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同濟大學畢業的工科男,
他花了8年時間,
研究如何做好一隻包子。
他就是Tom Tong,浙江溫嶺人,
他經常掛在嘴邊說的一句話就是:
我是個做包子的。
畢業於同濟大學電氣技術專業的Tom,在30歲之前開過鞋店、開過文具店、服裝店、理髮店、網吧......錢掙了不少,但卻沒什麼成就感,而立之年,想選擇一份讓自己快樂的事業。
不知什麼時候,他腦海裡突然閃過小時候吃肉包的場景,“小時候爺爺會獎勵我一個包子,如果我乖的話。包子讓我感覺很溫暖,有被愛的感覺,記得第一次吃的是爺爺給我買的豬肉包,它很軟,汁兒也很多。”
但他發現,身邊再也找不到童年吃過的那個味道了,當看到用機器做的包子,冷凍包子,他心裡不是滋味兒?
“我何不把兒時那美味的包子找回來?”從此,Tom開始穿梭在大街小巷。
尋了很久,看手藝,嘗包子,他得出一個結論:包子要做得完美,竹籠和龍鬚草墊、餡料,做包子的手藝缺一不可。
用什麼蒸包子最美味,怎麼樣讓一籠包子同時熟?蒸得太熟包子會破,菜餡會變色,這些都是問題。
竹籠師傅是在福建山裡的某個偏遠小山村裡找到的,
師傅從12歲開始做竹籠,
當時他已經72歲,
整整做了60年的竹籠,
而這個手工藝代代相傳,
已經持續了900多年。
讓包子熟的均勻的龍鬚草墊,
是跑去合肥肥東平原找到的。
隱藏在竹籠底部的是龍鬚草墊,
要說它,簡直跟竹籠是天生一對,
這個有千年歷史的雙螺旋編制的龍鬚草墊,
能很好地支配熱量,
確保一個籠墊上的17個包子熟得很均勻。
尋找包子餡料的時候,
找到了野豬妹妹生態黑豬基地,
還發現了背後的美麗故事。
PS.野豬妹妹是個女美術老師。因為買了一頭小野豬,後來覺得豬孤單,又買了一頭,從此就養起了野豬,為了養豬,她嫁給了山裡的農民,在山裡放養了11年的豬,她養的野豬都是吃了玩,玩兒了吃,在大自然裡長大的。
而做包子最講究的手工技藝,從摘麵團,到擀面,包餡兒,包褶子,看上去一氣呵成,實際上需要上千個小時的訓練才能熟練完成。
Tom光光是把這些尋回來,就花了4年7個月。
他深有感觸地說:做包子並不簡單,這個千年手藝是大有學問的。要說講究也很多,需要準確的摘面劑子,誤差保持在兩克以內,
用擀麵杖擀皮,
擀出來的皮要邊緣薄,中間厚。
放入精准數量的餡料,
用指尖捏包子,快速捏褶子,
把包子包成一個圓整的形狀。
3個月以上的訓練,
才能成為入門的包子師,
至少需要一年以上才能成為工匠。
雖然挑剔,但要做出一個完美的包子,
這些都很重要。
“好的包子一眼望去就像珍珠一樣發光,如果沒有光澤,就表示不太新鮮。觸摸起來也有彈性,有一點點粘,餡料裡面必須有汁,有竹子和龍鬚草的香味充斥其間。”和店裡的師傅上培訓課的時候他說。
在如此瘋狂的細節要求之下,Tom的包子店在2009年終於開張。
從田園到籠格,是她們的設計理念。
操作間原木色的框架象徵著種植青菜的溫室,
原木色的收銀台和長條餐桌,
設計原型是園丁的手推車,
透過大扇的透明玻璃窗,
每一個人都可以看到包子的出品過程,
看到師傅精湛的手藝活。
竹蒸籠裡鋪著龍鬚草墊,
蒸汽帶著面香肉香,四處漫溢。
溫暖的燈光,全透明的開放式廚房,
以甘蔗纖維為原料的可降解材質打包盒……
店內,“花園小徑”之間,
種著一隴隴小青菜。
這樣的包子吃起來更香,也更健康。做餡的豬肉是生態黑豬肉,青菜包加入了慶元高山花菇。除了這一葷一素的標配,還有蘋果叉燒包、酸辣蓮藕包、夏威夷果香甜芝士包……
每天能賣出25萬個包子,一年7000萬個,年入3000萬美金,可以說他復興了中國傳統包子的文化。
不僅如此,他還讓中國傳統手工包子邁出了國門,讓美國人也為之瘋狂。
2014年10月14日,Tom第一次來到波士頓,發現美國完全是一個包子的荒漠,“怪不得美國人不吃包子,這裡的包子比我想像中更糟糕,我覺得我必須做點什麼。”
“美味沒有國界,唯一的奧秘是將心注入。”這是Tom深信的一句話。於是,就有了這家開在漢堡巨頭Shake Shack 旁邊的美國哈佛廣場Tom’s baobao店。
“漢堡是標誌性的美國食物,包子就是經典的中國傳統食物,食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更是一種跨國文化的交流。在美國人眼裡,這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精細手藝,他們也會願意為中國傳統包子買單。”
為了不負這份文化自信,他足足準備了兩年。
果然開業第一天,店裡面的主角——“包子”這個中國傳統美食,讓哈佛大學生和附近居民都很好奇,一大早,店鋪內就陸續排起了長隊。
一個小夥兒叫Nathan Wolfe,
他是哈佛大學的大二學生,
爸爸是美國人,媽媽是中國人,
聽說學校門口開了家中國包子店,
趕緊約同學來試吃。
“一直惦念著,終於開張了,今天太開心了。”
祖籍浙江的波士頓東北大學生Clarks
住在哈佛廣場附近,
每天從包包店門口路過,
終於盼到營業這天,排隊嘗了個牛肉包。
“很高興,終於能在波士頓
吃到正宗的中國包子了!”
很多人說,“包子是中國人的集體鄉愁”。
隊伍中更多的卻是金髮碧眼的外國人。
儘管很多人一開始不知道包子是什麼,
但是卻表現出很大的求知欲,
桌子上擺放的冊子幫助他們瞭解這個中國美食,
很多碧眼小孩子都扒著玻璃窗台,
學會了第一句中國話:baobao。
“市長Jorge Elorza也來買中國包子了!”
不知誰說了一句。
前不久,這家中國包子店“Tom's Baobao
被評為波士頓最佳餐廳,
市長是來頒獎的。
不一會兒,
裝修簡約乾淨的包子店
就被擠得滿滿當當,
還有專門前來拍照攝像的。
但是要說亮點要數透明廚房裡,
那一幫老外像模像樣地
裝餡料,捏褶子,遞包子......
細心的人發現後驚呼:
店裡的員工竟是一水的老美?
“包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東方傳統手工食物。”這話是美國詹森威爾士大學烹飪學院科班出身的Jhonny說的。他可能是全世界最早學會包子手藝的外國人。
去年,Jhonny原本在美國連鎖餐廳當行政總廚,為了中國包子,他辭了職,主動加入Tom’s BaoBao,3個半月後,學成的Jhonny出師了。
右邊這位就是美國第一位中國包子師傅Jhonny。
其實對於做慣了西餐的師傅來說,
一開始做起包子來還是挺有難度的。
即使是大餐廳的主廚。
但是無論曾經是誰,
進店了就要按照Tom's BaoBao的工藝標準來。
比如這位師傅前面這個秤
就是是用來稱包子的。
生包子的重量100克,
60克面皮、40克餡料,
誤差範圍是不能超過2克的。
而且1分鐘之內
要把22個麵團擀成面皮,
擀好的面皮要在下一個一分鐘之內
變成包好的包子,
每一個都有規定的褶皺。
而店裡的包子師,有個專門的稱呼,叫Baoist(包子藝術家)。他們正式上崗前必須培訓3個月,考核過關才能上崗,培訓費最多花費達10萬美金,不過他們的待遇也高出周圍的漢堡店、披薩店15%,最高的有十萬美金年薪。
“包子是歷史悠久的東方傳統細緻手藝,需要的是尊重,尊重這個行業,也尊重我們的員工,讓我們的員工也尊重我們的顧客。”Tom說。
Tom’s BaoBao現在有17個員工,全部來自美國,他們是從600多份簡歷中挑選出來的,他們身份各異,有大學生,伊拉克的新移民,藝術家、手藝人......
但他們每個人都無一例外地熱愛這份工作,每天淩晨三點多就起床做包子,像對待一件藝術品對待它。這門手藝讓他們回歸內心,找到了快樂,每做完一蒸籠滿意的包子,他們還會擊掌慶賀。
原來,手藝是沒有國界的,中國包子只是找到了新的土壤去生根。
在匠心和尊重的攙扶之下,Tom’s BaoBao走得很穩,不久之後,第二家店在美國第二大美食之城普羅維登斯開張了。
開業第一天非常火爆,讓Tom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接近90歲的客人,整整排了半小時的隊才嘗到Baobao。
90歲的老人排隊買baobao
所謂工匠精神,
就是能把不起眼的平凡小事,
用一腔熱血,做到極致。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