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手機>正文

這些公司和馬斯克一樣,想把大腦和機器連接起來

雷鋒網「新智造」按:特斯拉、SpaceX的創始人Elon Musk是個不折不扣的未來主義者,最近他又成立了一家醫療公司Neurallink,想要把人類腦中的資訊“下載”到機器中保存,這種方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腦-機介面”。關於把大腦和機器連接或者用意念控制機器的研究,已經不是一個特別新鮮的課題了,但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十分科幻,今天,新智造收集了幾家有代表性的“腦-機介面”研究公司或機構,讓大家瞭解一下目前的“意念”研究以及市場應用情況。新智造作為雷鋒網旗下欄目,關注智慧時代的創新與創造,目標是找到這個行業還存在哪些機會。

起源

1963年,英國Burden Neurological Institute的Grey Walter醫生在醫治癲癇病人時,在手術中在這些病人腦貼近大腦皮層的地方放置了電極,從而可以獲取病人的神經活動,這在當時只是一種普通的手術治療,通常情況下這些電極在病人住院一兩周之後就會被取出。

但當時,Walter醫生突發奇想,在病人們欣賞風光幻燈片的時候,偷偷把腦電電極連接到了自己發明的“電位轉換器”上,把病人大腦運動皮層的信號轉換成了幻燈機換片的控制信號,然後發生了“奇跡”:病人每次打算換片,但還沒有按動按鈕時,幻燈機就自動換片了,好像猜到了病人的想法。這是腦機介面技術的第一次完整實現:採集大腦神經信號,翻譯轉換後控制外部設備。從此,這種只在科幻電影/小說中出現的腦電波控制場景,正式進入了研究人員的視野,腦電研究就此開始。

時至今日,腦機研究已經經過了數十年,直至二十一世紀之後,科技迅速發展,關於腦機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並且出現了一系列的專業研究機構以及創業公司,甚至有些公司已經拿出了成型的產品。

目前來講,腦機研究大致可分為兩種:腦外式和植入式。

腦外式

Emotiv

提起腦外電波控制產品,就不得不提及一下前兩年的矽谷明星Emotiv。

2007年,Emotiv發佈了其第一款腦電波產品Emotiv EPOC,其外形好像一個簡化的科研醫用級的標準腦電波檢測設備,這款設備讓人們開始瞭解“神經頭盔(neuroheadset)”的概念。Emotiv EPOC可以將檢測到的腦電圖轉化為數位信號,讓人們可以實現用“意念”控制飛行器、操控眼前的電腦控制電玩遊戲角色動作等設備的效果,是當時許多創客活動上最引入矚目的產品之一。

不過,作為一款定位於科研和教育市場的產品,EPOC始終叫好不叫座,並沒有真正推動“腦機介面”類設備的普及。

2014年,Emotiv又推出了一款名叫Insight的腦電圖監測頭盔,主打消費市場,眾籌成績還不錯,與EPOC一樣,Insight可以監測用戶的腦電圖,進而追蹤和改善用戶的注意力和情緒。但不一樣的是,Emotiv向協力廠商開發者提拱了Insight的SDK,還開放了其App的API;在協力廠商應用的配合下,Insight的使用者可以用腦電波發出指令,控制其他設備。

NeuroSky

Emotiv的出現,給業界帶來了不小的震撼,讓很多初創企業看到了這個領域的一些機會,其競爭對手也開始在這方面發力,NeuroSky就是其中一家。

NeuroSky是美國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其定位是研發消費級的腦電波可穿戴產品。他們在晶片方案上面還是有很多看起來很有趣的應用,比如日本Neuroware就使用他們的晶片做了一款“意念貓耳朵”,這款產品是一個純粹的玩具,外形就是一個正常的發箍,佩戴之後, 如果佩戴者情緒沮喪,發箍上面的貓耳便會垂下,當佩戴者注意力集中時,貓耳就會豎起,當佩戴者心情愉快時,貓耳會來回擺動……

NeuroSky在這方面的市場似乎很重視,還在中國設立了分公司,取名為神念科技,除了上面的“意念貓耳朵”之外,還與國內有家名為宏智力的公司合作,該公司使用NeuroSky的技術製作了一款名為BrainLink的意念頭箍,用於“培養注意力”。

BrianCo

2016年1月份召開的拉斯維加斯CES大會上,一款由BrianCo獨立開發的腦穿戴設備Focus 1吸引了足夠多人的眼球,和一般腦控產品一樣,Focus 1也是一款頭箍一樣的設備,帶上它之後,用戶可以用意念來控制智慧家居產品,比如開關燈、拉窗簾等等。

除了應用在智慧家居之外,Focus 1還能應用到醫療領域,在醫療方面,主要有兩個用途。據官方宣傳,第一個用途,長期使用該產品能夠提升腦動力和腦效率(這個還不知道怎麼證實,比較玄乎),另外一個是用該產品控制外在機械設備(比如機械手等),這個用途意在幫助一些行動不便的殘障人士,讓他們能夠用意志去控制一些設備,以便滿足他們生活所需。不過,據官方介紹,這種方式還在研發中,目前還沒有落實到應用上。

InteraXon

加拿大初創公司InteraXon在2012年的時候在Indiegogo上眾籌了他們的第一款腦機設備Muse,從而引來了業界的關注。不過InteraXon的這款腦箍產品並沒有做成非常科幻的那種“能控制外物”的形態,而是更偏重於通過設備來追蹤使用者的情緒,並將腦活動情況轉化成資料顯示在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程式上,使用者可以通過該設備玩一些手機上的小遊戲。

值得一提的是,穀歌曾經對這家公司特別感興趣,2014年,谷歌聯合創始人之一的SergeyBrin就曾與該公司進行過接觸,希望收購這家公司,因為該公司的設備能夠應用在Google Glass上,不過後來,穀歌眼鏡專案失敗,這筆收購也就不了了之了

植入式

用一個頭箍就能實現意念控制,聽起來確實很美好,但事實上,由於腦內電波的不穩定,腦箍收集的資訊十分有限,只能憑藉“情緒識別”來做一些簡單的控制動作,而像“理解人類想法的輸出”這種科幻技術,是腦箍遠遠不能滿足的,恰巧人類對腦電波的研究終極目的就是達到這種科幻的狀態。所以經過長時間研究之後,研究人員發現,在腦內植入晶片,讓人體直接跟機器連接是一種更好的方式,植入式研究也就此開始。

Neurallink

關於植入式腦機介面研究,最近最火的莫過於“鋼鐵俠”Elon Musk的最新項目 Neurallink 了。

今日,作為未來主義土豪Elon Musk新成立了Neurallink醫療研究公司,並招募了三名知名科學家,一位是來自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柔性電極專家 Vanessa Tolosa,還有來自加收大學三藩市分校的教授 Philip Sabes,他的研究方向是如何讓大腦控制運動,以及來自波士頓大學的 Timothy Gardner 教授,他最著名的研究成果,是將一塊微型電極植入到了麻雀大腦中,研究鳥兒如何唱歌。

Neurallink 成立的宗旨是開發腦機介面,根據Musk的宏偉構想,是希望在未來,人們能夠連接機器,把人的想法從腦中下載下來,存進機器裡。不過離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DARPA

去年,DARPA啟動了一項顱內晶片研究專案Targeted Neuroplasticity Training( 以下簡稱TNT),該項目的論文中提到,DARPA將利用“顱內晶片”來説明人提升學習能力、邏輯運算和記憶力,該項目由由RE-NET項目的創始人Dr.Douglas Weber管理。一經發佈,引起了很多神經科學家以及企業家的注意。

以往的腦研究項目都是以治療疾病作為理由進行的(比如阿茲海默病)等,而此次,DARPA的研究明顯是以健康人為單位的,該研究簡單來說就是在健康人腦內安裝晶片,刺激腦部,從而讓人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記憶力等一系列能力增強。

DARPA關於腦部的研究也頗有歷史,在該專案啟動前,DARPA就有過類似的研究,只不過跟Musk的新專案不太一樣的是,DARPA這種增強方式會在倫理上遇到一系列問題,畢竟現在的業界對於人類的“機械進化”還是有些抵觸的。

Kernel

在植入式設備方面,無論是Musk還是DARPA的做法都有些激進,屬於增強向,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會這麼激進,Kernel就屬於一個“保守派”。

跟Neurallink的增強目的不同,Kernel對於腦機介面的研發是用於醫療方面的。該公司的研發模式雷鋒網也曾報導過:

通過植入可診斷的大腦假體,以幫助那些有記憶問題的人們。這個專案有廣闊的目標市場,其中包括那些阿茲海默症患者或其他形式的癡呆症患者,還有那些受過腦部創傷的人們。

簡單來說,在未來,醫生會給上述病患的大腦裡植入Kernel研發的微型裝置,而這個植入的裝置的電極會通過發電來刺激某些神經元來幫助大腦工作,比如把輸入大腦的外界資訊轉化為長期記憶。

2016年10月,Braintree 前創始人 Bryan Johnson 向 Kernel 投資了 1 億美元,Kernel 希望利用這筆資金來擴大團隊規模,接下來會做更多的動物和人體測試,以改善認知缺陷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疾病的治療方案。

雖然說Kernel 是一個“保守派”,但是想達到既定目標還需要很長時間,Kernel方面表示,想要達到目標,需要7-10年。

小結

可以看出,目前創業方向的以腦外式為主,植入式多為研究。無論是腦外還是植入,對於目前的科技發展來講,目前還存在各種各樣的狀況,比如腦箍方式實用性差、沒有更多的技術突破,腦內植入方式風險大、研發週期長、有悖倫理等,這些狀況也導致了資本市場不太願意介入這個領域,但是,這種腦控制方式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趨勢,將來無論是對醫療方面,還是人類生活的智慧輔助方面都大有裨益。

目前,腦研究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實現盈利,或者說,如何活下去。投資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投資一家“擁有改變世界的技術”的公司,但是這種公司能否活到改變世界的那一天,還是一個問題。不過,馬斯克的加入可能讓這個行業的發展前進一大步,有相關創業者向雷鋒網表示,馬斯克很有可能讓原本需要花十幾年才能落地的植入式腦研究,現在只需要5年時間。這對於想讓大腦和機器連接起來的創業者來說,這是一劑強心針,鼓勵他們繼續前行。而對於投資者來說,腦機方面的創業專案是否值得投,則需要重新考量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