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充,是為了迎合大眾快節奏生活而出現充電技術,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大眾對於低電量的恐懼。筆記本上很早就有快充技術,比如ThinkPad X1 Carbon、華碩靈耀3等,隨著Type-C介面的普及,一個充電器同時為筆記本、手機充電已經成為可能。但快充技術發展至今卻出現了多個快充協定,這些協定的背後,並不全是因為技術差異而形成的不同流派,更多的是受到了資本的控制。
大家都知道iPhone標配的充電器輸出為5V 1A,很多人為了提高充電效率,紛紛購買iPad充電器,因為iPad充電器輸出為5V 2A,相比之下充電效率提高了一倍。蘋果為什麼不為iPhone標配5V 2A的充電器呢,原因就是為了節省成本。充電時的電流是由設備本身控制而不是充電器,充電器的功率越大,設備會在支援範圍內允許充電器載入更高的電流。所以用iPad充電頭給iPhone充電,不存在安全問題。
蘋果當然不會允許協力廠商廠商肆意推出適合iPhone的充電器,不僅推出了Lighting資料線認證,就連充電器也需要認證,這使得非原裝充電器為iPhone充電時,電流被限制在了1A以下。蘋果推出這樣的軟硬體認證,很多人說是為了安全。前面我們提到了,控制電流的是設備本身不是充電器,說白了蘋果這麼做,純屬為了利益。
蘋果這麼幹之後,其他廠商也紛紛效仿,推出了適合自家晶片的快充私有協定。其中最有名的兩個就是高通的Quick Charge和聯發科的Pump Express。
高通的Quick Charge
得益于高通晶片的強勢,Quick Charge在現在已經非常普及了,目前已經反覆運算到QC3.0。QC1.0就是大家熟知的5V 2A,總功率10W;QC2.0則將電壓提高,分為5V、9V、12V和20V三種,手機廠商普遍採用9V檔,平板和筆記本廠商則採用12V或20V。相比QC1.0的10W要高;QC3.0則在電壓控制上更為精細,以200mV為一檔,提供3.6V到20V電壓的靈活選擇,普遍為12V以下給手機用,功率大約在20W左右,20V給筆記本用。
聯發科的Pump Express
聯發科的Pump Express有普通版和Plus版。Pump Express Plus(PEP)與QC3.0一樣通過精細控制電壓實現快充,不過PEP要比QC3.0要早,主要通過識別電流波動調節電壓(同QC2.0),相比同期的QC2.0通過在資料線上增加單獨的D+D-線要友好的多。
在此之前早有通用的快充協議
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是VOOC,目前常見的只出現在手機上。這個是OPPO自己把硬體給改造之後實現的,改造的硬體包括充電器、資料線和電池,效果是非常驚人的。它與高通、聯發科高壓小電流的思路相反,其採用的是低壓大電流的思路,普通線材無法承受如此之大的電流,所以與其他廠家的無法通用。VOOC能夠實現高達25W的充電功率。
VOOC閃充
大家紛紛做自己的快充,我們將其理解為劃分勢力範圍,一些讀者可能會反對,如果沒有這些廠商做快充技術,我們現在可能還處在充電慢悠悠的狀態。即使是廠商跑馬圈地,用戶依然享受到了福利。真的是這樣嗎?
事實上,USB推廣小組早在2012年就制定了充電協議,雖然當時沒說是快充,但從所實現的功率上來看,完全是標準意義上的快充。這個充電協議全稱為“USB Power Delivery Specification”,所實現的充電功率包括10W、18W、36W、60W、100W五種規格。不僅如此,該協議還能夠實現雙向充電,比如兩台筆記本連接之後可以互相充電,比上面講的3種快充要強大很多。
USB Power Delivery Specification
可惜的是,這個標準並不是強制性的,很少廠商在自家產品中遵循這個標準。由此來看,放著有現成的、而且在通用性方面非常不錯的快充方案不用,卻自己制定各自快充標準,不是為了利益是為了什麼呢?
當然,如果未來蘋果在自家的產品中支援USB Power Delivery Specification,想必很多“牆頭草”廠商勢必也會隨波逐流,逐步開始支持這個“大一統”的識別協定。到時候手機、電腦甚至能夠通用充電器,也就不存在快充不通用的情況。
總結:
快充技術的發展過程,實質上就是科學技術被資本所扭曲的過程,這是我們最不想看到的。快充的意義在於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可能對於消費者來說,過程無所謂重要的是結果,從這個角度出發,目前的快充方案確實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不是最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