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黃易離世究竟意味著什麼?一般人不會明白的

黃易的生活,實在是每一個文藝青年夢寐以求的終極享受。

他跟金庸和梁羽生不同,他遠離塵俗。從1989年開始,就辭職住在香港大嶼山,從家走到碼頭都要40分鐘。

但他並不是刻意隱居,也並非厭倦紅塵,他只是尋找一個足夠安靜的地方,好讓他能專心寫書,用武俠玄幻的故事,呈現他對宇宙人生的見解。

黃易的自控力很強,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寫書,中午休息會,再繼續。他沒有汗牛充棟的參考書,一張中國地圖就是他最常見的資料,所有的故事、情節、對白和佈局,全部如滔滔江水一般在他的腦子裡湧現出來。一部《大唐雙龍傳》,就是在五年中這樣一點一點寫出來的。

不寫作的時候,他遛狗、畫畫、聽音樂。在山海之間、星辰之下,打他最喜歡的遊戲。

他住的屋子,連瓷磚都不怎麼鋪。他向朋友建議去他那裡買房,說不僅房價便宜而且環境好,很多房子都是明清延續至今的,非常適合作家居住、寫作和生活。

但住在那裡的作家,似乎也只有他一個。

黃易本來叫黃祖強,後來迷上玄學和易經,既然“日月為易”,索性以此為名。

他的父親是海員,常年在外,母親帶著四個孩子住在娘家。外公喜歡看武俠小說,他也跟著看,從金庸到古龍到司馬翎,無所不讀。後來他回憶,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司馬翎,因為他的“雜學”豐富,從奇門遁甲、佛學道家、陰陽五行、勘輿命理,到陣法圖冊、土木建築、醫學藥理、神秘術數,幾乎都有涉獵。

黃易的母親對他迷戀武俠很不滿意,認為他在浪費時間。

但少時的黃易,理想是成為一名畫家。他考入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專攻中國山水畫。畢業之後當過一年中學教師,後來進入香港藝術館任職,這一做就是十年,最終做到助理館長的高級職位。平時偶爾利用閑餘時間寫點小說,滿足自己的文字欲。

對自己的繪畫前途徹底死心之後,他準備轉向寫作。當時《武俠世界》雜誌在徵稿,他就寫了第一部武俠小說《破碎虛空》去投稿。作品雖然刊登了,但稿費低得甚至不夠吃一頓好一點的大餐。

出版社的人對他說:“武俠小說你寫得過金庸嗎?寫得過古龍嗎?還是寫科幻吧。”黃易每天下班後開始寫作,一個星期的時間,交出了第一部科幻小說《月魔》。

之後他的科幻小說大受歡迎,但他始終不相信武俠小說的時代已經隨著金庸封筆和古龍逝世而終結。出版社不同意出版他的武俠小說,他就在1991年自己創立了出版社,讓太太打理“黃易出版社有限公司”。第一本書《覆雨翻雲》就要決定生死的界限:究竟能不能以武俠小說為生?

在香港那個商業社會裡,再好的作品如果不被市場接受,也無法存活下去。黃易成功了,他的武俠小說大受歡迎。

之後的《尋秦記》、《大唐雙龍傳》、《邊荒傳說》……一部又一部把黃易推上了當世武俠小說家的頂峰。

黃易的作品,跟金庸古龍大不相同。

金庸像一個傳統士大夫,用傳統的文學創作來寫武林故事;而古龍像一個命運多舛的天才浪子,對人性的刻畫隱藏在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之下;而黃易最好那幾部作品,幾乎都只有一個中心主題:求道。

《破碎虛空》雖然是處☆禁☆女作,但對武學和天道探討的直接程度,已經超過金庸古龍的任何一部作品。武學是什麼?修行是什麼?人生的終極追求是什麼?這些宏大主題,他一起手就顯示出大家風範,足以作為日後成就的預示。

如果說金古的筆墨主要還是著重在人世,那黃易則將眼光注視于人世之上的天道。《覆雨翻雲》將陰陽學說和明初時代動盪融合在一起;《尋秦記》借項少龍穿越回戰國的奇遇,抒發黃易對天命的認知;《大唐雙龍傳》藉由隋末亂世中的兩個小混混,來探索天道無常、武道極致與生命真貌。

這四部作品,也是他個人最滿意的。雖然很多人被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吸引,但他自己對電視劇都很失望,他認為除了基本構架之外,完全失去了小說的精髓。

因為《尋秦記》和《覆雨翻雲》裡的情☆禁☆色描寫,黃易一直受人詬病,也難被道德潔癖者歸為文學大師的行列。他自己曾坦言,那不過是某一年齡階段的真實心態。就算將情☆禁☆欲的界線再推得遠一點,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他喜歡去寫的東西。

實際上在《尋秦記》之後,黃易的作品就幾乎再也沒有出現情☆禁☆色描寫。這一點可以參照黃霑:會講黃色笑話的人多了去了,但並不見他們寫出《滄海一聲笑》這樣的作品來。會寫小黃文的人也很多,但能寫《大唐雙龍傳》這樣的巨著的,幾乎可說絕無僅有。

黃易跟黃霑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基本是同一時代的人,受的是相同的教育。對中文的熱愛和迷戀,很容易在他們的筆下顯現出來。看看黃易筆下女主角的名字就知道,古文對他的影響有多明顯:秦夢瑤、虛夜月、師妃喧、琴清、紀惜惜、石青璿、紀嫣然……

而在《破碎虛空》裡一代宗師令東來的遺書,更可見出黃易的古典修養。這是在大陸作家中極難一見的基本功:

“餘十歲學劍,十五歲學易,三十歲大成,進窺天人之道。天地宇宙間,遂再無一可與抗手之輩。轉而周遊天下,南至天竺眾國,西至波斯歐陸,北至俄羅斯,遍訪天下賢人,竟無人可足與吾論道之輩。廢然而返,始知天道實難假他人而成,乃自困於此十絕關內。經九年潛修,大徹大悟,解開最後一著死結,至能飄然而去。留字以紀。令東來立。”

黃易的大多數故事都儘量避開宋、明、清三代,回到隋唐、南北朝甚至戰國那樣更久遠的時代,這一點跟金庸截然相反。黃易大力降低儒家思想對江湖的影響,而代之以更久遠、更深邃、更神秘的道家思想。

據黃易自述,他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別感興趣,這可能是天生的。他學吹洞簫、學彈古琴,易經和術數書很早就開始看,對石濤的山水更是感動得不行。至於風水、手相,佛學、陰陽、五行、勘輿、命理,中醫,他更把這些東西看作過去朝代裡的科學。

黃易曾經拜過一個西方星相學的老師,西方星相學是從兩千多年前開始的。但到後來,他“覺得中國的陰陽八字比它更精要。”

在居於山海之間的三十年裡,黃易盡情馳騁于優美深博的中國傳統文化裡,縱橫於術數丹學、仙道之說、經脈理論、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宗教哲理,任由想像力作天馬行空的構想和深思,然後把它們變成一部部的小說。

這些小說是得不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因為從老外的思維和接受力出發,很難跟他們講清楚。什麼是氣?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子午流注陰陽相克?

如今黃易離世,公眾只知道他是穿越小說穿越劇的鼻祖,又或是武俠小說的又一高峰,但他們一般意識不到的是:黃易是中國文化在當今時代最重要的傳承人之一。他在小說裡那些關於天道的探尋、關於陰陽術數的細究,無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呈現。在這一點上,他走得甚至比金庸更遠。中國數千年流傳至今的文化精髓,遠不止二十四史、子曰詩雲,它們如今藏在更多為人忽視、輕蔑和嘲笑的那些東西裡。

黃易曾經說過: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氣運。例如春秋戰國時代,我最喜歡的時代,所有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都在那時出現。風水、道術其實都是在講氣運,當有偉大的人出現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但現在不是這個時候。”

那個精深博大、細微幽遠的中國文化,那個無比輝煌燦爛如今卻蒙上塵埃的中國文化,那個你終生難以在學校課堂上習得的中國文化,那個雲霧繚繞、如神龍見首不見尾一般的中國文化,一直在黃易的文字裡時現端倪。通過那些似乎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通俗小說,你可以窺見一座被偏見掩蓋的宏偉殿堂的一角。

黃易曾經用文字打造了一把通向中國文化之門的鑰匙,如今鑰匙尚存、大匠已逝。

當然也有人會嗤笑說這也值得大驚小怪?死了個寫武俠小說的罷了,有什麼大不了。

所以能看透的人,自然明白。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