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多數中國女演員的藝術生命比較短?

為什麼大多數中國女演員的藝術生命都比較短?

這其實不是一個很準確的提問。

在中國還是有71歲的鄭佩佩、63歲的潘虹繼續活躍。

問題是:她們扮演的基本都是老太太。

▲鄭佩佩的華夫人形象深入人心

▲潘虹是國產劇中的媽媽專業戶

而站在提問另一方的是:

64歲的伊莎佩爾·于貝爾。

在[她]裡,仍然可以用性☆禁☆感去定義。

同樣,71歲的夏洛特·蘭普林。

在[45周年]裡,又優雅又俏皮。

72歲的海倫·米倫。

在[速度與激情8]裡,照樣生猛。

68歲的梅麗爾·斯特裡普。

在[跑調天后]裡,露出少女般的嬌羞,也一點都不違和。

就連[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莫妮卡·貝魯奇都53歲了,可照樣性☆禁☆感。

45歲的卡梅隆·迪亞茲簡直就是一個少女。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中國的女演員好像只有少女和老太太兩種狀態。

第一關鍵點,當然是根深蒂固的男權社會的基因在作祟。

本質上,還是不尊重女性。在中國的電影裡,根本就沒有女人,女人都是女孩兒去替代的。

30歲的角色用的是20歲的演員出演,40歲的也用20歲的演員去演,因為“觀眾接受”,因為這是一種美。所以技術和非技術類的裝嫩,簡直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兒。

我看到唯一可以稱為女人的角色,是[老炮兒]裡,許晴演的酒吧老闆娘話匣子。

可論是戲裡戲外,她都不具備代表性。

電影裡,話匣子是她年輕時候的綽號。用老輩兒人的話說,不是一個省油燈,“16歲的時候”就和張學軍這類胡同串子混,老了,好像還是落入了老人嘴裡“沒什麼好果子”的下場,孤身一人,開了一個小酒吧,慘澹經營,聊以度日。

關於16歲的話匣子,我只能按照許晴當年的樣子去想像。可以想見,16歲的話匣子遠比現在水靈,可16歲的水靈,款式都差不多。

倒是四十幾歲的話匣子,貢獻給中國電影一個罕見的屬於四十幾歲的水靈。牽扯到這份水靈的棲息地,[老炮兒]也跟著性☆禁☆感起來。

電影之外,許晴是另一個模仿不了的特例,那麼好的出身,那麼早的成名,在生活層面,她獲得了自由權。這是一個很難抵達的狀態,但即便抵達了這個狀態,還需要具備一個更加強悍的心靈,“愛誰誰,愛咋咋地”,具體也可參考王菲。

注意,[情聖]中閆妮演的瑪麗蓮不算,那仍然是男性角度的一種物化和剝削。

中國演員,尤其是女演員,很難在四十幾歲的時候,還扛得住性☆禁☆感這個詞。就如同資本家對金錢的佔有欲,她們對青春的貪婪,是以職業標準體現出來的。

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公眾對女演員演技的評判標準,與膠原蛋白的含量掛鉤。相應的,演員演藝生涯的長度,和駐顏技術的效果成正比。

從此,在庸碌的俗世裡,觀眾可以像人一樣活著,但演員再也沒有這個權力了,她們必須具備像妖精那樣永葆青春的能力。

所以在絕大部分職業時間裡,女演員們都在悲壯地和時間做對,用她們所能想到和做到的所有招數。

這一流傳甚廣的潛規則,本質上,是一種貶損,即便是作為受惠方的觀眾,好像都成了采陰補陽的變態,對青春的熱愛,不惜以忤逆自然規律的手段去攫取。

所以,就這一層意義來說,中國電影更像是一個T台,或者是一個120分鐘醫療技術、營養保健品的軟廣告。我們的電影裡沒有人,尤其沒有女人,大家默契地用女孩替代女人,當女孩老了,就用妖精替代女人。

第二關鍵點,當然在於女演員本身。在一個噬骨銷魂的輿論氛圍裡,也很難有女人的存在空間。

隨著女人生命進程的拓展,越來越多人變得比她們自己重要。男人、父母、孩子,甚至是孩子的孩子。

唯獨女人自己沒有了。女人自己沒有了的標誌,就是越來越中性化,甚至是男性化,從形象到行為到心理。

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衰老的時候,各個年齡段落裡,各個不同層次的女人味,就會被香水和時間污染。除了時間上的明顯區分,比如少女和老太太,女人各個時間段裡,獨特的韻味模糊了。

而對女人的審美,暴露的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本質。在電影層面的體現就是,中國電影的年齡只有兩個,要麼假模假式地未老先衰,要麼賴皮賴臉地裝嫩。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