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塊錢一包的一次性衛生巾,對非洲馬拉威女孩兒來說卻是「奢侈」。
非洲的馬拉威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嚴重依賴國際援助,人們主要從事熱帶鋤耕農業,還有些人在種植場和近鄰各國工礦企業做工,當地人每天的收入大約 10 元人民幣,因為貧窮,很多生活必需品在這裡變成了「奢侈品」,比如衛生巾。
馬拉威商店裡的衛生巾每包賣 500 馬拉威克瓦查(約 75 美分),對於拿最低工資的人來說,一包衛生巾是他們一天的工資,日常花銷都緊巴巴的,哪有多餘的錢來買衛生巾呢,也因為這裡的環境,大部分女性養成了不使用一次性衛生巾的習慣。
破布、香蕉纖維、床墊泡沫、衛生紙這些最常見的代替品,但這容易引發感染,而且使用體驗感也很差。一個 15 歲女孩本庫說,「我們不用一次性衛生巾,用舊的奇騰格,撕成條疊起來用。」本庫說的奇騰格是馬拉威婦女使用的棉質纏腰布,使用時,還會出現腿被磨傷、布條掉出來這樣糟心又尷尬的事情。
還有一個現象更令人觸目驚心——「生理性失學」,在這裡,月經竟是女生輟學的主要原因。
31 歲的崔妮塔斯發現了這個問題。她是布蘭塔爾醫學院的研究員,一次她組織的一個討論群組上課時,只來了 2 個女孩兒,因為其他女孩在生理期沒法來上課。這樣的事情已很普遍,因為生理期,每個女生每個月都會請 4 到 6 天的假,因為月經導致缺課輟學的例子非常多。
女孩兒每個月月經的那幾天都很難熬,她們買不起衛生巾,只能用從被單上剪下的破布、舊衣服、紙巾這些替代物。印到衣服上的血漬和異味也招來了男孩子們的說笑,於是女孩兒們一到生理期就只想呆在家裡了。
整體貧困狀態得不到改善,並滲透在生活、健康、教育各個領域,這更像是一個無限惡性循環。
為了避免更多女孩放棄學業,幫助她們度過缺乏安全保護的生理期,崔妮塔斯開始自製衛生巾。她買了一台二手腳踩式縫紉機,利用能找到的材料,嘗試製作可多次使用的衛生巾。
最後她設計了這款 Tinapads,一個由法蘭絨、毛巾料、防水布三種織物做成的衛生巾,配有護翼,用暗扣固定在內衣上。她挑選了耐用時間很長、並且非常軟的法蘭絨,吸水性很強、可以充分吸收血液的毛巾料,和用於保護、防止洩漏的防水材料。
她把做好的衛生巾送給當地小學生使用,收到的回饋很積極,「上面一層毛茸茸的,很舒服」,「清洗好方便」、「行動起來很自在」……
之所以沒有做成一次性的,也是考慮到馬拉威女孩的使用習慣和成本。目前它的使用期限是兩年,也就是說,花一包一次性衛生巾的錢,可以至少使用 24 次。
崔妮塔斯希望找到投資,進行大量生產,進一步降低成本和價格,達到普通馬拉威人可以承受的程度。
另一邊,馬拉威兒童基金會也在這個問題上努力行動著。女攝影師 Julia Gunther 在馬拉威的綠色萬利達創業村進行了三周半的調查,發現由馬拉威兒童基金會設立的村莊,為當地的青少年,主要是孤兒提供了一些焊接和木工等培訓,並教導大家自製廉價衛生巾。
自製衛生巾用到了紙片、防水布料、棉花等材料,鮮豔的顏色、可愛的圖案,女孩兒們有些愛不釋手了!
看著馬拉威女孩兒輕鬆的笑容,才意識到這真的是一次改變和解放,一個打破對生理期偏見的行動。要知道其他女孩兒為了規避月經這個禁忌話題,總要早起晚睡去清洗自製衛生帶,晾曬時也不能放在太陽底下,而是要找個陰暗的小角落不讓別人看到。
除了教導大家自製,有的時候政府也會出資購買衛生巾發放給正在上小學和中學的女生們,不過卻是杯水車薪。在非洲最大的城市貧民窟基貝拉,14 歲女孩伊莉莎白收到了政府免費發放的衛生巾,不過每個女孩每月只能領取八片,伊莉莎白和她的同學們把衛生巾保存起來不敢換得太快,依舊會有異味,依舊對她們的健康衛生造成影響。 可見問題依舊在於衛生巾的缺乏,成本太高,普通人負擔不起。
一個好消息是,烏干達的一位工程學教授 Moses Kizza Musaazi 經過兩年多的研究,在測試了草、纖維和棉花後,開始使用莎草紙和廢紙來生產廉價以及可生物降解的衛生巾,這個名叫 MakaPad 的衛生巾售價是進口品牌價格的一半,大約 60 美分。公司每年大約會生產 500 萬包衛生巾,發給在貧困地區的難民營、監獄和學校中的女孩和婦女。
因為貧窮,基本需求滿足都成了一件難事,非洲女孩兒們生理期難熬的時光,怎麼能被保護起來安心的度過呢,不妨我們一起思考下吧!
圖片來源:今日頭條、搜狐、海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