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錯地方的寶貝與用錯地方的聰明》
作者:耿付生 編輯:百年樹人
百年樹人(bnsr100)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偶然在《做人與處事》上讀到一個堅信“不從眾,才會出眾”、把“垃圾”變廢為寶的故事。
許多葡萄酒廠都有堆積如山的葡萄籽,這些葡萄籽外殼堅硬,牲畜不吃,漚糞不爛,是讓酒廠老闆頭疼的垃圾。27歲的張麗雯卻認為葡萄籽不是垃圾,而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那些堆積如山的葡萄籽,張麗雯全要了。消息傳出後,北京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廠老闆找上門來,都答應長期免費供應。之後,張麗雯籌資300萬元從法國採購回來一套壓榨設備,建起了“葡萄籽榨油廠”。葡萄籽油一上市就成了搶手貨,張麗雯一年就賺了500多萬元。
此後,張麗雯又遇到了新的麻煩——機器剝離出來的葡萄籽外皮漸漸地堆成了一座小山。相信葡萄籽不是垃圾的張麗雯,更不相信葡萄籽外皮成不了寶貝。她用葡萄籽外皮和杏仁殼混合,經過高溫炭化、活化後加工成活性炭,每噸活性炭市場價1.5萬元。她又在活性炭上繼續做文章,活性炭具有韌性強、不易變形的特點,將它壓制成炭板後進行藝術加工,可成為市場上一個獨特的賣點,每年僅炭雕藝術品一項就能賣到上百萬元。
短短3年時間,張麗雯從廢棄的葡萄籽中挖掘出了2000多萬元的驚人財富。把垃圾變成寶貝,張麗雯成功了。她的成功緣於她“不從眾”的獨特眼光,還緣於她善於運用新科技新發明的超前意識,例如把葡萄籽外皮加工成活性炭,就是中國農科院專家給張麗雯出的主意。也可以說,張麗雯之所以能夠變廢為寶,是高科技幫了她一把。
然而,仔細想一想,還有許多垃圾無人理睬,而它們也可能是“放錯地方的寶貝”。例如許多家庭都有不少舊衣舊被,這些東西放之無用丟之可惜;另外廢棄的電器也有許多,大至電視電腦電鍋,小至手機剃鬚刀,沒法用了卻不知如何處理;至於各種零食包裝如優酪乳杯、牛奶和果汁紙盒、塑膠袋、飲料罐、罐頭盒以及洗髮水瓶、洗滌用品和護理用品包裝容器等,更是多得讓人心煩;在農村,許多作物秸稈胡亂堆積在路旁,有礙觀瞻卻又沒時間處理它們……所有這些,如果進行分類處理,都有可能變廢為寶,但關鍵是有沒有人去做這些工作。
據介紹,一個普通的礦泉水瓶,如果扔進垃圾桶被運走,將在臭氣熏天的垃圾場被填埋;而如果進入再生資源回收體系,12個塑膠瓶會神奇地“進化”為一件高檔短袖T裇,15個則變為長袖T裇,目前商場內大部分電熱毯基本是用塑膠瓶再生後做成的。不僅如此,純棉的舊衣服打成絨料,可當家居用品的填充物,有化纖成分的衣服還可以還原提煉出石油;廢舊玻璃幕牆可以提煉稀土;廢報紙進入回收程式可以實現漂亮的“轉身”成為嶄新的紙張。
再如,菜市場裡的爛菜幫菜葉、枝蔓爛果等原本只能丟棄的垃圾,也可以變成加工有機肥的寶貴資源。在農產品廢棄物處理廠裡,這些廢棄物順著輸送帶被送到碩大的機械之內,經過切碎、擠壓等工序後變為八成幹的有機肥原料。再經過堆漚腐熟、微生物無害化處理、乾燥等工藝,各種有害病菌、蟲卵、雜草種子均被殺滅,10至14天后就變成了無臭味、無病菌的優質有機肥料。
這表明,將垃圾變廢為寶大有可為,上述技術如果推廣開來會造福人類功德無量。不過目前來看,這些技術並沒有大面積推廣,家家戶戶面對各種生活垃圾無計可施的情況沒有明顯改觀。其原因可能是願意為此付出努力的人太少,也可能是這方面的技術還不夠成熟,難以大規模推廣,還需要科研方面的大力投入。
事實上,很少聽說有哪個科研機構或者哪個知名科學家為此投入了大量精力,自然也沒看到有新的經濟實用的垃圾處理技術問世。那麼,如今的科研人員不聰明嗎?顯然不是。相反,如果有了利益的誘惑和驅使,他們的聰明會發揮到極致。
例如,目前有不少蔬菜、水果在生長種植過程中都使用了催熟劑、膨大劑、生長激素、防腐劑等“高科技”手段來增產、增量、保鮮,用所謂高科技手段“速成”的瓜果蔬菜越來越多。人們的正常生活已經讓這個“劑”那個“劑”給打亂了:饅頭有添加劑、麵粉裡有增白劑、蔬菜裡有催熟劑、增長劑、殺蟲劑、染色劑、水果有保鮮劑、乳化劑、防腐劑。這些“高科技”手段是農民或者商戶發明的嗎?顯然是那些更聰明的科研人員的“貢獻”。發明者為什麼熱衷於發明這些腐蝕人們身心健康的東西?顯然是由於這種發明一旦推廣,發明者的財源便會滾滾而來。
把垃圾變廢為寶會大大改變我們的生存環境,許多科研機構卻不屑為之;這“劑”那“劑”害人不淺,卻有許多人爭相“創新”爭相使用。如此這般,最終結果只能是寶貝繼續放錯地方,而用錯地方的聰明則繼續貽害人類。
簡介:耿付生,中學教師,喜歡研讀文史,喜歡不平則鳴,文章見《同舟共進》《雜文月刊》《雜文報》《旺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