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按:本文作者qqfly,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所博士生,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機器視覺與運動規劃,會寫一些好玩的內容在微信公眾號:Nao(ID:qRobotics)。本文整理自知乎回答:
現在深度學習這麼火,大家都會想著看看能不能用到自己的研究領域裡。所以,將深度學習融入到機器人領域的嘗試也是有的。我就自己瞭解的兩個方面(視覺與規劃)來簡單介紹一下吧。
物體識別
這個其實是最容易想到的方向了,比較DL就是因為圖像識別上的成果而開始火起來的。
這裡可以直接把原來 CNN 的那幾套網路搬過來用,具體工作就不說了,我之前在另一個回答
amazon picking challenge(APC)2016中識別和運動規劃的主流演算法是什麼?
下有提到,2016年的『亞馬遜抓取大賽』中,很多隊伍都採用了DL作為物體識別演算法。
物體定位
當然,機器視覺跟電腦視覺有點區別。機器人領域的視覺除了物體識別還包括物體定位(為了要操作物體,需要知道物體的位元姿)。
2016年APC中,雖然很多人採用DL進行物體識別,但在物體定位方面都還是使用比較簡單、或者傳統的演算法。似乎並未廣泛採用DL。
當然,這一塊也不是沒人在做。我們實驗室的張博士也是在做這方面嘗試。我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張博士之前調研的一偏論文的工作。
Doumanoglou, Andreas, et al. "Recovering 6d object pose and predicting next-best-view in the crowd."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2016.
這個工作大概是這樣的:對於一個物體,取很多小塊RGB-D資料;每小塊有一個座標(相對於物體坐標系);然後,首先用一個自編碼器對資料進行降維;之後,用將降維後的特徵用於訓練Hough Forest。
這樣,在實際物體檢測的時候,我就可以通過在物體表面採樣RGB-D資料,之後,估計出一個位姿。
抓取姿態生成
這個之前在另一個問題(
傳統的RCNN可以大致框出定位物體在圖片中的位置,但是如何將這個圖片中的位置轉化為物理世界的位置?
)下有介紹過,放兩個圖
↑ Using Geometry to Detect Grasp Poses in 3DPoint Clouds
↑ High precision grasp pose detection in dense clutter
控制/規劃
這一塊是我現在感興趣的地方。
簡單地說,我們知道強化學習可以用來做移動機器人的路徑規劃。所以,理論上將,結合DL的Function Approximation 與 Policy Gradient,是有可能用來做控制或規劃的。當然,現在的幾個工作離取代原來的傳統方法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但是也是很有趣的嘗試。
放幾個工作,具體可以看他們的paper。
1.Learning monocular reactive uav control in cluttered natural environments
↑ CMU 無人機穿越森林
2. From Perception to Decision: A Data-driven Approach to End-to-end Motion Planning for Autonomous Ground Robots
↑ ETH 室內導航
3.Learning Hand-Eye Coordination for Robotic Grasping with Deep Learning and Large-Scale Data Collection
↑ DeepMind 物體抓取
4. End-to-end training of deep visuomotor policies
↑ Berkeley 擰瓶蓋等任務
有哪些難點
1、在視覺領域,除了物體識別、還需要進行物體定位。這是一個 regression 問題,但是目前來看, regression 的精度還沒辦法直接用於物體操作,(可能是資料量還不夠,或者說現在還沒找到合適的網路結構),所以一般還需要採用ICP等演算法進行最後一步匹配反覆運算。
2、機器人規劃/控制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問題就比較多了。我之前在
雷鋒網『硬創公開課』直播(運動規劃 | 視頻篇)
的時候有提到我碰到的一些問題,這裡簡單列在下面:
可觀性問題
簡單地說,我們這些不做DL理論的人,都是先默認DL的收斂、泛化能力是足夠的。我們應該關心的是,要給DL喂什麼資料。也就是說,在DL能力足夠強的前提下,哪些資料才能讓我需要解決的問題變得可觀。
當然,目前的幾個工作都沒有提到這點,Berkeley的那個論文裡是直接做了一個強假設:在給定資料(當前圖像、機器人關節狀態)下,狀態是可觀的。
實際機器人操作中,系統狀態可能跟環境有關(例如物體性質),所以這一個問題應該是未來DL用在機器人上所不能繞過的一個問題。
數據量
一方面,我們不瞭解需要多少資料才能讓問題收斂。另一方面,實際機器人進行一次操作需要耗費時間、可能會造成損害、會破壞實驗條件(需要人工恢復)等,採集資料會比圖像識別、語音辨識難度大很多。
是否可解決
直播的時候我舉了個例子,黑色障礙物位置從左到右連續變化的時候,規劃演算法輸出的最短路徑會發生突變。(具體看視頻可能會比較清楚)
這對應於DL中,就是網路輸入連續變化、但輸出則會在某一瞬間突變。而且,最短路徑可能存在多解等問題。
DL的 Function Approximattion 是否能很好地處理這一狀況?
是吧,這幾件事想想都很有趣,大家跟我一起入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