您的位置:首頁>手機>正文

從芮勇博士朋友圈 看聯想為什麼要挖他?

從今年8月雷鋒網CCF—GAIR大會邀請芮勇博士作為我們主題演講嘉賓的時候,我們就覺得芮勇博士在技術方面的深厚積累遲早要盛放在工業界,不過昨天聯想宣佈邀請芮勇博士擔任CTO的消息後,才發現最終芮勇博士的選擇是聯想。

按照熱門人才去大公司任職的慣例,芮勇博士在官方消息曝出來後不久,在朋友圈發了一條統一回復:微軟和聯想是兩家偉大的公司。非常感謝微軟給了我職業生涯第一篇精彩的18年!非常期待在聯想翻開更加精彩的職業生涯第二篇!希望朋友們一如既往地大力支持我 聯想正在進行 from device only to device + cloud powered by AI 的轉型。做為新CTO,除了繼續加強智慧設備、雲架構、大資料、5G、HCI, 創新設計 (你知道奧運祥雲火炬是聯想研究院設計的嗎?),我們還在大力投入AI。廣招天下電腦視覺、語音、自然語言理解,機器學習的豪傑!請大家自薦和推薦相結合,謝謝!

這是關於芮勇博士為什麼要去聯想的統一解釋,但是反過來,從芮勇博士的朋友圈,我們也不難找到聯想為什麼要挖走他的原因。

關鍵一:2016年IEEE 電腦學會技術成就獎

2月23日左右,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電腦學會(Computer Society, IEEE CS)宣佈了今年年度的五位技術成就獎(IEEE CS Technical Achievement Award)獲得者。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芮勇博士赫然在列,原因是因其在“多媒體分析與檢索領域開創性的貢獻”(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multimedia analysis and retrieval),其他四位獲獎者分別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叢京生(Jason Cong)教授, 聖母大學Patrick Flynn博士, 喬治梅森大學Sushil Jajodia 博士和米蘭大學Pierangela Samarati教授。

不瞭解的朋友可以查一下,電腦學會IEEE CS 技術成就獎創立於1985年,旨在表彰學者在過去10-15年中所做出的顯著推動本領域技術進步的卓越研究和貢獻。不過這裡重點是“技術”兩個字,CTO的全稱是首席

技術

官,請一個獲得過IEEE CS 技術成就獎的大牛當聯想的CTO,首先在屬性上就是非常相符的。

關鍵二:從研究到產品

按芮勇博士過往的說法: 談及在微軟的工作,芮勇博士坦言在這裡工作的一個巨大優勢便是

有機會接觸到從基礎研究到產品開發等一系列端到端的過程

。芮勇在博士畢業之後,便進入美國微軟研究院總部工作。7年之後,他於2006年初回到中國,先後擔任微軟亞太研發集團首任戰略總監(2006-2008), 負責制定和執行集團的整體研發戰略;研發總監 (2008-2010), 負責公司第一款教育產品在華的研發;以及微軟亞洲工程院副院長及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中國創新孵化部總經理(2010-2012), 負責集團在華產品的創新及孵化。在這之後,芮勇博士回歸基礎科研,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常務副院長,負責多媒體搜索、大資料採擷等領域的研究,以及全院各領域的工程創新專案。芮勇在微軟的17年涵蓋了企業研發的四大支柱:戰略制定,基礎科研,創新孵化,及產品開發。

這裡面提到的四大支柱:戰略制定,基礎科研,創新孵化,及產品開發,其實是一個典型研究(技術)和業務(產品)兩不誤的經驗積累過程,特別是身居微軟亞洲研究院這個一向注重平衡基礎科研和產品應用的“超級AI轉化池”,作為一個要勝任聯想這麼大一個公司CTO職位的人,芮勇博士過去在微軟的18年,雖然人在“學術界”,但實際上已習得了一身擔任微軟類似大公司CTO職位的經驗。

關鍵三:AI終究要落地

繼周鴻禕發表AI泡沫論後,上周線性資本王淮也出來警示——明年人工智慧泡沫將達到頂點。不管他們講的是否會應驗,AI要找到一個潛在的場景落地已是順水推舟

的事實。

如果從大公司的角度講,圖像識別也好,語音辨識也好,NLP也好,機器學習也好,AI技術在大公司終究只是助力其IOT業務落地的方式和手段,你本身多酷炫關我何干?

芮勇博士的加入。從他自己的角度,對於一個骨子裡擅長“推動本領域技術進步的卓越研究和貢獻“的殊榮獲得者,在聯想再次轉型的檔口加入聯想,也符合一個技術開拓者的不斷挑戰自我的習慣;而從聯想的角度,聯想以往有很強的工程基因,但缺少技術基因,招募芮勇代表了其技術投入的決心,也會吸引更多的技術人才。他們兩個一個躍躍欲試,一個求賢若渴。正好為學術界和工業界“喜結聯姻”又抹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最後,雷鋒網聯繫芮勇博士詢問是否可以透露更多加入聯想的想法,芮勇博士未給出詳細解釋,只表示是“下周”,或許下周我們會收到一份芮勇博士的詳細公開信?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