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中旬左右的潑水節是傣族的傣曆新年,隆重程度相當於春節,在此期間,西雙版納全州放假,各大廣場騰出地方來,準備迎接蜂擁而入的遊客。但說實話,潑水節是體驗熱鬧的好時機,卻絕不是吃傣族美食的好時機。
即使在趕擺街上,售賣傣家小食品的也大多是外地人,雖然有樣學樣,穿著傣族服飾,拌菜的時候青檸檬、小米辣、大芫荽什麼都不少加,但始終差著點勁兒。醃制的酸魚,雖然也是裝在竹筒裡,看樣子也是入味誘人的,但同樣差點意思。燒烤呢用大竹夾子夾成一大串一大串的,辣椒面抹得紅紅的,許多辨別得清的辨別不清的肉、菜夾在上面,看起來很新奇,但是同樣,缺點意思,不過這樣的烤串一般都是買回去自己燒烤加工的,成品味道不差。
除非你能逆著人群去到下麵的小縣城裡,或是能夠錯峰出行,人少了不少,玩耍項目也少了,但小吃就真的好吃多了,傣味正宗了起來。在這些地方,才有你想像中的西雙版納的一點味道。
跟旅行團吃團隊餐的又是另一種情況,這幾年可能好多了。那時候版納的團隊餐難吃到全省有名,雲南人如何都想不通這是什麼道理:去版納不好好吃傣味,為什麼要吃鹵腐白米飯的速食呢?
也可能那時候大家對酸筍、小米辣、香茅草、臭菜、大芫荽,以及各種烤肉烤蟲子和生食的接受能力都沒有現在這麼高吧。(下圖一是大芫荽)
吃傣族的小吃,趁趕擺時候是最好的。趕擺,是市集的意思,潑水節期間的趕擺是規模最大的。平常隔三差五各地選定一個日子趕一次小集,購買日常用品和新鮮蔬菜新鮮肉,也叫趕擺。這種小的趕擺就更貼近當地人生活一些,傣味的原生態也更濃一些,比餐館裡的傣味又要生猛一點點,吃不慣的,能夠感受一下這種集市的氛圍也是不錯的,我認為比湊潑水節的熱鬧要有收穫得多。
閒話扯回來,今天要盤點的版納小吃,有些可能是雲南德宏州的小吃,兩個地方都是傣族聚居區,但是飲食上差異還是明顯的,不過,我就分不出了。
潑水粑粑
傣族和德昂族過潑水節的時候都有潑水粑粑吃。現在通過網路,即使不過節,潑水粑粑也可以銷售到全國各地,但總不如吃現場那麼甜糯。
潑水粑粑外面包裹的是芭蕉樹葉子,裡面的粑粑是用糯米攙上少量粳米,泡透以後,製成吊漿粉,揉成團以後製成的,蒸熟就可。有蕉葉的清香糯米的熟香和熱紅糖的甜香。
潑水粑粑的顏色類似於蕎麥餅,但更金亮一些,因為抹了油,摻了紅糖,有的還在吊漿粉裡攙上了某種染色的植物漿水,就更加鮮亮了。雖然有油有糖亮汪汪的,但一點不膩。
酸粑菜
酸粑菜,不知是從版納傳出去的,還是從其他地方傳進來的,總之雲南很多地方都有這個湯菜,味道酸辣開胃,特別下飯,是用一種特別的青菜做成的。這種青菜苦味稍重,正好用酸木瓜片、番茄或是檸檬、酸筍的酸味來調和。熬煮的時間一定要長,要熬“耙”了才好吃,“耙”就是把菜或肉煮的很爛的意思。
這麼一碗湯裡,青菜是主角,配料有小米辣、酸料(就是在酸木瓜、檸檬或是酸筍中任選),要用葷油做,用五花肉丁煸成油炸最好,全肥肉丁也行,飄在湯麵上,才壓得住酸料的寡酸。在昆明,酸粑菜又被叫做“常菜”或是“長菜”,冬天的時候買一大堆青菜回來煮一大鍋,一吃吃許多天,每次吃的時候再熱滾就行,越吃到後面越好吃,菜湯拿來泡飯舒服個通透。叫“長菜”可能是因為以前青菜一整條都不擰斷,直接下鍋煮,可能是講究某種意頭,不過吃起來就麻煩了,特別是對於小孩子和老人來說。現在一般都擰小了煮,全憑手擰,不使刀。
傣式雜菜湯
用水邊的野菜(比如臭菜香菜)、山上的野菜,加上時令蔬菜,加酸筍汆成的一鍋湯。
野菜味和酸筍味不分伯仲,斜刺裡又沖出一小股辣味,相當板紮。一般是吃完飯以後各人來一碗湯,才正式宣佈吃飽了停筷了。裡面的菜是早就被撈光了,但湯也一點捨不得浪費。不喝到見底不甘休。(請忽略配圖)
水醃菜老奶洋芋
老奶是雲南人對老奶奶或是認為年紀大的一些人的稱呼,根據說話者的口氣區分,但一般不屬於敬語,有時候甚至是惡語,所以非常不建議大家靠這個拉近乎。點這道菜的時候除外。
老奶洋芋就是老奶奶也能克化得動的洋芋泥,也有可能指的是這個才最初是某處的老奶奶發明出來的。老奶洋芋可以光有洋芋,也可以加上茴香或者幹辣子、蔥花來做,加上水醃菜是傣味吃法。水醃菜,做法倒不複雜,就是把小苦菜小青菜或是蘿蔔櫻子切碎,泡進無油無鹽的罎子裡,泡上清水或是淡鹽水,幾天就可以吃了,各地方做法略有出入。
香茅草烤魚
竹蟲
竹子裡的蟲,某些樹木裡的蟲,炸出來都是很香的,高蛋白質,味道不知道如何,我沒下過口。還有火腿裡的蟲,火腿裡的蟲比火腿還香,但是不建議發揮想像,恐懼症會發作。
烤五花肉、豬皮
蘸特製的醃菜膏吃,極辣,極過癮。醃菜膏裡有時候會放折耳根,吃不慣的,要提前說明。
炸豬皮、臭牛皮
炸“泡”以後,撒點辣椒鹽就開吃,小零嘴,非常香酥,不硬。
不點果
不知道是一種什麼果子,酸酸甜甜,傣族小姑娘空嘴吃,毫不費勁,分分鐘空碗。見多了她們吃酸木瓜,你就不會對這種能力一驚一乍了。
舂生牛肉
生牛肉,加上檸檬、大芫荽、雜七雜八的佐料一起舂啊舂,舂到牛肉的每一個部位都“茸”時候就可以吃了。
舂肉和“剁生”有點像,都是將肉弄得碎碎茸茸的,和檸檬汁水一反應,肉變成白色的熟肉狀的時候,就可以大啖了。剁生,以豬肉剁生、牛肉剁生、魚肉剁生最常見,攙和著小米辣和大芫荽摻著肉一起剁碎。
撒撇
撒撇,怎麼解釋呢,就說它是一種蘸水涼菜吧,蘸水是用肉末(可用生的也可用熟的,牛肉豬肉魚肉都可)和剁得碎茸茸的大芫荽和韭菜小米辣,加上鹽巴和檸檬原汁摻著的涼白開做成的,涼菜主要就是粉絲(其實是很細的米線),通常還要有一些烘香的美味的牛乾巴和牛肝。
吃的時候,夾幾片牛乾巴牛肝裹在米線裡,一起到蘸水裡蘸個透,飽汁飽料的味道嘴裡,只能在心裡喊一句:啊,額滴歌神呐。目前,撒撇排在我的傣味排行版首位。
吃不了辣的要注意,蘸水裡面的小米辣都是碎成渣的,很難挑去,這也可能是撒撇很難沖出雲南的原因。撒撇有檸檬撒,有苦撒,有魚撒,檸檬撒就是我上面說的這一種,苦撒據說是用牛苦水做的,具體細節不可描述,但據說愛吃的人很有癮。
酸螞蟻蛋
想想你見過的螞蟻有多大,再推出螞蟻蛋可能有多大,再想想用這種蛋做成一大盤菜,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可能是螞蟻品種不一樣吧。對了,這種螞蟻名字就叫“酸螞蟻”,不是指用檸檬泡的意思。可以煮著吃炒著吃,似乎也能拌著吃?
炸蜂兒
蜂蛹,不止雲南這麼吃吧。
牛扒乎
這個牛扒乎的“扒”,同“耙”,就是把牛肉煮的很爛的意思,但又不是北方羊雜湯的那種主法,湯比較純,做好以後,先將乎爛但是一點不化的牛肉撈到碗裡,撒上胡辣椒面(幹辣椒在火塘裡烤香或是在鍋裡烘香以後碾碎)和鹽巴、花椒面、胡椒粉,再撒上新鮮薄荷葉,兜頭澆幾勺湯下去就成了,確實美味。找不到剛剛好的圖片來表現,留白為妙。
涼苦筍
小苦筍煮熟,過涼水,剝殼蘸南咪(一種傣族蘸水糊)或是普通的酸辣蘸水吃。
鳳梨飯
芭蕉花
就是有點像香蕉,但比香蕉短小的那種水果的花,可以涼拌可以熱炒,好吃,但不容易做好,切開的芭蕉花會很快氧化成黑色。
酸筍牛肉
傣味除了燒烤,以涼菜和生食居多,涼菜生食裡幾乎都有小米辣和大芫荽,熱菜裡基本都有酸筍。傣味裡的肉無論生熟都喜歡切得碎碎的,這樣做的好處是,超級下飯!
檸檬涼粉
白參燉蛋
白參是一種菌菇,吃起來像肉乾。蒸水蛋吃味道鮮甜。
燒烤
傣族可以拿來燒烤吃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光看燒烤串的架勢就饞到一幫人了。
白花花的豬牙床子,烤出來,吃完一大碟你可能也不知道它是啥。
烤茄子不能錯過,雖然聽起來再簡單也沒有,真是好吃。
包燒
也是燒烤的一種,是把蔬菜和肉類包到芭蕉葉子裡面去,在烤架上烤熟的,沒親眼見過怎麼燒的,總覺得那麼一層葉子應該很容易被燒壞啊,怎麼還能保持包燒的完整性?包燒比較出名的有包燒腦花、包燒金針菇,雞腳筋、牛腳筋等,包燒裡除了有主料食材之外,還有大芫荽和小米辣必不可少。
檸檬乾巴
竹筒飯
南咪
傣 族的一種蘸料,用來蘸時鮮生菜吃。
主料是洋酸茄,用番茄也可以。下圖中靠上方的,橙紅色的像雞蛋大小的是洋酸茄,洋酸茄不是百香果,這是兩種非常不同的味道。
喃咪有許多種,另一種比較特別的是螃蟹喃咪,用蟹肉泥做的,配料多而複雜。
檸檬舂雞腳
和舂牛肉不一樣的是這種雞腳是做熟的,涼了以後加料舂。
泡魯達
裡面有椰汁、幹麵包塊、椰蓉、西米、水果等等,可能還有一球霜淇淋。內容豐富得簡直可以當早餐,但就是一種非常好喝的奶味飲品而已,裡面的麵包幹一半來說是用緬甸的,不知道緬甸有沒有這種飲料。喝的時候注意請老闆不要加什麼紅的綠的絲進去,那完全是破壞自然風味。
檸檬涼雞
雞肉煮熟,放涼以後手撕成小縷,拌上簡單幾樣傣味作料,擠上最不可少的檸檬汁拌開就行了,傣味都是比較開胃的。
檸檬肉皮、蹄筋
肉皮是煮熟的,涼了以後切細條,參照涼雞的拌法,其實傣味涼菜都可以如法炮製,無外乎大芫荽、小米辣、檸檬這些,但是在其他地方吃就沒有在這裡吃的氛圍,畢竟這裡是熱帶。
酸魚
水果
傣族聚居的地方水果都很多,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基本處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各種稀奇怪果都能在這裡看到,空氣裡都是水果的甜香。
熟了的水果直接啃就不說了,不熟的水果,拿來用淡鹽水一泡照樣吃得有滋有味,或是直接拌上辣椒鹽吃,也相當爽口。這種吃法不容易推廣,更適合亞熱帶熱帶地方人從小匹配起來的腸胃。溫帶的人過來一感覺,大環境是對口了,身體內部的小環境不對口,要鬧彆扭,也確實不會覺得好吃。
臭米線
這不是加了臭豆腐煮的米線,而是一種工藝比較複雜的酸漿米線,所謂的臭可能指的是米線那一股淡淡的酸漿味。做這種手工米線的也越來越少了。
在雲南其他景點非常普遍的小錘乾巴,已經完全淹沒在版納的小吃裡了,而這還只是滄海一粟。
總之,這是一個跑偏了的盤點,大半夜一邊寫一邊默默到淘寶下了一份撒撇的單.....聊勝於無啦。
(圖片整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