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學校的課“假學”,你指望報個“班”?

學校的課“假學”,你指望報個“班”?》

 作者:金璞 編輯:百年樹人

百年樹人(bnsr100)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授權

這個洋氣的社會,越來越多的家長給孩子選擇課外班。譬如舞蹈班,武術班,寫作班,奧數班,備考班,銜接班……光名字都爆棚了,反正各有各的名堂。

吼吼,講得好像誰不給孩子報個班等於虐待一樣。

那問下幹嘛給孩子報班呀?噓,什麼養氣質、練身手,多是抹蜜的藉口唄,說白了繞著“成績”終身服務滴。

你不承認?呃,算我沒說好啦。

(1)

鄰居的女兒,打幼稚園起進了寫字班,單鉛筆字、鋼筆字就練了好些年。每當這丫頭不願意練字時,她爸哄,她媽揍,整個樓棟裡鬼哭狼嚎。如今她上初一,自詡“除了自行繳費參加過寫字大賽外一無所有”。難怪,你瞅她的字:愣沒擺脫最開始的模樣。

早年一個大我們幾歲的男生,來新組的特長班學美術。我們均是剛起步,除了投身藝術的堅定信念,基本畫個圓都是扁的。於是特崇拜地請教,“學畫幾年了?”他甩甩中分的卷髮一臉神秘,“六年咯!”等專門哄搶到他身邊的位子一睹風采,才發現這兄台連幾何圖形的“近大遠小”都弄不清楚。

上述事件的最後,鄰家大姐徹底打消了某年某月讓女兒坐擁“寫字加分項”的幻想;彼時親愛的藝術哥也捋直頭髮跟美院拜拜了——補充一句哈,現在他做汽修老闆,高級工程師,混得不差吧?

要說嘛,成功的路不止一條,成才的潛質不單一種。所以咱看孩子的發展,千萬別只留意皮毛的東東。當他跟你嚷嚷“喜歡”時,或許只是小小的新鮮感以及跟風的潮流使然;當他開始“抗議”時,有時正是心底的聲音在啟開。想判斷個中究竟嗎?給他進特長班的機會未嘗不可,發現天賦需要及時呵護;不過一旦走不通也要及早轉彎為妙啊。

(2)

好吧,算我扯遠了,回到“成績”的初衷——

有些孩子給掛紅燈的成績打上“沒興趣”的幌子——假的。坦白說,在孩子身上,只有一件事兒轉不得彎,那就是“學文化”。這是新時代幹事創業的根基呀,聰明與否的基因爹媽能給,賣力與否的秉性可全靠他自己。

誠然,花樣的小年華,誰不知道看電視、追熱劇爽?誰不明白打遊戲、贏裝備熱鬧?誰沒有呼朋喚友、甚至小冒春心的好奇?咱家孩子有,他家孩子也有。你去問問尖子生們,如果保他理想變現實,有哪個甘願啃筆桿子背書去?而學習成績的差別在於:他們更加理性地約束了自己。

可以說,放在學習這事兒上,“興趣”起碼有百分之八十的比例是被“逼”出來的。班主任的點評,任課老師的嚴厲,爸媽的督促,書本的乏味……種種因素固然不討喜,卻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忙“找興趣”喲。

眾所周知,補習班的氛圍相對自由,類似的現象便不足為奇:孩子愛上補習班,起碼比上學樂意一千倍、一萬倍,但幾個回合下來,成績依舊沒啥起色。原因出在哪裡?

倒不是補習班的效用不夠給力哈,而是孩子的心理狀態首先有待調整。當他渾渾噩噩、漫不經心時,當他拿學校的課都在“假學”時,很難適應另一種貌似寬鬆的“增補式”教育,當然也就找不到與之順勢的動力。如此,學習興趣從何而來?學習成績又從何“補”起?

(3)

再來聊聊與成績密切相關的“學習方法”。

班上曾經有個數學稍顯費勁的孩子,初二寒假前問老師“要不要報個班”,考慮他“基礎知識欠扎實”的情況,老師只建議他先把課本上的例題重做一遍。結果開學回校後,他的數學成績大有長進。又一個暑假來臨,他大大方方上了補習班,專攻難點、考點彙集的拔高性題目,成績果然順利衝刺了。這不就是“溫故知新”的例子嗎?

去年某位高考理科狀元,順利進了清華,在整座小城揚眉吐氣。他的高中三年,底子不足,沒進了重點;家境有限,課外資料幾乎等於圈圈兒。課堂上的題目做完了,他只好利用課間十分鐘找其他同學補習班上的訓練題“打牙祭”。總歸人家見縫插針,足夠把成績搞到杠杠的。這也算是“勤能補拙”吧?

超常記憶,速算神算,發散思維……事實上,不止補習班,包括《論語》、《學記》等傳統文化中所宣導的系列學習方法,經過了長期的實踐與探索,的確具備良好的啟發效果與指導作用。但實際運用起來,為何有的孩子感覺得心順手,有的孩子卻抱怨力不從心呢?

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如果借鑒前輩的學習方法時不懂得調用自身潛能,一味照搬根本微乎其微。探索最獨到的學習方法之前,最簡單的辦法還屬“用功”。當孩子滿懷成功的欲望和拼搏的志向,當他們在各個學習環節捨得勤學苦練、流血流汗時,突破共性又彰顯個性的好方法才會不期而遇。

(4)

同事的孩子,學習成績相當不錯。從小到大,她似乎對任何課外班都不感冒。倒不是這孩子趣味寡然,心高氣傲,只是除了夯實功課,她還要讀歷史書、寫詩、聽新聞聯播……這些任務始終排得滿滿呢。很顯然,她已經養成屬於自己、也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從而在不經意間調和了“學”與“補”,並且自行發揮了“補”的作用——當然,咱得承認:囿於年齡特點,這樣的孩子畢竟還是少數。

身邊有更多與之相反的例子。每個週一,幾個沒有完成家庭作業的孩子,理由講得“冠冕堂皇”,“老師,我上補習班去了,沒時間完成學校佈置的作業啦。”他真沒撒謊。可是孩子呀,如果連最基本的學習任務你都捨得拋棄,補習班的“補”又怎麼針對你發揮出最好的功效?

還是上面那位姑娘,高考前主動給自己約了“自主招生培訓班”。奇怪不?她覺得自己對書本知識掌握還行,視野也算開闊,唯一缺乏的是能撐上大面的“點撥”。好吧,孩子這樣說了,爸媽欣然應允,錢也掏得樂意。孩子能全面權衡和認識自己,知道自身的優點與劣勢,超級講事實、擺道理地選個課外班;且不說結果如何,能這樣“缺啥補啥”,難道不值得支持與贊許嗎?

作者簡介:金璞,80後女子一枚,年輕的資深教師,自由撰稿人,熱愛孩子,關注教育。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