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頭條>正文

iPIN創始人楊洋做客雷鋒網沙龍:我在創業期間有哪些心得?| AAAI 2017

AAAI之夜 . 圖片左一為楊洋

編者按:2016年是AI技術大爆發的一年。不同於上個世紀60年代的AI泡沫,21世紀的AI發展不僅注重前沿技術的創新和突破,更看重如何用AI提高產能,改善生活品質。如何把AI學術界與產業界有機結合在一起,已經成為所有AI從業人員的共同關注的話題。而這一點也在今年的AAAI大會上得到了體現。借此良機,雷鋒網也在大會舉辦期間舉辦了“AAAI之夜 ”線下活動。我們邀請到了國內外知名AI創業者和AI投資人,請他們跟大家聊一聊AI創業者該如何從最初的學術研究向產業化轉變,以及在創業、投資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困難等問題。

以下為iPIN 創始人楊洋的創業分享,雷鋒網根據分享內容進行了部分次序的調整:

創業心得1:小領域、大資料

創辦iPIN和我讀Ph.D時的一個專案有關。當時那個專案是做群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也就是把足夠多的細小的資訊彙聚起來,還原整個社會的全貌,然後在資訊充分的情況下提升商業智慧(business intelligence)各方面的資訊,以達到做出更有決策這樣一個目的。

創辦之初考慮過很多方向,畢竟做AI要解決資料問題,沒有大資料根本就無從說起如何做AI。最後我們選是選擇了一個很小的口去切入——幫助高考生做高考志願填報。

我們幫助高考生填報志願的方法是讓機器學習上億人的成長軌跡,學會人類職業成長的模式;然後用他們的軌跡幫高考要填報志願的人去規劃人生,找到裡面的捷徑。做了三年之後,用戶品質口碑都做到了市場第一。但是因為公司規模很小,所以很多人都以為我們是專門做高考志願填報的。

後來,因為我們掌握了很多人的發展模式,就開始從做高考志願填報逐漸轉換到做招聘,往商業智慧這個角度去做。做招聘的另一個好處是,這個領域的資料覆蓋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可以讓機器更好的理解各行業的詞語在商業決策中的含義。

創業心得2:企業要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製造概念

iPIN創辦於2013年。我們剛開始對外號稱自己是AI的時候,大家都嘲笑我們。曾有一個國內著名VC對我們說,大資料這個概念都還沒有炒火,你們還要再炒一個新的概念嗎?但我們不是想去炒概念,我們是要解決實際問題的。

我很認同李飛飛教授的一句話,把AI應用到商業領域,你需要更多的從社會角度看待這個問題,而不僅從技術角度。我們公司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在商業上去幫助人們更快地做決策,包括現在我們也是逐漸在做人的分析技術,簡歷的分析技術和各種崗位的分析技術。現在我們的技術正在輸出給中國各大招聘公司,我們公司現在在做人的生涯規劃,發展這一塊,然後逐漸擴散開來。

我記得2013-14年時,今日頭條還很小,我們公司也很小,他們比我們早創辦一年。在早期我記得今日頭條的早期投資人讓我去評估今日頭條的技術實力,也讓今日頭條的人來評價我們公司的技術實力。其實那個時候我們已經不去說AI了,我們都是抓住某一個具體的應用領域去解決實際問題,逐步成為各自在行業領域做的最好的。結果再往後發展就有很多公司來找我們合作,但是他們不要我們的產品,只要我們的技術,希望我們把技術框架體系開放給他們。所以現在我們有很大一部分業務是在開放我們整個的技術框架。像很多在美國用沃森的客戶就來找我們,因為中國市場不讓沃森進入,所以他們用我們的框架支撐他們的內容。

創業心得3:能解決問題的好的商業模式可以類推到不同行業中

在我們整個創業過程中,楊強老師一直在給我們指點。他要求我們第一,要讓別人聽得懂你在幹什麼,第二,要有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我們也正在努力往這兩個方面發展。

我們會和很多商學院合作,幫助傳統行業的企業解決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並且把這種框架輸入到不同行業中,比如法律行業。曾經有一個律師說我們這個技術可以解決法律行業的一些問題。後來他就自己這麼幹了,拿這個技術創建了一個叫“法律穀”的公司。現在他用我們整個底層分析框架去做法律行業的檢索,效果遠超世界上所有做法律搜索檢索的公司。還有一家國內法律行業巨頭,也是用我們的框架去做法官斷案,結果在很短時間內做出的判斷,平均準確率能達到95%以上,已經達到專業法官的水準。

同時,楊洋還分享了在業務發展中的抉擇和用技術和產品結合解決問題的細節:

1. 從面向個人轉向面向招聘平臺的轉型

我們當時做招聘產品是打算説明個人自動匹配簡歷。但這條路有問題,因為人找工作的時候不一定找和自己背景相關的工作。但企業不一樣,企業希望招來的人可以直接用。所以這個技術比較適合面向企業,所以我們就開始給企業推銷,結果企業很難做。因為賣給企業要一家一家的談,而我們公司80%都是技術人員,所以市場行銷就很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後面轉向面對招聘平臺,比如智聯、51、獵聘這些客戶,賣給他們的話我們就會很輕鬆。

2. 和人比的話,產品的劣勢不能僅靠AI解決

要分析一個人適不適合這個崗位,我們會從公司背景相關度,個人專業背景相關度等多個維度進行詳細匹配。很多公司都會養很多獵頭,但是時間就是成本,如果增加50%的效率,公司就能省很多成本。

但和人比較的話,情況比較複雜。因為同一個句子在不同公司的HR可能有完全不一樣的理解。所以如何降低其中的不確定性,這就不單純是一個技術問題了。這需要技術和產品相互配合來解決。

比如阿裡巴巴招人,他們的招聘簡章都寫得非常簡單和模糊,就是不告訴你具體資訊。所以你可以從他們歷史招聘情況來反推他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比如華為的銷售人員80%以上都是招本科學歷,而且特別喜歡從華中科技大學電腦學院招銷售,中興就喜歡從哈爾濱工業大學電腦學院招銷售。這就是各個公司不同的策略,要考慮很多人文因素,而不是純AI技術能解決的。

這就是我們創業的故事,今天分享給大家。AI不是行業,就像互聯網一開始是行業,後來有了互聯網+,可以應用在每個行業,AI可能未來也是,他可能每個行業都涉及。

有的公司可能是做通用型平臺,比如做視覺。但我們這種紮根在某個細分行業的公司,會更傾向於解決一個行業內的問題。所以我相信,不同的公司會有不同的故事。

後記:美國時間2月19日,華爾街日報刊登了名為《中國品牌殺入AI混戰》的報導。文章指出,2016年是AI具有突破性的一年,許多AI創業公司都在這一年中享受到了融資紅利和國家政策的支持。雖然這些公司專注的細分領域各有不同,但大多都以商用為目的。在這種情況下,iPIN把AI應用於教育和法律行業,則向人們展現出AI創業道路的多樣化。借此,雷鋒網也希望能有更多AI公司與大家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在分享的過程中彼此獲得更多有關成長的啟發。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