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場景1:
一個小嬰兒躺在嬰兒床上,小手小腳揮舞著,嘴巴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這時小嬰兒的媽媽湊到他面前,微笑著看著小嬰兒。
“呃……”小嬰兒看著媽媽,皺著眉頭發出聲音,似乎在跟媽媽說話。
“呃……”媽媽也皺著眉頭,嘴巴發出相同的聲音。
“啊……”看到媽媽回應,小嬰兒手舞足蹈更起勁,微笑著發出了另外一個聲音。
“啊……”媽媽也學著小嬰兒手足揮舞,再次發出了相同的聲音。
“哎呀……”小嬰兒更加興奮,跟媽媽交流得愈加投入。
媽媽同樣也以相同的舉動回應,屋子被母子倆溫馨而愉悅的“交流”縈繞著,小嬰兒對媽媽似乎更依戀了。
場景2:
公園裡,一對父女吸引了旁人羡慕的目光。
小女孩大概4,5歲,或許是因為心情好,一邊走一邊邁開了舞步。爸爸興致來了,走到女兒前面,也邁開了同樣的舞步。
小女孩哈哈大笑:“哈哈……爸爸,你跳得太醜了……”
小女孩不甘落後,繼而跑到爸爸前面,跳起了另一種舞步。爸爸隨後也沖到女兒前面,模仿起了同樣的舞步,女兒笑得前仰後翻。
接著,女兒再一次沖到爸爸前面,學起了鴨子走路。爸爸隨後也沖到女兒前面,同樣學起了鴨子走路……
公園裡的不少人們為父女倆絡繹不絕的笑聲駐足,多麼快樂的父女啊。
離開公園的時候,小女孩臉蛋紅撲撲,她今天過得特別愉快,她似乎更喜歡跟爸爸呆一起了。
場景3:
一天清晨,7,8歲的小男孩從房間裡出來,媽媽提醒他說:“衣服穿反了。”
小男孩不以為然,“穿反就穿反唄,我喜歡穿反。”媽媽欲言又止,最終沒說話,而是走進了自己房間。
不一會,媽媽也從房間出來了,小男孩一看到媽媽的樣子,哈哈大笑:“媽媽,你太醜了,哈哈……別告訴別人你是我媽,哈哈……”原來,媽媽也故意把衣服穿反了,看起來有點滑稽。
媽媽看到兒子的反應也笑了,“別告訴別人你是我兒子!你比我更醜……哈哈……”
兩人在鏡子前扭起了腰肢,笑累笑夠後,母子倆把衣服穿正,牽著手嘻嘻哈哈出門了。
場景4:
咖啡廳裡,一位30多歲的男人因為某件事情跟坐在對面的父親發生爭執。年輕人臉色漲紅,神情激動,指責父親頑固不化。
老父親沉默不說話,小心地捏著一包代糖抖一抖,輕輕撕開一角,往面前的咖啡內倒進三分之一包糖,最後手指捏著杯子的柄輕輕抖動讓糖溶化,而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用小匙攪拌……
年輕男人靜靜地看著面前老父親的一舉一動陷入沉思,“爸爸喝咖啡的樣子,跟我一模一樣啊,我終究是爸爸的兒子,我的很多習慣,都是從爸爸身上學來的……”
年輕男人神情平復了不少,目光裡流露出愧疚:“爸爸,我可能有點衝動了……”
模仿促進喜歡,這就是幼兒說今天要說的主題。想讓孩子跟你更親密,那就有意無意地模仿孩子吧。
模仿導致親密的心理實驗
2004年,荷蘭研究者巴倫做了一項實驗,實驗大概是這樣的:他讓實驗人員有意無意地在一些孩子面前模仿這些孩子某些動作和姿勢,隨後裝作把自己的鉛筆掉落在孩子面前。多輪的實驗結果表明,孩子更願意幫模仿自己的那些實驗人員撿起掉落的鉛筆。所以,巴倫認為,模仿行為能讓對方喜歡你,對你有更多的好感,有益於關係變得更親密一些。
2010年,Van De Velde 通過實驗對該理論進行了補充,他認為大人不要模仿孩子的生氣行為,雖然模仿生氣偶爾會讓孩子哈哈大笑,但大多數情況下會讓孩子討厭你。因為孩子會聯想到嘲諷,以及認為父母沒在意自己的情緒,繼而會激惹孩子更多的負面情緒。
雖然如此,仍舊影響不了親子模仿的威力,因為大多數有意無意的親子模仿,往往都能起到正面的情感促進作用的。因為無論是父母模仿孩子,還是孩子模仿父母,模仿導致的相似促進喜歡,喜歡導致親密。
親子模仿的注意和提醒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年齡越大,別人的模仿行為要充分延緩才行,否則不僅不能促進喜歡,孩子反而會認為別人帶著目的故意而為之,甚至會懷疑對方是否有精神問題。所以,父母這種模仿對越大的孩子來說,要做得越有意無意才能起到正面的促進效果。這個年齡該如何界定呢?一般是到孩子接近青春期,父母就要把這種模仿做到足夠延緩和不明顯才行,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思維已經接近成年人,他們懂得理性思考和質疑了。
當然,親子模仿並不是促進親密關係的唯一原因,有時候親密的親子關係是眾多因素集合而成的結果,但這種模仿行為仍舊不失為促進親子關係的一塊敲門磚,相信我,你和孩子都能從這種模仿中得益。
幼兒說最後提醒:這裡的親子模仿,僅僅指肢體動作姿勢、表情和語言語調方面的模仿,而尚未涉及習慣和性格等深層次方面的模仿。
本文關鍵字:親子模仿、喜歡親密、家庭關係、情感培養、家庭早教
幼兒說的作者是一位心理諮詢師,二胎媽媽、專注親子心理學,從兒子繪本自學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