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管教熊孩子,面壁思過and 關小黑屋?

兒子最近很是淘氣,昨天吃飯的時候,他把小腳翹得老高不停踢餐盤,還不肯自己好好吃飯,非要我喂。不理他,小傢伙居然大哭大喊起來。我二話沒說,直接把他抱下餐椅,讓他“面壁思過”。

先生看著有點心疼,把我拖到一邊問,“你這樣沒問題吧,會不會傷到他內心?”“不會,我知道分寸!”我沖他翻翻白眼,平時不管,這會兒話真多。

但事實上他的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無論是“面壁思過”還是“關小黑屋”,其實都是國外所謂的“Time-out”(暫停法),這個方法怎麼用太講究,用得對是教育管教寶寶行為的“金鑰匙“,用錯了就是親子關係的傷害劑。

先來瞭解暫停法“time-out”

所謂的“Time-out”(暫停法)是指:在孩子出現不當行為時,把ta與環境隔絕,期望ta能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

看過《爸爸回來了》的朋友一定記得,體操冠軍李小鵬面對女兒奧莉發脾氣用的就是這招,他會把她帶到家裡的某個固定角落,然後讓她背對著自己,等到奧莉完全安靜下來,再跟她講道理。

(李小鵬讓奧莉在角落冷靜,並且再三強調背過去)

《媽媽是超人》裡軒軒媽媽有個管教孩子的秘密武器,就是“愛的小屋”,每當倆孩子不聽話時就把他們關到小屋裡讓他們反思。

你要知道的七個要點

雖然是件通用的管教武器,但做法太有講究。如何操作(以下統稱為“暫停法”)才能有效而不傷害到孩子,爸媽需要掌握到以下這些點:

一、使用暫停法的目的是説明而非懲罰

很多爸媽會在被孩子氣到不行時突然想到使用暫停法,這反映了其內心是希望借助這個工作來懲罰孩子,讓孩子知道做出某種行為的結果不好受;甚至更一步地以為懲罰得越厲害就越容易長記憶,下次就不會再做了。但事實上這是對暫停法的誤解。

暫停法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懲罰孩子,而是為了幫助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和自我調節。

在激烈的衝突情境中,孩子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所主導,把孩子從情緒激動的場景中脫離出來,在一個沒有干擾的環境中逐漸讓自己平靜下來,從而可以思考問題本身。這個是實施暫停法背後的邏輯。而這無形中也是給孩子示範了一個在無法控制自己情緒的情況下如何合理處理的一種方式。

二、使用暫停法之前在平時得解釋和告知

我們說採取任何管教方法前,都應該對孩子進行解釋。這能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這樣的管教形式,才兩歲的孩子可能並不一定能完全理解媽媽的解釋,但不要緊,因為我們和孩子溝通的這一過程本身就傳達了尊重孩子的資訊。真正實施的時候孩子也許還是會有大哭大鬧,但有了一定的鋪墊,會減少一些阻抗。而且實施過幾次以後,孩子會很清楚這意味著什麼。

 所以平時就要和孩子進行足夠的溝通:要對孩子的情緒表示理解,和他解釋為什麼要使用暫停法,要清晰地說明規則:即在什麼情況下會採用暫停法,實施的時間、地點,以及什麼情況下結束。只有孩子明白了這個管教方法,之後一旦犯錯誤,爸媽要實行的時候,他才能比較容易接受,並且找到讓自己情緒平靜的方法。

三、時間不是越長越好,場地的選擇也有講究

有的爸媽會在忍無可忍時對孩子大吼:“你給我在房間裡待一個小時,好好想想你究竟錯在哪裡!”但研究表明,暫停法不是實施的時間越久越有效。一個普遍的規則是三歲的孩子三分鐘,四歲的孩子四分鐘,五歲及以上的孩子五分鐘(注:一般建議孩子兩三歲以後,再使用暫停法,有其它更合適這個年齡段孩子的方式可以代替)。《超級育兒師》裡藍海老師經常用用到“淘氣椅”(其實稱為冷靜角或者“思考椅”更合適,淘氣像是給孩子貼了標籤),孩子做出不好的行為時就讓他們在椅子上坐著。

在場地的選擇上,我們要記得不能讓孩子有被遺棄的感覺。一般情況下可以選擇屋子角落的一把椅子。在孩子拒絕去的時候,我們在ta原來的時間上延長一分鐘。比如三歲的孩子原來暫停時間是3分鐘,但是他倔脾氣上來了不願意去,那麼就告訴他現在就是4分鐘了。如果他還是不願意去,就加到5分鐘……如果加到10分鐘他還拒絕去椅子上進行暫停,那麼就去單獨的房間進行暫停,但門是要開著的。如果孩子依舊抵抗,那麼再把門關起來。

嚴厲程度從低到高逐漸遞增,是為了在這一過程中給孩子提供了非常多的機會讓他可以選擇做出好的行為。讓他體會到對自己的處境是有一定選擇權的。

四、提前警告,給孩子改正的機會

同樣的,因為我們的目的是説明孩子做出好的行為,在實施暫停法之前也要再給孩子一次做出正確選擇的機會,即提前警告。

如果當你告訴孩子:“今天10分鐘到了,你不能再玩ipad了,請把它收起來。”而孩子的反應是,繼續玩、或者和你爭論、甚至大吵大鬧,那麼你就給出一個清晰的警告:“我們之前已經說好的,如果你再不把ipad收起來的話,那麼你就要去那個角落進行暫停。”然後再等一會,如果ta收起來了,那麼就不必實施暫停法了。但如果他還是抵抗強烈,不肯收起來的話,那麼你就要堅定的採用暫停法。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提前警告在一種情況下並不適用,即孩子發生攻擊性☆禁☆行☆禁☆為時。你不能說:“如果你再打你弟弟一下,你就得去牆角坐五分鐘。”這種時候就要直接說:“我們說過的,你不能打你的弟弟,你現在必須要去牆角讓自己冷靜一下。”

五、實施過程中不要對孩子進行說教

有些爸媽可能覺得必須讓孩子意識到ta到底錯在哪裡,所以當孩子坐在椅子上的時候,就抓緊機會開始說教,甚至責備。“你怎麼老是這樣!我和你說了多少次了,你就聽不進去是不是?!”事實上,這樣很可能使家長和孩子重新陷入一場爭辯,也很可能會讓孩子產生怨懟。

在《爸爸去哪兒》中,當夏天犯錯了,夏克立對夏天進行了批評,並讓她罰站。在執行的過程中,夏克立只是在夏天罰站前告訴她哪裡做錯了,讓她好好想想剛才發生了什麼事,然後就走開了。

要記住,暫停法不是讓爸媽不斷地提醒孩子過去的不當行為,而是提供一次機會讓孩子學習調整自己的情緒,並期望ta在之後可以做出合適的行為。所以在暫停法實施過程中,只要孩子沒有在中途跑出來繼續哭鬧,我們不需要與孩子進行過多的交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學習自己平靜下來。

六、結束後記得關注正向行為

那麼在暫停結束後,要說點什麼嗎?也不用!只要再說一遍最初的命令即可,比如“現在你去把ipad收起來吧!”而當孩子這麼做時,別忘了即時給予表揚。一定要記得,即便之前和孩子發生衝突你有多生氣,但在暫停結束後不要還是板著臉,不搭理,這會讓孩子很受傷哦。

七、過度使用會起反作用

有的時候,暫停法不是沒有效,而是太有效,導致一些爸媽愛不釋手。只要孩子一不聽話就使用暫停法,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覺得ta做什麼都不對。所以儘量在一段時間內只選擇一到兩個你最希望孩子發生改變的行為來採用暫停法,比如說攻擊性☆禁☆行☆禁☆為或者某些屢教不改的行為。一些相對輕微的不當行為,如偶爾大喊大叫、耍賴、拖遝等,有很多其它有效的正面管教策略可以代替,就不必出動“牛刀”啦!

總的來說,我們要把暫停法當作一個幫助孩子處理激烈情緒的一種方式,而不要把它作為一種致力於要讓孩子感到難受的懲罰手段,把自己和孩子放到敵對的位置。語氣平靜、命令清晰、態度堅定是實施暫停法的重要元素。

當然,每個孩子都會有惱人的行為,有時甚至會讓我們自己生氣到要發飆,這個時候我們如果能控制住,並且和孩子說,“媽媽現在非常非常生氣,我覺得我也要去牆角那兒坐一下!一會兒,我平靜下來後再來看這個事怎麼解決!”這對孩子來說會是一個超級棒的示範哦!

看完范老師的專業指導,是不是很明白了呢?回到一開始兒子的問題上,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和他交流,並且採取這個方式的:

EXAMPLE

我:大家在一起都在好好吃飯,你亂踢亂叫,不肯吃飯,還大哭大鬧,這樣不可以。

兒子繼續大哭。

我:我不喂你,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你看我們大家都是自己吃飯的,而且你一直吃得很好。

兒子沒有停下的意思。

我把他抱下去,面對牆壁站著:你可以好好說,不能亂發脾氣,等你安靜下來,仔細想想,再和媽媽說話,過兩分鐘我來找你。

兒子:媽媽,不要生氣。

我:你安靜下來,過會兒媽媽來叫你。

兒子安靜了,到了時間,我走過問他,你吃飯還大哭大鬧了嗎?我們自己吃可以嗎?

兒子點點頭,大口大口吃飯。我立刻表揚他,你瞧,一口一口吃得多香,真的做得很棒。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