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25年跟蹤調查”,說了什麼?
哈佛大學曾對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客觀條件都差不多的年輕人,做過一個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結果顯示:
3%有清晰且長期目標的人,25年內一直朝著一個方向不懈努力,幾乎都成為社會各界的成功人士,領袖精英;
10%有清晰短期目標的人,25年後,短期目標不斷地實現,成為各個領域中的專業人士,大部分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60%目標模糊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都沒有特別的成績;
剩下27%沒有目標的人,過得很不如意,並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這個“不肯給他們機會”的世界。
可以說,有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目標對人生具有巨大的導向作用。
如果沒有目標,你就只能將同一個經驗使用15年,而不是擁有15年的經驗;
如果沒有目標,照著目前的生活狀態,你也能推測三五年後自己的樣子;
如果沒有目標,可能25歲時,你就過上了75歲的退休生活;
你的人生目標是屬於哈佛調查結果中的哪種人群呢?下面是精讀的調查結果:
從圓形圖的分佈情況來看,精讀讀者的情況比哈佛調查物件要樂觀一些,但沒有目標或目標不清晰者,仍然占了50%(藍色和紅色區域)。說明一半的讀者是在漫無目標或者目標不明的狀態下前進的。
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會設目標,還沒開始,你就已經是那50%的loser了。
【二】
你的目標Smart嗎?
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提出了一個Smart目標管理原則,Smart的本意是聰明、敏捷,這裡引申為“智能”。五個字母分別表示:
Specific(明確的)
Measurable(可衡量的)
Attainable(可實現的)
Relevant(相關的)
Time-bound(有時限的)
①目標要明確
著名泳將查德威克在試圖橫渡英吉利海峽時,遊行了15小時後還是放棄了。事後人們告訴她,其實她距離終點只有200米!但查德威克卻說: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
如果目標不明確,就會失去行動的動力。
②目標要可衡量,有時限
著名足球教練波特在其帶領的球隊中設有這樣一條規定:一旦球員失去了控球權,就必須在6秒鐘內把球搶回;如果超過6秒還沒奪回,就必須回到常規的防守狀態。得益於這條規定,球隊多次獲勝。
相比努力奪回控球權這個寬泛的目標,波特規定的目標就可衡量,有時限,球員得以“用時間進行評價”,從而明白何時該做何事。
③目標要有可實現性
如果你是保險行業的員工,你的目標是在一年內賺100萬!那你是否算過一筆賬:根據提成比例,100萬的傭金大概要做300萬的業績。那麼一個月就要25萬,一天要8300元。也就是說,完成8300元的業績每天大概要訪問50個人,而平均一個客戶要談上至少20分鐘,50個客戶就要16個多小時,這還不算路途時間。請問你能否做到?
可見,目標不能憑空想像,而需憑藉一個能達成的計畫來設定。
④目標要有相關性
一個前臺,學點英語以便接電話的時候用得上,這時候,提升英語水準和前臺的服務品質就直接相關。但若是去學習六西格瑪(一種改善企業品質流程管理的技術)就跑題了,因為這一目標與提高前臺工作水準的目標相關度很低。
懂得了目標的Smart原則,只是科學設目標的前提。具體要怎麼執行呢?請看以下這四個步驟。
【步驟一】
把你的目標寫出並分類
把目標寫在紙上,是厘清思考過程的一種方式。清晰地表達目標,我們就能更清晰地預期將來有可能做出的改變。加拿大的一項研究表明:
寫出目標,的確能説明苦苦奮鬥的學生提高成績。因為把目標寫下來,不僅有助於人們進行適當的反思,而且能夠增強我們的評估能力。
如果無從下筆,可以問問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想做什麼事?再明確地寫出你的答案。
寫下答案後,還需要對它們進行分類,這樣才能進行有效的評估。一般來說,要讓寫出的目標條理化,可以按長期和短期的屬性各寫一列。如果你願意,還可以進一步將目標分類個性化,下面就是一個可供參考的列表:
類別短期目標
長期目標
生活目標
①設法做真正的自己
②善解人意
③不要因為過去的決定,而對自己太苛刻
①過一種真正有價值的真實生活
②接受“就過去的就讓它過去”這一觀點
③意識到我們要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職業目標
①培養和磨練一系列技能
②找一份可以獲得支援的工作
③能感覺到挑戰性,促使自己努力工作
①在一個非盈利機構工作
②幫助他人
③一覺醒來對自己的工作很滿意
人際目標
①努力進行更多的約會
②加深現有的友誼
③篩選掉膚淺的友誼,剩下一小群真正的朋友
①建立和維持一個親密的、可信賴的婚姻關係
②養兒育女
學習目標
①嘗試更多的志願者活動
②獲得藝術史專業的碩士學位
③主動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
①周遊世界
②學習另一種語言
③嘗試在另一個城市生活
【步驟二】
弄清你的目標屬性
查看你的目標清單,對著每個目標逐一提問:它是內在目標還是外在目標?
內在目標涉及的領域包括:
①自我接受(獲得心理成長、人身自由和自尊)
②親密關係(與家人和朋友建立令人滿意的關係)
③社區意識(通過積極或慷慨的行動來改善世界)
④身體健康(沒有疾病)
外在目標涉及的領域包括
①理財成功(金錢和物質上的富足)
②社會認可(眾人皆知並受人尊重)
③吸引人的外表(外貌、衣著或氣質吸引人)
有研究發現,與那些受外在目標引導的人相比,對內在目標關注更多的人,會更幸福,憂慮和沮喪較少,生病的次數也較少。
因此,我們在追求外在目標的同時,也要注意內在目標的實現。因為外在目標不能滋養心靈,它們的誘惑通常在於想像別人眼中的羡慕,或者實現這些目標所能帶來的虛榮感或價值感。
當然,你也可以在實現兩種目標時進行轉化。比如,你因為外在目標的驅使而接受培訓,成為一名享譽全城的外科醫生時,毫無疑問獲得了社會的認可,但在救死扶傷的過程中,也實現了“説明他人”的內在目標。此時,外在目標就轉變成了具有內在意義和價值的目標。
【步驟三】
三個方法校正你的目標
心理學教授佩格和艾倫認為,為了加深我們對自己目標的理解,還要進行以下三步的處理:
①發揮想像
描述一下你理想的將來,也就是經過努力後,所有目標都達成時你的樣子,包括你的性格特點和行為舉止。你可以想像目標達成時可觀的財務狀況,或是工作和生活相平衡的情景、以及個人的滿意程度。社會科學研究顯示,發揮想像有助於我們把理想的任務具體化,也就有了努力的目標。
②排序
對清單上的目標按輕重緩急重新排序,並為每個目標留出足夠的空間,以便你能做些批註。仔細考慮後,將你覺得不值得納入的目標刪除,並補充遺漏的目標。
③標注
在每個目標下補充一兩句話,解釋一下為什麼這個目標對你來說最重要,以及你要如何實現它,這將會影響你對幸福或成功的感覺。在衝突性的目標下,寫上一兩句話,表明你必須放棄的理由。同時在其他目標下,用一兩句話表明,這是你打算繼續追求的目標,以及實現它會怎樣豐富或改變你的生活。
完成這三個步驟後,重新想像一下你理想的未來,並反思心理學家建議的幾個問題:
①我的目標反映了我未來的理想願景嗎?
②我的短期目標對長期目標有説明嗎?
③內外在目標之間平衡了嗎?
④我有能夠實現它們的具體措施嗎?
⑤我的策略對目標達成有效嗎?如果無效,有替代策略嗎?
⑥在我所有的目標中,哪些最能使我的未來比現在快樂?
最後一個問題可能最難回答。為此,我們還需要用一種特殊的方法對此進行評估。
【步驟四】
用“心流”評估你的目標
對於上文中第⑥個問題的評估,我們可能無法準確說出答案,因為幸福感並沒有一個放之四海皆准的秘訣,但有些原則就能讓人確認幸福之源。其中一個原則叫心流,即一種暢快的感覺。
比如,當你完全沉浸在某項活動中時,可能因為全神貫注而忽略了周圍的一切,全身心的投入以至於你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除了與活動相伴而生的獨一無二之感以外,對正在做的事,你也會深感滿足和意義重大。因為這種感覺會讓你感覺快樂,甚至心情平靜。這就是心流。
這一概念是美國心理學教授米哈伊提出的,他認為,在我們規劃目標、評估目標、決定應當追求什麼和捨棄什麼時,心流會發揮很大的作用。
音樂家在獲得心流的體驗時,會感到自己“進入”了音樂;
游泳運動員迪爾德麗在感受到心流時,把比賽描述成“無與倫比的感受,混雜著疲憊與興奮”;
律師全身心投入法庭為當事人辯護時,心流體驗讓他感覺自己掌控了法庭,於是得以輕巧地醞釀辯論中的每一句陳述,“控制一切”又“沉浸其中”。
佩格和艾倫認為,最佳的心流體驗取決於下面的因素:
①目標清晰,並且多個目標之間無矛盾;
②設定的目標有一定挑戰性,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③實現目標的過程中要足夠專注,不分心;
④不考慮失敗,也不擔心失敗。
現在,你可以從心流的角度,思考一下你所從事的活動和你為自己設定的目標。有沒有你應該更積極追求的基於心流體驗的目標呢?在工作內容和方式上,你還能做出什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