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抑鬱症和退休、離休後無所事事、子女不在身邊陪伴等有很大的關係。任何類型的抑鬱症後果都是極其嚴重的。而老年抑鬱症不僅擁有抑鬱症的共同特點,還很容易引發心肌梗死、高血壓、冠心病和癌症等身體疾病。因此一定要熟悉老年抑鬱症的症狀表現,做好預防工作或在發病初期就接受有效治療,這樣才能把危害降到最低。
年紀大,為何會情緒低落?
武警廣東省總隊醫院心理科副主任王曉麗分析,如今很多老年人,隨著身體的逐漸老化,各種疾病會增多,使很多老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尤其身體疾病導致行動不便時,消極感會更加嚴重,長此以往又會產生抑鬱。
除了疾病的原因,還有很多原因導致老年人出現抑鬱情緒。比如社會角色的轉變,原本在單位任高職,因退休回家後無所事事,以致出現一段時間的適應性障礙;還有的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邊的親朋好友相繼去世,這可能會加重他們對死亡的恐懼感。對於原先性格內向、老年期缺乏社會支持和經濟支持的人來說,更容易產生抑鬱等消極情緒。
王曉麗介紹,空巢、獨居老人是抑鬱症的高發人群。以往我國的家庭模式是幾代同堂,而現如今空巢老人家庭卻在大幅度增多,許多老人缺乏子女的陪伴極易產生孤獨感,導致內心空虛、傷感,甚至精神萎靡。
★哪些表現,能早發現老人抑鬱?
王曉麗稱,其實子女不難發現老人的抑鬱情緒,只要多關心就行,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觀察——
▶以軀體疾病的症狀為主要症狀
主要表現為睡眠障礙、食欲減退、體重下降、便秘、軀體某部位的疼痛、乏力等。約有80%的患者有睡眠障礙,主要是中段和末段睡眠差,可伴有入睡困難和噩夢,少數睡眠增多。
▶情緒低落
主要表現為顯著而持久的情緒低落、悲觀失望,整日憂心忡忡。在抑鬱症發作的基礎上,病人會感到絕望、無助與無用。70%以上的老年抑鬱症患者可有焦慮、表情緊張、惶惶不可終日等表現。老年患者對憂傷的情緒往往不能很好地表達,有時焦慮完全掩蓋了抑鬱。
▶生活中的興趣明顯下降
原來喜歡的事情、喜歡參加的活動都逐漸地放棄,什麼都懶得幹,甚至覺得生活變得枯燥乏味,生活沒有意思,活著沒有價值。
▶自信心下降
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對不起子女、親人,對不起國家的培養,認為自己一無是處,甚至會產生自責,再嚴重的會認為自己有罪。
▶思維遲緩
患者思維聯想緩慢,反應遲鈍,言語少,語調低,語速慢,自覺“腦子較前明顯不好使”。輕者可以進行言語交流,多為問多答少,初始交流還可以,繼續交流就越顯困難。嚴重者無法交流。
★預防老人抑鬱,有什麼招?
有什麼辦法可以老來不抑鬱呢?王曉麗建議——
正確面對離退休。離退休是一個正常的且不能避免的過程,從忙碌且規律的職業生活中退出,轉而過著悠閒、無規律的老年生活,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更是社會角色的轉變。
對於一部分事業心很強的老人來說,可能會在一段時間內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但是,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一些文化活動,如閱讀、音樂、舞蹈、書法、園藝、棋類等,既豐富精神生活,又陶冶情操,更能減少孤獨、空虛感。
自我養生調身體。每天合理飲食、合理運動,對於長期吸煙、飲酒的老年人,應逐漸減量,最終戒斷,有利於保護腦神經;定期去醫院體檢;家屬耐心傾聽老人對自己心情和病情的敘述,使他們有安全感,以消除負面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提高老人的免疫力。
家人的陪伴很重要。平時子女忙掙錢孝敬父母,但不能忽略了老人的精神需要,平時多抽空回家看看,多與他們交流,儘量滿足他們的需求。
正確對待生與死。對身體過分擔憂的老人,可以到正規醫院做必要的檢查,以消除焦慮感和緊張感。老年期雖然在生理上是一個衰退的過程,但是心理上可以繼續蓬勃發展,只要保持年輕的心態,就會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
---------------------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余燕紅 通訊員 田乃偉
圖|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