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信不信,我們每個人都帶著偏見看世界?

【精讀君曰】

看到文章的標題,或許一向崇尚平等的你會拍著胸脯保證:我就沒有偏見!

然而,在一項超過150萬美國白人參與的測試中,40%的人在測試前都明確表示自己崇尚平等,但測試結果卻顯示,他們對黑人抱有無意識的偏見。

這項測試出自《盲點:好人的潛意識偏見》這本書,由兩位權威的心理學家馬紮林和安東尼所著,他們的研究表明,每個人心底都對他人存有偏見。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本心理學科普書,書中分享了一系列思維上的盲點——認知偏見,這些偏見會在我們無意識的情況下指導我們的行為……下面,精讀君就以微書的形式為大家呈現整本書的內容。

本書13萬字,以每分鐘讀600字計,閱讀此書需250分鐘,即約4個小時。精讀君的微書字數約6000字,閱讀耗時約10分鐘,可幫您節省240分鐘。

【一】

每個人都會犯的認知錯誤,你中了幾個?

我們知道,汽車後視鏡有一個盲區,車內後視鏡主要是用來觀察車輛後部的情況,而後擋風玻璃以下的位置,在後視鏡裡無法看到,就極易發生交通事故。

和汽車後視鏡一樣,人類的思維和認知也有盲點,認知錯誤便由此產生了,精讀君選取了書中典型的幾種認知錯誤,與大家分享。

①視覺認知錯誤

先來看下面這張圖:A和B所在區域的顏色是相同的嗎?

大多數人都能得出A和B顏色不一樣的結論。但事實上,A和B的顏色的確一樣。如果不相信,可以找一張不透明的紙,將整幅圖遮住,再將A、B兩個區域在紙上標出來,並挖出兩個比這兩個方塊稍小一點的圓洞。從兩個圓洞透出的顏色來看,你會發現,這兩部分的顏色的確相同。

如果你還是執意認為AB顏色不同,說明你陷入了視覺認知錯誤的陷阱。導致這種認知錯誤的原因就在於棋盤的特徵:

B被幾個顏色深的格子所包圍,對比之下會顯得顏色較淺。而A被幾個顏色淺的格子包圍,對比之下會顯得顏色比較深。其次,圓柱體的陰影區域內包括B在內所有格子的顏色都顯得深了,但大腦自動將B的顏色深歸因於陰影的作用,因此意識就會認為如果沒有陰影,B的顏色就是淺的。

②記憶認知錯誤

華盛頓大學有位元老師曾經給他的學生做過這樣的一道題:

先給出一些雜亂的詞語,包括螞蟻、蜘蛛、爬行、毒藥等,讓學生們盡可能記住。一段時間後,又給出另一組雜亂的詞,讓學生們圈出先前出現過的詞語,並排除掉不記得的。

由於第一組沒有與樹相關的詞彙,所以學生很快就排除了橡樹、楓樹等與樹有關的詞。但是,第一組詞彙中還出現了很多與昆蟲相關的詞彙,卻不包括“昆蟲”這一詞,但很多學生都圈出了“昆蟲”。

這就是一種強大而普遍的記憶認知錯誤,這種錯誤地“記得”從未發生之事的記憶,被稱為“虛假警報”。

除以上兩種認知錯誤外,還有兩種著名的認知錯誤——可得性啟發法與錨定效應,往往也是在一種自動的、無意識的、毫無目的的情況下進行。

【二】

你真的誠實嗎?

或許沒有人會承認自己不誠實,但這裡所說的不誠實,並不是指一個人為達到某種目的去故意編造謊言。而是指介於完全無意識以及部分有意識的範圍之間,這種謊言不僅包括對他人所講的,也包括時不時說給自己聽的。那麼,這樣的謊言有幾種?

①灰色謊言:抱歉,她不在家

問:(電話裡)XX先生在家嗎?

電話這頭的XX先生答:抱歉,他不在家。

我們通常把善意的謊言稱作白色謊言,而以上對話中的謊言比白色謊言的程度深一點,所以這樣的謊言被稱為灰色謊言。這種謊言主要用來規避某些感受(更多是回避自己,而非他人的感受)。XX先生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打擾,所以謊稱自己不在家。

②無色謊言:我每天只抽半包煙

問:你一天抽多少煙?

你也許每天至少抽一包煙,卻回答:“我每天抽半包煙。”你的潛臺詞是:我買一包煙,但每一支煙我只抽一半多一點兒這樣就只抽了半包。

“無色謊言”,指的是那些自己不願意面對的事情。和其他虛偽事實不同的是,這些謊言往往會被說謊者忽視。對於說謊者自身和被欺騙者而言,這些謊言往往具有同樣的隱蔽性。從精神病學的範疇來看,這也是一種“自欺行為”。

③紅色謊言:我愛你

一個對其潛在性☆禁☆伴☆禁☆侶宣稱:“我愛你”的人,可能就比其他競爭者更容易將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這是一種對潛在性☆禁☆伴☆禁☆侶的曲意奉承和對物質財富誇大的行為,在繁衍後代方面佔據優勢。

這種為謀取潛在生存、繁衍後代利益時運用的謊言,稱為“紅色謊言”。 自然界中的迷彩飛蛾、黃粉蝶等昆蟲,通過保護色隱藏自身,也使用了紅色謊言。

科學家們認為,這一行為是天性,因為許多其他種類的動物需要通過欺騙來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因此,說謊就成為了一項先天優勢。

④藍色謊言:我總是勇於承認錯誤

老師問:考試前你是否完成了所有閱讀作業?

教師對考試成績差的學生提出問題時,學生卻在沒有完成作業的情況下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因為這樣的答案更容易讓人信服。

對問題給出口是心非答案的人們,往往對真實的答案心知肚明,但謊言看似具有一定的正當性,於是便下意識地選擇了說謊,這就是藍色的謊言。客觀來說,這種謊言就是說謊者希望受眾對其產生好感所採取的策略。

重新審視自己,你有多誠實?

誠實是一種被高估的美德,如果你願意向你的朋友們坦露所有缺點,並以同樣的方式指出其他人的不足,就很容易被社會孤立。有時候,我們需要大量的謊言作為潤滑劑,保持生活的每一個互動齒輪順暢地轉動。

可以說,無意識的謊言和上文提到的幾種認知錯誤,主要都歸因於人們思維中的盲點。那麼,這和偏見又有什麼關係呢?下面,精讀君就跟大家聊聊存在於我們內心的無意識偏見。

【三】

我們的潛意識偏見從何而來?

美國情景劇《宋飛正傳》裡有這麼一幕:

傑瑞和喬治發現一位年輕女性在監聽他們時,為了引起她的注意,便假扮同性戀情侶。後來他們發現,這個女人是記者,偷聽他們的目的就是在報紙上將傑瑞曝光。為了收拾殘局,傑瑞和喬治反復向女記者澄清自己並非同性戀者,其間也反復強調“同性戀並沒有什麼錯”。

這句反復出現的臺詞似乎暗含著一種幽默:一方面,當代社會對同性戀的態度使得大家認為同性戀是正當合理的;另一方面,傑瑞和喬治反復否定的迫切態度又說明,很多人內心深處還是不認同同性戀。但當你正面問他們對同性戀抱持什麼態度時,他們一定能夠理直氣壯地說自己認為同性戀沒有任何錯。

但是,既然無錯,為什麼傑瑞還要反復向記者澄清?

心理學家稱,這是因為我們的思維分為反省思維和自發思維兩個系統,一方面,傑瑞的反省思維是認同同性戀的;但是另一方面,傑瑞是大文化環境的產物,在幾個世紀以來的文化傳統中,同性戀都被當作是一種不幸的心理錯亂,遭眾人厭惡。

因此傑瑞自發的思維又自動將同性戀與罪惡聯繫了起來,進而他的想法、感覺以及行為也因此受到了影響。

那麼,無意識的偏見是既然發生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有時候我們自己都難以察覺,又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存有這類偏見呢?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幫助尋找我們內心潛意識偏見的測試——“內隱聯想測試”

內隱聯想測試(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簡稱IAT)是由格林沃爾德在1998年首先提出的。這項測試以人們的反應時間為指標,通過一種電腦化的分類任務來測量兩類詞(概念詞與屬性詞)之間的自動化聯繫的緊密程度,繼而對個體的內隱態度等內隱社會認知進行測量。

測試時,受試者需要迅速用一種屬性將兩個概念進行分類。

例如,對“男性”和“女性”這兩個概念按“是否有邏輯性”這一屬性進行分類;或者對“鬱金香”和“蘭花”這兩個概念按“是否令人感到愉快”這一屬性分類。按此規則,填寫兩個表。

接著對分類結果和所花時間進行評估,如果兩個表的得分差值超過某個值,意味著受試者在男性和女性的偏好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分差介於某個值之間,則意味著受試者對男女性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特別明顯的偏好。

據哈佛大學網站收集的測試資料統計,截至2013年,人們完成了1400萬份內隱聯想測試。最先的450萬份測試資料揭示了如下結論:

80%的受試者相較于年輕人對年長者表現出隱形的消極看法。

75%~80%的白人和亞洲人相較于黑人,對白人表現出隱形的偏好。

同時,這一測試也轟動性地證實了以下這個令人不安的事實:“任何形式的偏見無處不在,我們一直都包含成見,但我們自己並不知情。儘管大多數人認為我們對任何群體都無偏見,但我們大腦的活動卻說明並非如此。”

【四】

為什麼我們會給不同的人貼上不同的標籤?

那些看似不存在的種族歧視、同性戀歧視等問題,其罪魁禍首都是人們的無意識隱性偏見。然而,隱性偏見還會引發另一個問題——刻板印象,也就是所謂的貼標籤。

有位父親和他的兒子發生了車禍,父親當場死亡,兒子被人匆忙送入醫院。手術室裡,外科醫生看到這個男孩說:“我不能給他做手術,他是我的兒子。”

這怎麼可能呢?

如果你也感到困惑,說明你在讀到“外科醫生”時不由自主地將其與“男性”聯繫起來了。這種“外科醫生等同于男性”的聯想,就屬於一種刻板印象。而這樣的刻板印象也是無意識偏見的一種。類似的刻板印象還有:

老年人都很健忘;

韓國人都很害羞;

男生數學好,女生數學差;

波士頓司機開車很猛;

女人很有愛心;

……

當然,刻板印象的使用也反應了人類擅長分類的思維,把具有共性的事物劃分至一個類別,當作同類對待會比較方便,也為我們的正常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比如,在百貨大樓購物時,你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信用卡交給你歸為售貨員類別的一個人。因為你相信這個陌生人,他是售貨員,不會暗中記下你的帳戶資訊並賣給犯罪組織。

對刻板印象科學進行研究的戈登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一書中提到:“人類思維需要借助分類這一工具……一旦形成,類比就成了預先判斷的一般基礎。”換句話說,我們大腦中形成的分類方式自然而然地使我們產生了刻板印象。

因此,當我們的思維同時自動啟動某些刻板印象時,即使從我們身邊路過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陌生人,我們也能就著幾個標籤(如性別、年齡、身高、衣著等)得出一個複雜、豐富的認知。比如,從路人的衣著,我們可能可以推斷出這個人的收入水準、社會階層以及職業等。

任何一種刻板印象的存在都有其必然性,但我們仍然需要在每一個描述前腦補一個“有些”。因為任由刻板印象力量的發展,容易誤導人們做出錯誤的決定。比如“科學等同於男性”、“數學等同於男性”的刻板印象就會使女性在學習數學或科學時受到影響。

美國維拉諾瓦大學的一項研究就發現,各國平均而言,男女生數學能力的差異並不大;在性別平等觀念較強的地方,女生的數學成績反而會更好。“男生數學好,女生數學差”的刻板印象,才是導致男女生數學差異的真正原因。

【五】

偏見會帶來哪些隱性成本?

由於大多隱性偏見並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多大影響,因此也未受到足夠的重視。然而,《盲點》一書中的作者卻告訴我們,由隱性偏見帶來的具有危害性的刻板印象,常常會由於破壞了人們的判斷力和行動力而造成嚴重的後果。下面舉兩個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案例1

女性患者A小姐,平日身體素質很好。某天她和一位醫生朋友打網球時,提到自己的主治醫生M在一次例行檢查中建議她不用進行血液膽固醇測試。這位醫生朋友聽到後十分驚訝,並力勸她還是去醫生那裡測試一下。A小姐聽從了朋友的建議,並在測試後發現,她的膽固醇水準偏高,需要服藥治療。

那麼,是什麼導致醫生M的誤判呢?醫生M承認,不讓A進行血液膽固醇測試的原因之一,是他認為女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低於男性。換句話說,他套用了心血管疾病在男性中更加普遍的刻板印象,即普通心臟病患者——男性、超重、習慣久坐。而像A小姐這樣身材苗條、喜愛運動的女人,不太符合這個標準。

如果A小姐沒有聽從這位醫生朋友的建議,很難想像,這種隱性偏見最後會釀成何種不良後果。

案例2

華裔美國核科學家李文和曾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任職,1999年,他因將美國核武器機密洩露給中國的罪名而被起訴。不久,李文和被解雇,並在監獄度過了9個月,其間一直申訴自己是清白的。

在接下來一系列不同尋常的事件中,李文和案件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導致李文和蒙冤的直接因素除了《紐約時報》的記者以外,還有聯邦調查局特工羅伯特梅斯梅爾提供的虛假證詞。2006年,聯邦法庭給予李文和160萬美元的賠償金,之前拒絕李文和保釋要求的法官也表示了歉意。

這一案件引發的核心問題是,在最初審理案件時,一群“好人”的盲點如何衍生出一系列錯誤的決定從而導致起訴李文和的。似乎李文和是華裔的這個事實就自帶了一種危險因素,如果他還是姓李,只不過他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一個歐洲裔科學家,名叫羅伯特E李的話,或許結果就大相徑庭。

刻板印象很難發揮作用,通常在沒有任何個人恩怨及私人感情的情況下,它才會悄無聲息地起作用。

毫無疑問,曝出這一新聞的《紐約時報》記者的初衷只是為了高效完成本職工作,而做出虛假證詞的聯邦調查局特工的主要動機可能也是保護國家安全的強烈願望。然而,他們主觀意識中生成的各類資料資料,極大地促成了之後急於報導、坦然說謊以及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拘留嫌疑犯的行為。

可見,隱性偏見的成本不可小覷,嚴重時甚至會錯把好人當成罪犯。就算是日常生活中,隱性偏見也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女生數學差”的偏見會削弱女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女性等同於家庭”及“男性等同於事業”的偏見,會在女性熱衷於追求事業、不熱衷於相夫教子時,成為其不安情緒的來源。

【六】

隱性偏見能消除嗎?

既然隱性偏見有時會讓我們付出不可估量的代價,那我們有辦法消除嗎?不幸的是,人們至今尚未找到消除隱性偏見的有效方式。但有資料顯示,隱性偏見能被較小的干預行為削弱,重複進行適度的干預,可能是消除這一認知錯誤的方法之一。那麼,具體的干預方法有哪些呢?

①採用“盲聽”的招募方式

1970年,美國只有不到10%的主要交響樂團的樂器演奏家是女性,並且女性人數不足新招募演奏者的20%。因此,在大多數人的理解中,相比女性,男性本來就在音樂藝術鑒賞方面天賦異稟,但這其實只是人們認知盲點導致的錯誤論斷。

20世紀70年代開始,為了避免師從一小部分有聲望的音樂家的學生受到優待,美國的幾家主要交響樂團試驗了一個新的招募程式:在選委會和試演奏者中間放置一面屏風,評委只能聽見演奏,而看不到演奏者。結果,自從採用了盲聽的招募方式,主要的交響樂團的女性成員比例從不足20%增加到40%。

這和此前熱播的音樂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明星導師背對著學員,通過只聽歌聲的方式進行“盲選”,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比賽的公平性。

②建立指導原則,減少動腦

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病研究所公佈的一項指導原則表示:超過20周歲的人每5年至少需要檢測一次血液膽固醇水準。

指導原則一出臺,對於那些選擇遵守最新指導原則的醫生,就不再需要根據中年女性罹患心臟病的可能性做出任何判斷,而是把階段性檢查的建議變成一種無須動腦的舉動,也因此避免了醫生因刻板印象對女性患者提出不當建議的行為。

③建立與刻板印象相抗衡的自動聯想

《盲點》的作者馬紮林提為自己的電腦設置了一個螢幕保護裝置程式——能夠呈現人類多元化的圖片。這些圖片包括矮小、謝頂的高級執行官;頭戴安全帽、正在給嬰兒喂母乳的建築工人等等。

馬紮林認為,建立這種與刻板印象相抗衡的自動聯想,並在今後的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及媒體曝光,就有可能在這種不斷強化的自動聯想中消除隱性偏見。

④借助大眾傳媒,擺脫對自身的偏見

大眾傳媒可以通過增加對有魅力、身體健康、充滿活力的老年人的媒體曝光,來對抗“老年人等同於衰弱無力”的自動聯想導致的隱性偏見,並由此提供大量的行為榜樣。

近年來,美國退休人員協會會刊封面上,就頻繁出現有魅力、60歲左右的電影明星。馬紮林教授稱,奧普拉超過25年在美國媒體的曝光,加上奧巴馬當選美國總統一事,也可能憑藉足夠的媒體空間來轉變非裔美國人對自己種族的隱性偏見。

以上就是《盲點:好人的潛意識偏見》微書的全部內容,看完這篇微書,你還能拍著胸脯保證自己毫無偏見嗎?不過,如果你能看到這裡,一是表明你有系統長文的閱讀能力,二是你可以給自己的知識量+1。不是嗎?

【拓展閱讀】

如何刷出你的最強大腦,你可以參閱以下書目:

① 《學會提問》

該書被評為批判性思維領域“聖經”之作!(豆瓣評分8.5)

②《思考,快與慢》

該書受到著名經濟學專家巴曙松與知名地產商任志強的推薦。(豆瓣評分8.3)

③《你的燈亮著嗎?》

這本書沒有教人如何解決問題,也沒有大談深奧的方法論。相反,書中用了很多精心設計的幽默事例,啟發讀者去思考其中隱含的真實問題或機遇,很容易理解。(豆瓣評分8.2 )

④《金字塔原理》

該書常年名列各國暢銷書排行榜前茅。(豆瓣評分8.1)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