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阿閦佛擦擦
擦擦的起源
說起擦擦,給大山的第一感覺就是非常的神秘、精緻。很難想像從明清時期留存下來的擦擦,還可見到其莊嚴的面容和微小精緻的手指。
清代 財寶天王擦擦
清代 四壁文殊菩薩擦擦
擦擦來源於古印度梵文的一個詞彙,“擦擦”作為小型的佛教藝術,絕大多數是用一到兩件擦擦模具製成,大者盈尺,小者不過方寸,因而它最大的美學特徵就在於人物刻畫的細膩入微與精巧傳神。
元代 文殊菩薩擦擦
擦擦的種類
從創作手法上看,擦擦一般可分為淺浮雕、高浮雕、圓雕三種主要類型;從內容和人物造型上,可分為佛塔、佛像、菩薩像、護法神像、本尊、高僧和祖師像等。
明代 圓雕 泥金 上師擦擦
清代 圓雕 蓮花生大師擦擦
從工藝上可分為素泥、設色、泥金三種。從製作上又可分為未經火與經火焙燒成陶、瓷等最基本的區別。
明代 阿嘎土圖彩 塔擦
明代 綠度母擦擦
從製作擦擦的材質上分 擦擦的種類有 泥擦 骨擦 布擦 藥擦 名擦。
清代 乾隆官造無量壽佛擦擦 表面泥金背面有五個種子字和五行梵文經咒
泥擦 一般用最普通的泥巴,好一點的則用阿嘎土、煉泥、香泥(摻有香灰)、紙泥(摻有紙漿)等等製成,通稱“泥擦”。此類泥擦子素泥為多,在古老的擦擦中,普通泥擦尚屬於存世量相對較多的一種。除罕見品或屬於“名擦”的泥擦以外,絕大多數泥擦其價值相對較低。
骨擦
二、骨擦 將圓寂活佛、高僧骨灰混合泥土製成,因其成份摻入骨灰而得名,比重小於泥擦。此種“骨擦”也較泥擦為少,傳世者相對更少,多數出土自塔腹。藝術、收藏價值較一般泥擦高,有一定文物價值。
三、布擦 據藏傳佛教儀軌,歷代達賴喇嘛、班禪大師及少數大活佛圓寂實行塔葬,此為藏地最高級葬禮。塔葬之先,須將大師法體用鹽巴、藏紅花等珍貴藥品進行脫水處理,方可塑成金身,安放于金、銀靈塔塔瓶之內,供萬世瞻仰。此種靈塔在布達拉宮靈塔殿內有八座,供奉著八位達賴(五、七至十三世達賴)的法體。將脫水處理出的大師體液混合泥土製成的擦擦稱為“布擦”。藏語“布”意為法體。據藏地傳說,身帶布擦,無論人處何方可醫百病,可避邪惡,可得平安,甚至刀槍不入。因此藏人認為布擦最宜作護身符,掛在身上,可得佛法護佑,以避邪惡。東嘎·洛桑赤列大活佛還認為,正掛大師布擦于前胸,不離方寸,意與大師心心相印。
清代 六臂瑪哈嘎啦藥擦 原裝嘎烏盒
四、藥擦 傳世品中尚有數量極微的“藥擦”。是以多種名貴藏藥為原料,依藏醫藥工藝流程、宗教儀軌,精煉壓制成型並可服用醫病的擦擦,因其原料為藏藥(或有藏藥成份)而取名“藥擦”。藥擦帶於身上,不僅平時可以護身,抵擋邪氣,若真遇疾患不測,便可作藥物及時服用。
瑪沁 拉加寺 伏藏塔出活佛親制屍林怙主名擦
五、名擦 類似“名畫”、“名作”,因出自名人、名家之手而得名,故將達賴、班禪等大活佛、知名人士親手製作的擦擦分類作“名擦”。此種名擦背面幾乎都工整鈐蓋有大師本人的印鑒痕蛻、指紋或標記。藥擦較難尋覓,名藥擦更是難尋,其珍貴價值則不言而喻了。
如果您對雪域高原的獨特民族文化感興趣,請關注我們,我們將繼續推出藏傳文化系列文章讓大家品讀,展現咱們中國獨特的人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