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龍應台三書,讓你讀懂親情

人們常說,親情、友情、愛情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三段感情,它飽滿了我們的人生,然而,友情和愛情都需要後天的培養,唯有親情,當你還未出生的時候,就已經盛開在你的周圍,從此,貫穿了你的一生。

這就是親情,毫無理由的付出。

正因為親情的無私,才會讓這些親情書籍,讀來如此催淚。

|書單推薦

這本書裡的龍應台是一個母親,與生命的本質和起點素面相對,作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熱愛。面對初生至童年、少年時期的兩個孩子(華飛、華安),從出生,到開始說話、識字、逐漸認識這個世界,書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有無法抑制的愛憐,也有母子的無奈和迷惑。它不是對傳統母職的歌頌,它是對生命的實景寫生,只有真正懂得愛的作家才寫得出這樣的生活散文。

|書單推薦

有多少次,看著孩子的背影,在自己眼中漸漸散去。

這是一本跨三代共讀的人生之書。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繁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書單推薦

龍應台離開歐洲的時候,安德列14歲 ,當她有時間陪自己孩子的時候,安德列已經是十八歲的成年人。

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多歲;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龍應台無論如何要認識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列!

從此,他在德國,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臺灣,母子倆用了長長的3年時間相互通信——“18歲那一年”,“年輕卻不清狂”,“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大學生哪裡去了”,“為誰加油”,“你知道什麼叫21歲”,“獨立宣言”,“向左走,向右走”……平等得令人驚訝,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們原來也可能在他18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他們做了不同的嘗試——她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龍應台“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列“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