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學就被分為三六九等,家長都炸了!

這兩天,有這樣一則內容,

悄然出現在熱門微博裡了:

杭州一小學老師把學生分為

精英組、平民組、麻將組,

而麻將組裡,就是學習不好的小朋友。

小學就被分為三六九等

“老師有權這樣做嗎?”

作為一枚上過學的合格青年,團長上學的時候也有快班、慢班的說法,但是把孩子分到“麻將組”是什麼鬼?這則熱門微博的起因是,一位杭州的媽媽在網上發了一則“血淚控訴”,帖子原文如下:

“我女兒在余杭一所小學讀二年級。

最近聽女兒說,老師把學生分三種,精英組、平民組、麻將組。其中,平民組又分好幾個等級,而麻將組底下的,就是學習不好的小朋友。

班主任語文老師是按每一單元考試來劃分,我女兒是在平民組2號,我想麻將組的小朋友心裡陰影面積有多大呢?我還想知道,老師有權這樣做嗎?

厲害是真厲害,這位班主任罵人從來不帶髒字,家長對她的意見也是不敢言更不敢怒。剛開學有小女生玩頭髮,她拿剪刀嚇小女生,說把頭發給她剪了…還說別的小朋友,怎麼不讓你媽重生一回…

面對家長那張臉,就像過清明……可你送禮時,她那臉又像少女一樣的笑容……唉,不說了,說也說不完……”

帖子一出,大家都坐不住了。有不少家長覺得不該這樣給孩子貼上標籤;也有人吐槽這位媽媽大驚小怪,“誰還不是這麼過來的”;還有家長在質疑,分組就分組吧,但是分組以後呢?

“老師有什麼權利這樣對孩子分層?”

“學校這樣分,真心不好。雖然我讀書的時候也這樣分,但是覺得真心會有馬太效應。”

“這是對孩子極大的侮辱,成績是評判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嗎?”

“按照老師這種分法,那這個老師其實自己也在麻將組吧?市區重點小學老師算精英組,市區普通小學算平民組,以此類推……所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最可怕的是,孩子習慣了呆在麻將組……”

“很正常啊,我們不就是這麼過來的”

“性教育都要從零歲還是了,競爭從小學開始也沒問題。”

“往大了說,往後讀一樣有重點中學,985/211,再厲害麼就常青藤。長大工作了以後也是,反正遲早要被分三六九等的,麻將就麻將吧,看開了就好。 ”

“這才是負責任老師的做法。玻璃心家長為什麼不想想自己教育出了差生?”

“分組以後呢?

有沒有針對性的教育?”

“低齡階段這樣分層有什麼意義?叫這樣的名字真的合適嗎?好,你分就分了,有沒有後續開展有針對性的幫扶?”

“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差異化輔導,這種分組我們覺得無可厚非,但是分層是一門因材施教的學問,也是一種教學管理藝術。如果老師只是照貓畫虎,那麼很有可能會弄巧成拙。”

“沒有哪個孩子是真正智商不行的,成績不好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學習態度不端正,學習習慣不好,家長與其去關注孩子被分在哪一組,不如多關注孩子為什麼被分在這一組。”

還有段子手來湊熱鬧……

“好想被分到麻將組,我能24小時不睡覺!”

“有沒有鬥地主組?”

“麻將說:我惹誰了?”

“不是我吹牛,以後最牛逼的一定是麻將組!”

但是,調侃歸調侃,指責歸指責,且不說這樣的分組方式可能會讓孩子傷心,在日常生活中,競爭的氣息也是無處不在的,孩子雖然年紀還小,也會懵懵懂懂地給自己分類“我是好學生”“我是中等生”,甚至“我是學渣”。

那麼,面對著有形或無形“三六九等”的劃分,家長到底應該如何教會孩子不被這些標籤禁錮住?

用成長型思維

撕掉“三六九等”的標籤!

上文有一位網友的評論應該算是比較理性的:“家長是否也應該反思孩子為何會被分到平民組/麻將組”。對於小學的孩子來說,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比學習成績更為重要。

但是,如果競爭與評判的確無法避免,該如何培養出不懼挑戰與競爭的孩子呢?

對此,斯坦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Carol Dweck提出過一項極具建設性的洞察與發現,值得每位家長瞭解、學習。

Carol Dweck教授研究發現,有些孩子的思維模式是固定型的——他們認為自己的天賦與能力是與生俱來、固定不變的特性,比如某個指數的智商水準。

而另外一些孩子的思維模式則是成長型的——他們相信自身的天賦與能力是能夠通過練習、學習和被循循善誘而不斷發展進步的。他們懂得,即使是愛因斯坦也得年復一年地投入不懈的努力。

從成長型的思維出發,孩子們便不至於被各類“三六九等”的標籤所限制,這樣的分法會讓多數孩子失去持續努力的自信,甚至被迫放棄自己的夢想。

好在,Carol Dweck教授研究發現,成長型思維模式顯然是可以被教育和塑造的,不過,要盡可能早點開始。

1、告訴孩子,努力和不斷挑戰難點能讓他變得越來越聰明

科學已經證明,智商就如同肌肉一樣,是可以被發展的。每一次挑戰大腦舒適區的極限去學習一些新的和有難度的東西,大腦神經元就會發展出新的連結,長此以往,人會變得越來越聰明。

告訴孩子這一點,他一定會愛上這個資訊。

2、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運用正確的“稱讚”技巧來塑造思維模式

你可能也會這樣稱讚孩子——“你好棒啊,你太聰明了!”“你簡直是小天才!”

但是,Carol Dweck教授經過超過15年的研究已經可以確定,稱讚孩子的天賦與能力對孩子有害無益,完全不利於孩子幼小的思維模式的健康成長。(到底該如何誇獎孩子,團長曾經做過更詳細的分享,可戳連結查看☞到底該誇孩子聰明還是誇努力?實驗結果令人震驚! )

Carol Dweck教授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些小學生做一項無語言的智商測試,而後分別以三種方式告訴他們測試結果。

實驗組一(稱讚其智商):哇哦,這是個很好的分數,你真聰明啊!

實驗組二(稱讚其過程):哇哦,這是個很好的分數,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對照組:這是個很好的分數。

稱讚完了之後,給這三組孩子一個選擇題:現在有三個任務,你可以挑一個來做?其中,一個是非常困難的任務,你可能會犯錯,但是能學到東西;一個是很新鮮的任務,你可能從來沒接觸過;而最後一個是你很擅長的任務,你必定能很好地完成。

絕大多數被稱讚了天賦的孩子,都選擇了最簡單的任務,因為他們有把握可以做好,因為他們不敢挑戰自己身上“天賦孩子”的標籤。而被稱讚其過程的孩子,幾乎都選擇了看起來比較困難、但能學到東西的任務。

3、運用“還沒達到”代替“不合格”改造孩子的思維模式

另外,在考試中得到的評價是“不合格”“D”,可能意味著被判斷為失敗者;但是“還沒達到”卻意味著你已經在學習的軌道上,只是還沒達到終點而已。

這兩者的意味,對孩子的暗示完全不同!

所以,如果孩子說“我學不好數學”,請告訴他們:你只是還沒學好數學而已;如果孩子說“這個我做不了”,請告訴他們,你只是現在還做不了,但你已經開始在學著如何做了。

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説明孩子塑造的思維模式是:學習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而當前的挫折和失敗只是學習曲線中會經歷的正常過程而已。

並且,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教育永遠為時不晚。如果你的孩子也“不幸地”被貼上了標籤,請大膽地教會他們撕掉標籤。“麻將組”只不過是暫時“還沒達到”,而“精英組”也並非意味著不再有進步的空間。

既然“三六九等”避免不了,至少給孩子敢於挑戰的勇氣。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