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評選攝影器材界最有逼格的品牌,相信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會提到徠卡這個名字。在過去,徠卡一直是小眾機械精品的象徵,尤其是M系旁軸相機,更是成為了一代又一代人文攝影師手中的不二利器。
然而隨著相機電子化大潮的推進,徠卡終於也是坐不住了。先是推出了X系列一體相機(APS-C)和T系列微單,之後擴展到全幅,就是現在的徠卡Q一體化相機,和SL無反相機。
徠卡Q採用的是2400萬圖元全畫幅CMOS,規格方面與索尼RX1R相近,不妨將這兩者來進行對比。本文參與測試的也是它們兩個——其實從價格定位來看,更合適的對比對象是索尼RX1RM2,但奈何測試這款機器的時候RX1RM2沒貨(其實現在也沒有),只能讓Q委屈一下了。
以下是本次參測產品的主要規格對比:
Sony RX1RLeica Q有效圖元2400萬2400萬畫幅135全畫幅135全畫幅鏡頭規格35mm f/228mm f/1.7防抖無有(鏡頭防抖)連拍速度5fps10fps快門速度30s-1/4000s30s-1/16000s感光度範圍*1(50)100-12800(25600)(50)100-12500(50000)重量507g640g攜帶體積*2532立方釐米967.2立方釐米價格腎腎腎腎腎
*1:括弧內為擴展感光度
*2:攜帶體積指的是可以容納該產品的長方體盒子的最小體積
徠卡Q外觀圖賞
正面。其實頗有一點徠卡M的風格,徠卡的設計DNA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背面。右上角放大拇指的凹槽提供了不錯的握持手感,當然如果依然不滿意的話,可以自行購置熱靴指撥。背面設計相對於CNS的相機來說相當簡潔,一方面這是徠卡一貫的傳統,另一方面Q的觸控式螢幕可以代替按鍵完成絕大部分操作。
快門速度撥盤,只有整檔的快門速度可以選擇,更精細的調節需要進入功能表。這裡有一點差評,就是電源按鈕的S(單次自動對焦)在中檔,一撥到底的時候是C(連續自動對焦),畢竟對於一般用戶來說單次自動對焦遠比連續自動對焦常用。記得當年富士X100的對焦設置也有這樣的不合理人機交互,後來在X100S/T當中得到了修正。
EVF。坦白說這是整個徠卡Q上最讓我感到杜德偉的一個部件(笑)
底部、電池和SD卡艙。電池和松下無反系列是通用的,基情滿滿。
理論畫質測試——感測器篇
注:這次的感測器測試跑分專案只有理論動態範圍一項,究其原因是因為28mm鏡頭無法正常對轉移特性測試燈箱進行拍攝(拍出來太小),也就無法測量暗部/高ISO信噪比,沒法計算有效圖元。高ISO測試方面我們採用傳統的實景測試來進行對比。
動態範圍測試只做1/60s快門速度的對比,原因是1s以上快門速度的情況下徠卡Q的長時間曝光降噪功能會被強制開啟,無法手動關閉。
來卡Q相對於索尼RX1R在動態範圍方面還是略輸一籌。
高感方面我們採用實景台拍攝局部裁圖的方法來進行對比,不算客觀測試,僅供參考。鏡頭均設為f/5.6,裁切實景台中央部分。ISO100-400沒有什麼比較的意義,所以從ISO800起。
在不嚴謹測試當中目測的話,Leica Q的高感光度畫質要比RX1R好那麼一點點,主要是6400、12800感光度下彩噪少一丁點。但基開始本上沒有什麼本質差距,二者的高ISO可用性相當。
理論畫質測試——鏡頭篇
由於徠卡Q存在較大幅度的機內矯正(該矯正可作用於RAW,參見:
徠卡Q有“Question”?來聽聽另一種聲音。),對其進行畸變/暗角測試沒有實際意義,所以本環節測試僅包括解析度/色散兩項。
兩款固定鏡頭相機搭配的都是2400萬圖元感測器,相對於我們用作鏡頭基準測試的4240萬圖元感測器存在較大差異,導致Field-Map圖參考意義不大(因為我們是用MTF50解析度進行標定的)。故只給出MTF50柱狀圖供大家參考。
解析度測試中各取樣點位置的示意圖如下:
從解析度測試方面來看,徠卡Q的鏡頭素質相對於索尼RX1R來說有所勝出(全開光圈畫質、邊緣畫質);索尼RX1R得益於無低通濾鏡設計,在中心小光圈極限解析度上勝出徠卡Q。相信如果參測的是RX1RM2,成績還能有進一步的提升。
邊緣色散測試:
色散控制方面徠卡Q更具優勢,無論是全開光圈的色散控制還是小光圈下的倍率色差控制,都比RX1R要好一些。
成像風格測試
提到Leica這個品牌,總是會讓人自然而然的想到“德味”。那麼Leica Q的成像效果(尤其是直出)與索尼RX1R會有什麼不同呢?由於沒有條件帶兩台機器進行同機位同參數的實拍對比,這裡採用實驗室測試的方法來給大家一個答案。
色彩傾向測試:
為徠卡Q的色彩傾向
上為索尼RX1R的色彩傾向
測試之前亮度都已經歸一化到0EV(中性灰調節至128亮度),並由中性灰手動設置白平衡。所呈現的差異基本可以反映二者的成像風格。
首先看成片的色彩飽和度,徠卡Q比索尼RX1R高出8個百分點,直出色彩更為濃郁。
色彩傾向方面我們分色來看
9號和15號色塊決定了人像中膚色還原的風格,方塊是理想值,圓圈是實際值。很明顯如果你需要更紅潤的膚色表現的話,徠卡Q相對於索尼RX1Rl而言更合適。
4、11、14號色塊決定了風光拍攝時綠色場景的色彩還原。相對而言索尼更偏向於翠綠,徠卡Q的還原當中青色成分多一些(圓圈更偏左下角)
有意思的是3、5、18號色塊的藍色還原方面二者基本相當。說好的德藍呢……
階調響應(影調還原)測試
上為索尼RX1R的影調還原曲線。
上為徠卡Q的影調還原曲線,徠卡Q在較暗部具有更大的對比度(曲線切線的斜率),而索尼RX1R的成像風格以平和寫實為主(更貼近於虛線描畫出的理想值)。
總結
雖然說是徠卡的產物,也貼上了Made in Germany的標籤,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感測器/電子部分絕對不是徠卡這種廠商的所作所為(是否採用了徠卡的圖像優化演算法這個另說),還不算那個充滿基情的松下電池(doge臉)。所以這一環節基本上就可以近似為松下和索尼的感測器技術比拼——然而很明顯,跟江湖老流氓索尼相比,松下的最新一代產品即使跟索尼四年前的IMX128對拼,也是難有勝算。不過好在會考慮買徠卡相機的人,在意極限跑分的應該不會太多,這塊松下的全幅感測器也提供了相當夠用的性能。
鏡頭素質是這台相機的一個亮點,說是現在最強的全幅固定鏡頭相機用鏡也不過分(然而全幅固定鏡頭相機一共就四台……)。28mm的焦距又是獨立於35mm之外的另一種品味和選擇,單就這顆鏡頭而言,我認為它值得一個比較高分的評價。
一個人文攝影師的實際體驗
整體:整台機子的手感不錯,重量也適中(當然相比於GR或者RX1R來說那肯定是很重的,但相比於Leica M240來說感覺要輕一點),一天拍照下來手部也沒有酸疼感。特別喜歡Q背面那個小凹槽,大拇指放在那兒剛剛好,有效地提升了握持感。螢幕是觸控式螢幕,配合設定對焦模式後,能直接在螢幕上點選對焦拍照,功能是擺在那兒了,但是說在話感覺對買這台機器的用戶來說沒多大用途吧。另外相機背部按鈕很少,沒什麼快速鍵,只有一個fn鍵,長按時能重新設定它的功能,例如白平衡、模式(PASM、風光、人像等等)、WLAN,設定完畢後,每次短按fn鍵就能進入相應的設置了。最不得不吐槽的就是對焦模式是不包括在這個fn專案清單裡的,需要進入功能表裡面選擇。至於為啥我要切換這個對焦模式呢?因為有時候預判到需要拍一些追拍場景時,就不得不進行切換了。然而大部分時間還是用單點對焦最方便。鏡頭上的光圈轉換旋很好,唯獨你要把光圈環打到A時,是有一點卡頓的,也算是為了防止拍照時誤操作而設計的吧。電子取景器很寬敞很舒服,也不會讓人感覺到延遲,但是試過那麼一次強逆光時出現明顯的眩光,不知是鏡頭的眩光導致還是取景器的因素~~~
Leica Q拍攝,無後期,28mm f/1.7 ISO100 1/160s
菜單:不過不失,排列佈局也算合理,唯一需要吐槽的就是對焦focus居然翻譯成了焦距,這真的不是谷歌翻譯做的嗎?!
Leica Q菜單的一大槽點,對焦設置被翻譯為“焦距”
另外Q內置了一些卡片機裡常見的模式,例如風光、人像、煙火等等,進入你不小心進入了這些模式,鏡頭上的光圈環、機身頂部的快門、ISO等完全就是機子控制了,無論裡怎麼調都沒用。一開始我拿到機子時就是進入了這麼一個肖像模式,怎麼調光圈、快門都沒用,頓時就傻眼了,後來仔細看了一下,才發現了這個PASM的模式才重新“奪回”了機子的控制權,真的讓我汗了一把。感覺這個邏輯有點怪,或者說有點反人類了~~~~另外這次街拍過程中,明明清晰地在功能表裡設置成拍DNG+JPG的模式的,但是拍著拍著不知不小心按了哪兒,所拍的照片就全部變成JPG了,真的讓我有種想撞牆的感覺!!!!最後一個槽點就是,假如選擇連拍模式,照片重播是把連拍的照片歸納成為了一組,然後如小視頻一樣點按播放才能重播,真的讓人接受不了,也不知這個設定的好處在哪兒?!
Leica Q拍攝,無後期,28mm f/1.7 ISO100 1/60s
軟體:稍稍試用了一下Leica Q的手機軟體,遠端遙控拍照這個功能上做得挺好的,手機裡可以設置機身內所有與拍照有關的設定,傳送速率也不錯,沒有很卡頓的感覺。連入時,Leica Q可以選擇主機模式或者客機模式,主機模式就是主機成為一個WIFI發射器,你可以用手機手動選擇網路然後輸入密碼連入,或者在手機Leica Q軟體裡選擇掃二維碼,下載WLAN的設定檔安裝後免密碼加入WIFI;客機模式,就是Leica Q跟手機同時加入相同的WIFI網路。另外在傳輸圖片這個功能上有兩點小不足,一就是傳輸下載過的圖片沒有一個標識告訴你這張照片你已經下載過了,二是傳輸圖片是需要在Q的機身上的WLAN功能選擇“遠端遙控”而不是“備份”,這個邏輯個人感覺也是有點怪!
Leica Q拍攝,無後期,28mm f/1.7 ISO100 1/60s
對焦:Leica Q的對焦確實是快得讓我驚訝啊,在整個街拍過程中總是能很迅速的完成,感覺甚至比我日常常用的街拍機理光GR都要快。特別讓我喜歡的就是它的單點對焦模式,相比於類似GR這類無反類型機器,選擇對焦點同樣是使用十字按鈕進行選擇,但是它的改善之處在於選擇完畢後,對焦點是不會被鎖定的,下次想更換對焦點,只需要直接按十字按鈕就可以了,不需要像GR那樣進入功能表後重新設定再進行選擇。不過街拍過程中也試過好幾次即使是靜態物體也無法合焦的情況。
Leica Q拍攝,無後期,28mm f/1.7 ISO100 1/800s
畫質:Leica Q的28 1.7鏡頭全開就真的很銳很銳~~~~
色彩:正如上文所說,由於不知在哪兒不小心碰到了什麼設置,讓我這次的街拍體驗中80%的相片都是JPG直出了。然而卻也讓我很驚喜Leica Q JPG直出的效果真的很討好自己,人物的膚色感粉嫩粉嫩的,不會總體偏黃,白平衡感覺也更準確,總體感覺有點像佳能,也剛好就是我喜歡的那種感覺。不過相比於Leica M240感覺也是完全不一樣的,假如把Leica M240的感覺定義為復古膠片呢,那麼Leica Q的感覺就是現代數碼了。
一個拍娃黨的實際體驗
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家裡抓拍小孩。因為小孩動得快,家裡光線也一樣,所以對臉部識別,對焦,連拍,膚色表現等方面比較看重。所以最喜歡的是用1DX連拍抓拍,或者帶個輕便的X100T拍著玩。
先說說優點:
對焦和連拍:
1、 對焦很快,如果不是事先知道是反差對焦,就真的感覺不出和相位對焦的差別,甚至感覺比很多相位對焦更快,合焦更堅決。
2、 連續對焦拍運動的孩子成功率很高,配合人臉識別出片率高,拍著非常舒心。
3、 連拍非常快,機關槍一樣的感覺和用1DX一樣。
4、 重播的時候一組連拍的照片可以像視頻一樣播放,配合高速連拍看著像放GIF,挺好玩的。
畫質:
1、 膚色很討喜,白平衡準確,膚色有種白裡透紅的感覺,一點發黃感的沒有,對於拍習慣佳能的來說沒有任何不適。
2、 後期調色很舒服,對於拍小孩來說,基本上就是調節曝光,畫面就很令人滿意了。
3、 高感還行,沒有想像的那麼好,但是ISO1600還是很細膩。(可能我對畫質細膩度要求比較高,1DX我能接受到2000左右)。
取景器和操作
1、 第一次感覺到好用的電子取景器。以前我對電子取景器一直不太習慣,主要是移動有延遲,總覺得不如光學取景器爽快。Q的電子取景器改變了的認識,延遲小到幾乎可以不計,而且非常細膩,以後也許我會開始接受電子取景器。、
2、 觸控式螢幕對焦很方便,本身的十字按鍵選擇對焦點也方便,直接可以選擇不需要多餘的按鍵操作。
由於沒有用過萊卡,也沒有用過松下,所以不好評價風格和哪個像,但是沒有體會到想像中的德味就是。
Leica Q拍攝,無後期,28mm f/1.7 ISO1600 1/80s
缺點:
1、 功能表操作比較反人類,安排隨意沒有很清晰的分類。對焦選項的名稱翻譯成“焦距”簡直令人髮指。
2、 快捷按鍵少,不如其他單反那麼快捷,可能也是習慣問題。
3、 畫質設置裡面只有JPG和JPG+RAW兩個選項,總之感覺類似細節的瑕疵還是不少。
4、 連拍緩存太少。基本上就是秒射,比1DX還不如,保持按住快門也就是大約1秒就停了...
5、 緩存滿了以後寫卡也感覺比較慢, 而且寫卡過程中基本上是不能繼續拍攝的。用的創見寫入60M的U3 SD卡,拍滿緩存寫卡測了一下要36秒才能寫完,寫卡過程中只能保持2秒一張的拍攝速度。換成三星 寫入20M的 U1卡,發現寫入要43秒完成,感覺機器沒能發揮出U3卡的性能。
一個旅途中隨手拍攝者的實際體驗
機器到手之後本來想著去什麼地方拍拍玩玩,結果發現到處都買不到票(當時臨近春運);後來發現有去廈門的往返車票,於是就選定了這個地方作為本次試拍的目的地。畢竟徠卡這種高逼格的相機,還是適合去這種逼格聖地才好嘛(笑
Leica Q給我的第一個驚豔之處就在於它的EVF,絕對是我看到的EVF裡面最毒的,無論是流暢度、細膩度還是色彩表現,都無出其右。別說索尼的236萬圖元EVF無法與之相比,就連以細膩和色彩出色的佳能單反背屏在它面前也要禮讓三分。雖然說Leica Q的LCD顯示器素質也是一流,還帶觸摸功能;但是跟這個EVF相比,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
毒德味的EVF
機身機械設計方面給我的另一個驚喜來自於它的手動對焦撥杆——若不是提前知道這是和索尼FE卡口鏡頭一樣的電動對焦,我還真是會被它與徠卡M鏡頭相差無幾的撥動對焦手感給騙了。不過據一個把玩過無數M頭的哥們所言,Q的MF手感與真正的機械式M頭相比,還是略有差距。
到了之後已經是黑夜,掏出機器拍了幾張夜景,暗光下相機的畫質和成像風格都令人無比驚喜,配合杜德偉的EVF,整個拍攝體驗令人愉悅。
ISO4000的畫質在縮圖之後完全可以接受,100%查看的話只要不是極暗部,完全也是OK的。細節損失也不算太大:
弱光抓拍同樣毫無壓力,電子取景器在低照明條件下同樣能保持一定的流暢性。拍攝低機位元的時候用LCD螢幕,開啟觸摸對焦指哪打哪,反應速度快如iPhone 6s,真是一改當年索尼和佳能給我留下的對於相機觸控式螢幕的印象。
Leica Q拍攝,無後期,28mm f/1.7 ISO8000 1/60s
各種複雜燈光照明下白平衡表現令人驚喜,後期幾乎不需要調整:
美中不足的是如果燈光當中黃色成分比較多(比如白熾燈和鈉燈)的話,最終還原出來的效果會略有發白的感覺。不過鑒於國人的觀感對於“屎黃色”無比避諱,這種成像風格其實也有它的可取之處。
而且這個問題只有在整個場景浸潤在黃色燈光當中才會產生,如果黃色燈光只占一小部分,還是可以有比較精准的色彩還原。大概是徠卡的圖像演算法有意為之的吧。
至於白天那就更不在話下:
雖然沒有什麼傳說的“德味”,但是準確的色彩還原完全足以令人放心。
說完了成像效果,再來說說其他。
1、菜單極其反人類,對焦設置竟然被翻譯為“焦距”,導致我一開始想調出單點自動對焦的時候找了近半小時,最後一項一項打開才發現這個秘密……
2、雖然相機本身較重,但是握持感相當考究。不算太壓手的同時又有相當的充實感,不愧徠卡的藝術品名號。
3、對焦飛快,快得不像徠卡。如果不告訴你,你甚至都感覺不到這台相機沒設置PDAF。
4、操作方面沒覺得有哪裡不方便,可能是因為我拍照片萬年使用A檔,而且在使用定焦鏡頭的時候常年光圈全開,根本沒有什麼需要操控的環節。
5、觸控式螢幕的人機交互給32個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