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在紀念張國榮,而我卻只想過好愚人節
“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的一生就在那樣飛呀飛呀,在它停下來休息的時候,就是它死的時候。”
四月一日,對於大部分人來講,都將只是普通的一天週末。
而對於許多媒體來說,也許又是一波熱門頭條的機會;但是對於“哥迷”們來說,卻是又一個沉重的一天。
這些年來,每每到了這一天,總是能在各大媒體平臺看到關於哥哥張國榮的消息——各種揣測,各種小道花邊。
儘管第一感覺是各種不快,但往往最後還是會點進去細細查看,生怕也許會錯過哥哥那些未為人知的小故事。
喜歡,最初是從《家有喜事》的“常騷”開始;
敬仰,是從“程蝶衣”開始。
我並非是一個十足的哥迷,然而每次看到有哥哥的電影,定必認真細看。
倘若你如我此般投入,你定會發現他獨特的感染力是十分“可怕”的。
皆因他仿佛就是為舞臺而生:他的個人魅力會隨著歌手、演員不同的身份而隨時變化;他的感染力會從每一句歌詞、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角色形象中,慢慢滲進觀眾內心——時而就像汪洋,奔騰不絕;時而卻像幽溪,柔水長流。
難怪時至今日,亦仍然有不少人會漸漸愛上他。
2003年7月,環球唱片推出哥哥的遺作《一切隨風》,專輯上市第一天在香港就創造了一分鐘賣出一張的紀錄。
截止2004年,《一切隨風》在香港的銷量近20萬張,打破香港樂壇8年來的唱片銷售紀錄 。
這樣的一個記錄,現在看來難免讓人感到有些唏噓。
似乎所有傑出的藝術家,總難以逃避這種黑色幽默。
“也許忘了你就沒有痛,將往事留在風中”
有人說,要徹底忘記的最好方法,就是替代。
看著近幾年各大主流媒體上不斷刷屏的韓流、日系的小鮮肉男星。
在此等瘋狂現狀面前,我覺得,不管是跟風,還是真心,似乎哥迷們這一天無論多“瘋狂地”進行刷屏緬懷的行為,其實已經顯得相當理智。
“中國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十大男明星之一”、“史上最偉大的亞洲演員之一”……這些一切一切的頭銜,雖然是後人的追評,但亦正正反映出哥哥的藝術成就和才華正被越來越多的世人認同。
作為一名歌手,作為一名演員,張國榮都屬一線優質偶像。
相比於近年來不斷被爆出各種不敬業狀況的“小鮮肉”們,張國榮似乎是一個更值得宣揚的正能量偶像。
他敬業到後人都習慣用《霸王別姬》中的一句臺詞去總結他的工作態度——不瘋魔,不成活。
(我不是一個貪心的人, 我只希望如果有朋友問起你們八十年代香港歌星裡面都有誰 ?你們隨便提起我,我就很滿足了。)
這一句幾近是帶著哭腔說出來的說話,至今讓人難忘。
然而我是一個很貪心的人,我希望生命中遇到過的一些人,一些事,永遠都不要變遷,可以伴我終老。
當然這只是幻想。
“今天該很好,你若尚在場”
很多人都很多次想像過——張國榮倘若在世,會怎樣怎樣。
但是,正如哥哥的《共同渡過》中唱道:暫別今天的你 /但求憑我愛火/活在你心內/ 分開也共同渡過。
哥哥一直都活在哥迷們心中。
有些人會單獨給哥哥貼上“同性戀”一個簡單的標籤,這是我絕對不認同的。
因為如果你有瞭解他,你會發現——無論對象是她,還是他,哥哥都不過是在愛他想愛的人罷了。
即使時代在變遷,但歌聲與思念會長存。你,一直都在場。
“留下只有思念,一串串,永遠纏”
每年此刻總有大量文章追憶故人,此時的我也不可避免地隨大流寫下此文。
而當你搜索“張國榮”這個名字的時候,總會有各種揣測死因的文章出現。
似乎比起他的璀璨藝術成就,人們更多的是關心他的私生活。
但是其實,抑鬱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抑鬱症帶入情緒怪圈,走不出來。
人類,畢竟是群居動物,朋友的價值就在於分享快樂,分擔痛楚。
有時候你對正有抑鬱傾向的朋友的一句小小關懷,很可能就是他盼望已久的一根救命稻草。
趁著即將到來的愚人節,我只想好好地娛樂一番,釋放心中積聚已久的憤怒、鬱壓、悲傷、不滿……希望在大城小市中掙扎求存的你我,要懂得好好愛惜自己。
因為我知道,作為留下來的人,當不能再擁有的時候,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不要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