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底蘋果公司的新款 9.7 英寸 iPad 開售。這款新產品不僅命名方式變得簡單多了就連售價都降了不少。 Above Avalon 分析認為,蘋果目前正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推廣他們的 iPad,以解決 Mac 日益凸顯的困難境地。
iPad 銷量
iPad 銷量已經連續下滑了 12 個月,自 2014 年第一季度創造 7400 萬銷量紀錄之後,iPad 年銷量已經減少了 42%,目前年銷量僅為 4300 萬。和 iPhone 以及 Mac 對比,iPad 銷量下滑的勢頭就更加明顯。iPad 和 Mac 之間的銷量差距越來越小。蘋果的 iPad 理念以及 iPad 是否是未來最好的個人計算設備都因此遭到質疑。甚至還有人認為後 PC 時代,Mac 銷量基本保持平穩,證明消費者根本沒有從筆記本和桌面設備轉移到平板電腦上的意思。
iPad 戰略變化
面對 iPad 銷量不斷下滑的局面,蘋果公司也在不斷求變。包括推出 iPad Pro,以及最新推出的 9.7 英寸 iPad,由此簡化了整條 iPad 產品線。iPad Air 產品線由此砍掉,消費者就更容易做出選擇。而這些簡化也證明了在旗艦 iPad 的選擇上,蘋果公司仍然選擇了 9.7 英寸。對於大部分消費者看來說,他們需要做出的選擇就是,要麼選 iPad,要麼選 iPad Pro。至於 iPad mini,它會變得越來越小眾。
蘋果的其他戰略變化還包括:從價格入手,給 iPad 選擇一個更有競爭力的定價,新款 9.7 英寸 iPad 的售價僅為 329 美元,教育機構僅需 299 美元。其次就是明確告訴用戶,iPad 到底有什麼作用。這就是蘋果最近一系列 iPad 廣告的作用,針對 PC 使用者使用設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一一作出回應,證明 iPad 的相對優勢。
Mac 的困境怎麼破
既然 iPad 的銷量如此的不穩定,蘋果最近針對 iPad 做出的這麼多調整看起來就有點奇怪了。為什麼還要對這款設備這麼上心呢?
如上文所說,答案還是在於解決 Mac 現在所處的困境。要解決 Mac 的困境,蘋果有兩種選擇,要麼是加大對這條產品線的開發,比如將更多移動元素添加到其中,控制其核心技術;要麼蘋果就是逐漸放慢 Mac 產品線的更新,直到有一天所有的 Mac 產品都消亡。
顯然不管是哪種選擇,蘋果都很為難。選擇前者的話,蘋果還需要投入更多的開發資源,選擇後者的話,Mac 現在的銷量也不差,而且很多專業使用者非常依賴 Mac 產品。
有分析認為蘋果公司推出大螢幕iPad,是因為蘋果高層還是決定逐漸脫離 Mac,讓更多人意識到 iPad 才是合理的 PC 替代品。雖然蘋果公司高管蒂姆·庫克、菲爾·席勒曾表達過蘋果不會放棄 Mac,席勒甚至說過筆記本這種形態的東西在未來 25 年內都不會消亡,但是 iPad Pro 發佈的時候,庫克也曾說過“iPad 徹底清楚地表達出我們蘋果公司對未來個人電腦的展望。”
大屏 iPad 和 Mac 的最大銷量差距出現在 5 年前,如今兩者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小。如果哪天 Mac 的銷量超過了 iPad,那蘋果逐漸放棄 Mac 的計畫就很難實現了。如果 iPad 不能成功吸引 Mac 用戶,那到時候蘋果要如何解決這個難題。蘋果高層應該不希望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吧。
如今蘋果通過許多全所未有的方式來推廣 iPad,目的就是要加大兩者之間的銷量差距。最近幾個月大螢幕 iPad 在市場上獲得增長勢頭,蘋果公司當時是想趁熱打鐵,在此基礎上擴大 iPad 宣傳,以刺激 iPad 銷量增加。如果大屏iPad的年銷量成功增長到 4000 萬台,iPad 的銷量就是 Mac 的兩倍。這樣 iPad 和 Mac 在市場上的區別就更明顯,蘋果才能夠把資源和精力用於其他產品上。
目前蘋果針對兩個消費者群體來行銷iPad:其一是現有 iPad 用戶,其二是長期 PC 用戶。目前舊款iPad(iPad 1、iPad 2、iPad 3、iPad 4、iPad mini)用戶數量應該有 1 億人,這其中很大一部分他們的設備已經不支援最新 iOS 作業系統。蘋果想通過降價以及簡單明瞭的廣告方式來吸引這些使用者升級到新的 9.7 英寸 iPad。
舊 iPad 還有 1 億使用者也證明了產品的價值。蘋果相信消費者能夠看到新款 iPad 和 6、7 年前的舊款 iPad 的差別。至於 PC 用戶,蘋果認為筆記本能夠處理的大部分任務,iPad Pro 產品線也都能夠做到,是比Mac還要理想的解決方案。後者也突出了蘋果公司的長期目標。
iPad 這個產品類別目前還是被低估了。蘋果認為或許現在是時候,拿出更加積極的姿態去推廣 iPad。在經過大幅降價、簡化產品線、弱化 iPad mini 以及推出不同的產品之後,蘋果相信 iPad 銷量會恢復增長。iPad 業務不斷壯大,蘋果擺脫 Mac 的難度就越低,那麼就有更多資源開發其他產品,讓技術變得更加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