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針草 Bidens pilosa ,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生於海拔50-3100米的路邊荒地、山坡及田間。國內外均有分佈。為我國民間常用草藥,可在夏、秋季開花盛期收割地上部分,揀去雜草,鮮用或曬乾,以全草入藥。《中華本草》功效分類為:清熱解毒藥、消腫藥。
鬼針草是一種粗壯草本,顯著鈍四棱形的莖據記載其基部直徑可達6毫米(其實超過這個數值的也不少見),枝葉對生,中部葉呈三出複葉——就是一種一片葉子看起來是三片的葉子——葉和莖上常被極稀疏的短柔毛,這也是它種加詞“pilosa”(意為“被毛的”)的由來。
菊科植物的一大特徵便是它們總是將很多的小花擠在一起形成一朵較大的“花”,稱之為頭狀花序 Head (籃狀花序 Capitulum),鬼針草自然也不例外,而不少菊科植物的花序還是由兩種結構不一樣的小花組成,例如鬼針草這個種存在一種變種叫白花鬼針草 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的同一個花序中的小花就有不同的結構,其花序邊緣的幾朵小花是白色的舌狀花(一般5~7枚),看起來宛如這朵大“花”的花瓣一樣,而中間的小花則是黃色的筒狀花,看起來宛如大“花”的花蕊們。菊科植物們這樣的開花方式是經演化形成的一種策略,通過大量的集中的較小的花來承擔原本一朵花的功能既能節省能量的同時又可以提高結果率,很聰明的做法不是麼?
白花鬼針草 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 的一個花序,包括了緣花的白色舌狀花和盤花的黃色筒狀花。其後的葉片即為白花鬼針草的葉片,可以觀察到三出複葉的結構。
另外,白花鬼針草有個別名是“金盞銀盤”,這也是同屬的另一種植物(B. biternata)的中文通用名,而水仙則有一個別名是“金盞銀台”。白花鬼針草和水仙的別名都很形象,但金盞銀盤B. biternata 的名字和外觀則有些錯位——因為它的筒狀花和舌狀花都是黃色的,看起來是個“金盞金盤”。
寫作“金盞銀盤”讀作“金盞金盤”的B. biternata 。
至於鬼針草原變種 Bidens pilosa var. pilosa 的樣子就比較磕磣一點了,它一般沒有舌狀花而只有筒狀花,看起來是比較標準的雜草的樣子。
鬼針草原變種 Bidens pilosa var. pilosa 的一個花序,沒有舌狀花而只有筒狀花。
話說回來這貨為什麼有這麼個這麼像唐門暗器的名字呢?
有沒有覺得特眼熟,對,鬼針草就是一般人最煩人的幾種草之一(另外幾種包括了蒼耳和老鸛草什麼的),蹲草叢的時候它們的果實特別容易黏在衣服和毛髮上。而且我相信很多養過汪醬(?)的人應該都有過從家汪的毛裡把這些玩意兒費力挑出來的經歷。
鬼針草黏在衣物毛髮上的部分是它的瘦果(瘦果是一類果皮和種皮緊密的貼合在一起的果實,熟悉的比如草莓的果實——不是食用的紅紅的部分,那是花托膨大形成的,草莓真正的果實是上面一顆顆小小的“籽”),通過結出輕而能黏在動物毛髮上的果實來讓動物攜帶、傳播到其它地方完成後代的播散,這比結出甜美多汁的果實來誘使動物進食,然後通過動物的排遺來傳播種子要節省能量得多。
至於鬼針草的瘦果能黏在衣物毛髮上,則是拜瘦果頂端生長出來的幾根芒刺(其上有倒刺狀剛毛)所賜,另外瘦果具芒刺也是整個鬼針草屬植物的共有特徵,所以也不是看到這樣子的刺球就都是鬼針草啦,還是要注意看莖葉來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