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食品添加劑真的可怕麼?純手工的自製食品一定更安全麼?

五顏六色的汽水、鬆軟香甜的麵包、爽滑可口的泡面……光想想都覺得人生充滿了意義。


可是,如果有人告訴你,這些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都離不開食品添加劑,你是不是會在開動之前三思一下?如果此時有“手工無添加”的同類網路食品出現在你面前,你是不是會毫不猶豫地選擇?

食品添加劑 被誤解的人生

現如今,人們越來越注重品質生活,對飲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食品安全問題時有發生,讓很多吃貨們對食品添加劑避之不及,甚至到了談“添”色變的程度。相反地,“純手工”、“零添加”的食品卻適時而上,快速收穫了一票死忠粉絲。

食品添加劑,真的那麼可怕嗎?純手工製作,又真的那麼安全嗎?

人類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

我國歷史記載:古人在遠古時代就開始往食品中添加天然色素;北魏時便使用鹽鹵作為凝固劑製作豆腐;南宋加工臘肉時會使用亞硝酸鹽。國外也是如此,西元前1500年,埃及便用食用色素為糖果著色;西元前400年,人們開始為葡萄酒人工著色。

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我國批准使用的添加劑一共有2400多種,它們遍佈日常飲食的方方面面,發揮著防止食品腐敗變質、提高營養價值、改善口感、增加品種和方便性等諸多積極作用。

正是因為有了食品添加劑,才有了現在豐富多彩的食品。

如果食用油中不加抗氧化劑,保質期會大大縮短,更有可能吃到哈喇味的油;

如果冰淇淋中不加乳化劑、增稠劑,大部分的冰淇淋都會變得像冰棒一樣硬邦邦;

如果食鹽中不加加抗結劑,食鹽不再粒粒分明,更容易受潮結塊;

袋裝薯片裡的氮氣也算是食品添加劑,不加的話,你會拿到一袋薯片渣……

需要說明的是,食品添加劑和違法添加物是完全不同的兩類物質。我們常聽到的蘇丹紅、三聚氰胺等有毒添加物屬於違法添加物,跟食品添加劑可是八竿子打不著……

純手工製作 被誇大的健康食品

與對食品添加劑避之不及的態度相反,人們越來越偏愛貼著“純手工製作”標籤的食品。比如,不久前的中秋節,私房月餅可謂橫掃朋友圈,賣得個風生水起。

但你知道嗎?許多手工食品的確是網友購買各種原材料,在自家廚房製作出來的,但也未必“安全零添加,純天然無污染”。

首先,手工自製食品雖然看上去健康又環保,卻並沒有標注保質期限,也沒有寫明原料成分。作為消費者,很難瞭解製作者採用的食材、製作環境和製作工序。如果未採取恰當的保存措施,就難以避免運輸污染,微生物的生長有可能會導致病菌的產生,一旦產生治病病菌,消費者食用後,就可能導致腹瀉等疾病。

其次,儘管打著“純手工”的旗號,但實際上有一些產品原料因為工藝複雜,製作者往往是直接購買成品而非自製。如此一來,與“純手工”的標籤有些不符,也無法保證最終製作出來的產品沒有添加劑。

再次,一旦出現食品安全事件,消費者也很難維權。而且,通過微信朋友圈即使買到不好的食品,人們會出於朋友情面,很少進行索賠追究。

無生產廠家,無生產日期,無保質期,無食品生產許可證號,無食品標籤……這樣的手工食品,很難說是安全健康。

食品安全 監管最重要

不管是食品添加劑還是手工自製食品,它們的安全與否並不是憑空臆斷,也不能全靠良心把控,而是需要有確定的標準來規範和監管。 避免食品添加劑濫用錯用。

我國對於食品添加劑實行著嚴格的審批制度。凡是已被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按照規定的劑量內食用,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危害。

預防因食品添加劑引起的食品安全問題,要避免對食品添加劑的濫用和錯用。比如防腐劑和抗氧化劑,經過科學論證後的計量不會對人體產生影響,但長期超量使用會對人體健康有一定損害。

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想要看清五花八門的食品添加劑可能比較困難。因此在選購加工食品時,一定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食品,相對安全有保障。

手工自製食品需納入監管

將自製的食品當做禮物送給親朋好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如果在網上進行售賣,就應當受到相關部門的監管。

正是看到了網路銷售食品的火爆情況,去年10月1日實施的新《食品安全法》首次將網路食品經營納入監管。其中有一條是要求網路食品交易協力廠商平臺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並嚴格審查相關許可證。

消費者買到了問題食品,首先可以向食品經營者索賠,如果協力廠商平臺不能提供食品經營者實名資訊、位址和有效聯繫方式的,就由協力廠商平臺先賠償,然後協力廠商平臺找食品經營者追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