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全世界的少年,不如做你一人的英雄。喬西這雙手,種過地、彈過琴,如今為老婆,專心當起了木匠。
生孩子之前,一定要備好房子,這大概是多數人的想法,但外國小夫妻Greg和Lara,孩子出生在即,兩人卻選擇了去“流浪”。
不是特立獨行,更不是不負責任,全世界的普通小年輕都一樣,為了城區裡一棟小公寓而犯愁,他倆也不例外。
買不起就跑,真刺激,不過Greg也說了,本來也就不喜歡被鎖在盒子一般的公寓房裡。
於是,他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把5萬美金的全部積蓄拿出來,買了一個可拆可裝,分分鐘打包帶走的“小別墅”,四捨五入也就30來萬人民幣。
“小別墅”是在一家叫tiny house的公司定制的,價格可愛,面積夠用,28平米還自帶一個花園露臺,拉在車後就能上路。
有人要問了,這不就是房車嗎?但房車本質還是車,不能延展不能卸,而這個大黑箱子,隨地攤開,就成了一個家。
和其他所有tiny house一樣,房子的內部構造,早就在出廠前就集中建造好了,等到兩人給新家選好了址,只要把黑箱子的其中一面拆下,作為延伸的平臺,再搭建一個小花園,洋房就齊活了。
夫妻倆在森林裡,找了一片開闊向陽的平地,就地取材,開始搭起了小花園。
去雜草、架柵欄,不到半天時間,新家就落成了,陽光入戶,花草襲門,女主人Lara悠閒地坐在花園平臺上曬太陽。
小房子一共28平米,內部空間只有18平米,包含兩室一廳一衛,小花園平臺有10平米,聽上去面積不大,但內部功能十分高大上。
房間有兩個臥室,其中一個和客廳相連,角落擺了一排L型沙發,白天,這裡就當做客廳,有客人來了也能坐也可以慵懶的躺臥。
由於空間吊頂有2.6米,所以上層空間的利用率很高,比如臥室裡,吊在天花板的床是可升降的,白天不使用的時候,就上升到屋頂晚上降下來,就可以睡覺了。
雖然空間不大,但生活情趣必不可少,夫妻二人專門用一整面牆來擺放綠植,從桌面一直到吊頂,晚上睡覺也能和植物共呼吸。
為了節約空間,儲物空間都嵌入了牆壁內側,在沙發和床之間,就裝了一個衣帽間和鞋櫃,旁邊的小格子,也都是儲物空間。
另一側的臥室,也是設在了高處,一間閣樓,開扇小窗,通過一個小鐵架爬上去就可以了。
小臥室裡面安裝了小暖燈,陽光可以從方窗射進來,
一側還放了小書架和cd機,夜讀的時候,聽聽風,再聽聽歌,能做一夜好夢。
過道的一側,設立了簡易的廚台。
牆壁上安裝了很多的隔板,一方面用來放廚房用品,也可以放很多綠植鮮花。三扇大窗直通戶外,邊做飯邊賞景,感覺能當個快樂的煮夫(婦)呢。
過道另一側,窗臺裡藏了一個可抽拉的隔板,拉開固定,就可用來當工作間啦。
二人的小家四處開窗,就像一個天然取景框,戶外的風景隨時入畫,成了家中最好的裝飾。
衛生間在小閣樓的下面,洗手台在衛生間的外面,保證幹濕分離,檯面的下面放了洗衣機,上面還放了咖啡機,充分利用空間,小資的情調必須有!
五周以後,屬於Greg 和 Lara 的小寶寶也出生了,Greg說現在的空間對於他們一家三口來說剛剛好,雖不寬敞,卻足夠親密。
等孩子長大了,空間不夠用時,還能再在公司買些擴充空間,直接加在現有的房子上,比起房子買小了,只能攢錢重新換的城裡人,簡直不要太爽。
不過,兩人的生活也受到很多質疑,有人覺得這並不是一個固定的家,而是一個流動的家,會沒有家的歸屬感,也沒有安全感。
在國外,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拋下傳統建築概念,轉而為自己打造,可能連過去臥房大小都不及的微型居所。
但這也是吸引Greg夫婦的地方,正因為家不是固定的,這個家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它可以隨著生活的需求而縮放,也可以隨著家人的喜好而改變居所,帶著家去四處浪成了現實。
在一屋難求的當下,這樣一個小家,讓遮風避雨變得更加容易,同時也開始讓我們重新思考,你真的需要那麼大的空間嗎?其實,生活中真正重要的事物,少之又少。有了至親家人,其他的,還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