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不知道的學士服裡藏著的小細節,大學問

你知道學士服的歷史嗎?知道為什麼學士服是醬紫的嗎?你知道埋藏在學士服裡面的秘密嗎?今天就讓小編來幫你科普一下~

【大袍子style:脫胎於宗教長袍】

如果要找到和現代學位服近似的裝扮,最可能的去處應該是各種教堂。神父們寬大的袍子和畢業服還是有些許神似之處。

最早的大學由中世紀各種商業、手工業行會自發開班,為的是傳授專業技能。在此之前,佔領歐洲大地的是教會學校,老師也多半是神職人員,目的也在於培養神職人員。正式場合穿教袍是理所應當的。由於積極推行禁欲主義,中世紀的教袍造型寬鬆、剪裁沒有曲線,長長的袍子包裹全身給人一種神秘感。

宗教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深刻影響著大學的教育和禮儀,最早的大學之一巴黎大學就是從巴黎聖母院教堂學校演變而來的。到了開辦正式的大學之後,考試過關以後學生才能穿著長袍,和大家一起喝酒狂歡,這便是畢業典禮的雛形。直到第一所現代大學——19世紀建立的柏林大學將科學引入大學課程,替代了宗教和道德教育在大學中的高地位。

當然宗教裡的袍子本身作為大學重要儀式的配置並沒有存在太久,13世紀巴黎大學首先設立了學士、碩士和博士三種學位後,希望在服裝上能加以區分,學位服就算從這兒開始和宗教服裝有了內涵上的差異。

【搭在肩背上的垂布,本是用來遮風擋雨的】

學位服上的垂布,就是搭在背上的那個帽子類似物,它的確和帽子有點關係。

中世紀的僧侶和修士中流行斗篷裝,這些神人每天在外風吹日曬的,斗篷上連著風帽用來遮風擋雨。天氣好的時候,就把帽子放下來搭在肩上,用來保暖。

為了實現保暖加上遮蔽風雨的雙項功能,僧侶們常常用裘皮當做襯裡。這個實用的設計也被保留下來。那個時代的學士服,垂布也是用裘皮打底,到中世紀末垂布一度被視作學者的象徵。但是夏天畢業實在是太熱了,牛津大學在15世紀允許學士服的垂布可以用絲綢作為襯裡。發展到後來,平民化的人造絲、棉、尼龍成為主要材料。

【用顏色表示專業的鑲邊,原本是地位的象徵】

眾所周知,垂布的裝飾邊用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的專業,傳說這一發明來源於一個有趣的現象。過去的學士服前襟開口很大,垂布一搭在肩頭,裡面的毛毛就露出來,看上去像兩道裝飾邊,後來換成別的材質後,這一造型也被保留下來。

故事真假不論,歐洲人想像力倒真是豐富。有據可查的是,在學士服誕生的幾個世紀前,國王加冕的衣服從肩到下擺有兩條紫色的貼邊,作為等級地位的象徵,後來純粹演變成宗教的象徵,被認為是用裝飾邊代表專業的起源。

【學位帽,並非一開始就是方頂】

最初的學位帽沒有頂上那塊方形物,它脫胎於中世紀初期流行的氊帽,這種帽子覆蓋腦袋的面積不大,一般處於耳朵上方,樣子跟我們的瓜皮帽差不多。15世紀中,四角分明的帽子出現了,那時候的博士帽製作精美,常有精巧的刺繡以及裝飾。

戴帽子也是有講究的,中世紀早期,只有碩士和博士可以佩戴四角帽,而博士的帽子設定為紅色或紫色用於區分。到了中世紀後期,學士才開始使用四角帽作為畢業服的一部分。在醫學、法學、音樂這樣的學院,方形帽常被軟塌塌的原形帽子代替,現在許多英國大學的博士仍佩戴這樣的便帽。

最早將方形帽定為畢業裝的依舊是巴黎大學,後來英國民間建議學位服的禮帽應該更具書卷氣一些,便融入了書本元素的設計,牛津大學最先採用了平低方形禮帽,形態無比接近現在的畢業帽,因此又稱為“牛津帽”。

正是因為學位帽的出現,原本垂布的帽子功能被替代,慢慢和學位袍融為一體,形態越來越垮,現在看來更像是披風。

【撥流蘇——解除封印,展翅高飛吧】

方頂四角帽出現的時候,是沒有現在常見的流蘇的。碩士帶的方頂四角帽在邊上綴有一簇羽毛,這個羽毛就是現代流蘇的原型。

後來羽毛逐漸轉變成為流蘇,對於它的出現,有人認為僅作裝飾作用,有人認為這是碩士標誌的一種演化。作為一種風靡世界的裝飾品,流蘇在西方社會中有獨特的象徵意義。在聖經中,上帝讓以色列人在衣角綁上流蘇以示皈依,遠離異教的思想。

博士學位流蘇為紅色,碩士學位流蘇為深藍色,校( 院、所)長帽流蘇為黃色。

最早將流蘇引入學位帽的是英國的大學。流蘇也是有“歧視”的,最早牛津和劍橋的高級自費生(gentleman-commoner)才有資格頭戴金色流蘇,相比只能頭戴黑色流蘇的學生而言更有威望和社會地位。到現在,能頭戴金色流蘇的只有牛津的校長了。

畢業禮上的撥穗禮環節是萬眾期待的一環,作為唯一的配飾,流蘇承擔了重要的禮儀功能。將流蘇從右前側撥到左前側,充滿魔幻主義色彩的西方人認為,這意味著將前一段學術生涯封印,同時翻開人生新的一頁。傳到中國遇到本土化改造,就變成了“畢業生就像成熟的麥穗,撥一撥,就可以展翅高飛了”。

(文字和圖片均來自網路)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