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了一個新聞,六歲的女孩在街上和一個中年男子糾纏,路人以為女孩遇上人販子了,幫著報警,沒想到最後這個男子竟然是女孩的父親。女孩小時候一直跟著奶奶生活,現在不願回家,甚至不願意認這個父親。生而不養,不如不生。這讓我想起鄰居家的浩浩,他也只有5歲。昨天他和父母吵架,吵架時聽到他對著他父母吼道,“你們都去死好了,我會對奶奶好的,是她把我養大的,你們為我做過什麼?”
聽得我心顫顫的,據我所知,他父母對他已經很不錯了,只是小時候家庭條件不好,在外打工,就把孩子交給奶奶帶了。而掙了一些錢後,馬上就將孩子接回自己家生活了,可是孩子卻有事沒事就往奶奶那裡待,對父母的態度也不好,孩子總感覺父母沒有養過他。回家後看到兒子這般冷漠的表現,浩浩媽也不止一次在我面前哭泣、後悔,如果知道孩子會變成這樣,再給20萬也不會把孩子丟下去打工。
其實在我國有不少這種為了生計不得不將孩子交給老人照看的,而早期將孩子完全交給長輩或者他人撫養,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像隔著一層玻璃,要麼相互不理解,衝突不斷,要麼特別客氣,宛如外人。而在歐美這些國家,他們的育兒觀念是:孩子一定要自己帶才是對孩子負責,這是非常值得家長學習的。一旦為人父母,家長一定要肩負起這個責任,最好自己將孩子帶大,尤其是孩子生命的早期,多和孩子進行肌膚接觸,多和孩子說話,有條件的寧可哺乳期丟掉工作,也應該自己養孩子。
而在養孩子的過程中,如果你自己照顧不過來,可以請老人來家裡幫忙,而非將孩子全部托給老人。下班早點回家,主動和孩子接觸,晚上讓孩子和自己一起睡,給孩子講故事、溝通,拉近親子之間的感情。
如果實在沒辦法需要將孩子放到老人那裡照顧,也不要不管不問,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經常和孩子打電話、視頻。如果兩家相隔不遠,儘量早上送去,晚上就接回家自己照顧,爭取多和孩子接觸。如果距離較遠,難以見面,也要創造機會和孩子聯繫,電話、視頻都可以,只要有心,辦法總歸是有的。
不管是哪種情況,家長都要經常和老人、孩子聯繫,和老人溝通時,在感恩老人辛苦的同時,教給老人一些科學的育兒經驗和方法。如果發現老人有一些不好的現象,要耐心和老人溝通、商量,保持步調的一致性。而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向孩子解釋自己這樣安排的原因,儘量淡化孩子被拋棄的感受,最大程度地去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