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假如你失去了光明?康復設備 Echo 會成為你的莎莉文老師

假如我失明了三天會怎麼樣?接到這個命題的時候,許多人最大的幻想是我還認識過世界,說不定靠著以前積累的經驗還能和以前一樣生活。

可如果真的失明了呢?

新加坡一名工業設計學生 Yee Jek Khaw 就遇到過這樣的問題,他在木工車間作業時不幸損傷了眼角膜,當下的反應就是眼睛腫脹,隨之逐漸失去光明,這令他度過了一段黑暗的日子。

讓他沒想到的是,在新加坡預約一次治療就要花費近一個月的時間,排隊等待視力恢復訓練讓人痛苦難耐,不僅如此,他還要承擔訓練過程中不敢邁出門的心理壓力。

對失明的人來說,能夠行動就意味著生活獨立。

但很多人根本邁不出第一步。失去了對世界的判斷和方向感,即使是以前熟悉的房屋和道路,都令親切感遠去。許多治療中心對盲人的訓練更是在戶外進行,這讓本來就有行走障礙的人更加畏懼。海倫凱特就有過這樣的經歷,按概率來說這應該是一種失明者的通病。

有過這樣的體驗, Yee Jek Khaw 在康復後設計了一種可以一對一幫扶的訓練系統,並把它安裝進正方體外觀的 Echo 當中,讓 Echo 充當起患者的指導老師莎莉文。

Echo 具有載入和播放功能,如果想訓練失明的人對固定物體的判斷能力,只需要把該物體在周圍環境中發出的聲音錄製下來,再由手機上傳到 Echo 中,就能對實現聲音的再現。

原本只能在戶外進行的訓練,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實施,並可以借助 Echo 達到加強訓練的效果,讓患者的心理障礙在這個過程中消失。以前,訓練師一遍遍詢問患者「有沒有聽到剛才近處傳來的汽笛聲?」,很有可能得不到患者回復,而 Echo 讓患者在家中就能完成類似的訓練,反復鞏固之後,方便了患者更好地融入到戶外,減免了道路上存在的危險。這時,Echo 的優勢顯而易見。

事實上,Echo 的訓練方式和以前別無二致,它在訓練患者辨別相似發聲的不同物體、判斷物體的距離,以及在嘈雜環境中準確找到目標物體方面都能起到關鍵作用。

並且,它模擬現實的能力也很強大。只需要在室內不同的地方固定 Echo,讓它們釋放對應的聲音,現實場景的畫面感會逐漸在患者腦海中培養起來。

Yee Jek Khaw 本人對設計發表過這樣的看法:

好的設計是生活的增色劑,它們觸手可及、細緻入微。

Echo 正是如此, Yee Jek Khaw 畢業時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工業設計系的畢業展上還公開展出它。與 Echo 一起出現的作品還有 USB 收納包,以及和 Echo 康復理念一脈相承的運動康復器、腹腔檢查儀。

Echo 的設計原理就是盲人對聲音的敏銳性。我們已經認識到盲人在這方面的優越性,比如說即使他們沒有見過某樣物體,仍然可以通過聲音“探測”出物體,甚至給出大致的形狀描述。

雖然展出的 Echo 還並未成熟,但它的基本功能已經起到了拉近訓練師和患者之間距離的作用,或許在將來能幫助患者勾勒世界的模樣,發揮出更大的功效,進而幫助盲人逆光飛翔。

本文圖片來自:fastcodesign、百度貼吧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