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成功是阿加西式?卡內基式?還是....

【一】

你追求的是阿加西式的成功嗎?

網壇巨星阿加西七歲那年,父親麥克就規定他每天練習擊球2500次,每週17500次,每年將近100萬次。“一年練習擊球100萬次的孩子將所向無敵。”他父親這樣說道。不僅如此,父親麥克還常常對阿加西呼三喝四。

自傳《打開》中,阿加西這樣描述他的父親:

每件事他都要吼上兩遍,有時候是三遍,甚至是十遍。在球場上,我幾乎不用看他,只是聽他吼,日以繼夜,直對著我的耳朵,聲音震耳欲聾:再來幾個旋球!抽得再兇狠一點!誰叫你往球網上打!……你會成為世界冠軍!你會賺很多錢,這就是你的目標,這就是你所有努力的回報。

後來,阿加西一償父親夙願登頂世界冠軍,然而他自始至終都有一種強烈的分裂感。他在傳記中這樣寫道:

打網球是為了謀生、立足。即使我從靈魂深處不為人知而又咬牙切齒地憎恨這項運動,是的,這股恨意一直如影隨形。長大成人後,之所以繼續打網球完全是因為除了網球,身無所長。

對多數人而言,家庭對你寄予的期望都會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讓你在探尋成功真諦的道路上舉步維艱。就如詩人里爾克曾所過:“孩子總是在跳著父母想跳卻沒能跳成的舞蹈。”

你是否也在追求著家庭寄予你所謂的成功?

【二】

你的成功是否只是贏得了又一塊破餡餅?

F同學是頂級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在眾人眼裡,他似乎是一個典型的成功人士,然而他卻自認為:

到目前為止,我的人生就像是一場吃餡餅比賽。在高中我拼命讀書為的就是考上名牌大學。進了大學我繼續埋頭苦讀,為的是能進法學院深造。等進了法學院,我還是沒法喘氣,一心一意地想在業內最有名的事務所裡找到立足之地。在後來,我玩命工作,終於爬上了合夥人的位置。

一路走來,我總算看清了這不過就是一場吃餡餅比賽。你贏了,獎品就是……更多的餡餅,永遠都是。可誰還想要這更多的破餡餅呢?

你是否也在追求眾人口中的成功?追求不斷增加的存款數位?追求一輛又一輛不同款式的車子?可是你確定,這些你好不容易到手的“獎品”就是你的人生追求嗎?

你所謂的成功是否只是贏得了又一塊破餡餅?

【三】

在卡內基眼裡,成功又是什麼呢?

鋼鐵大王卡內基是美國歷史上最有錢的富翁之一,但他對於財富卻有不同的認識,年輕的時候就曾寫過:“拜金是最低級的偶像崇拜。”不過,他卻在鋼鐵製造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這一經歷為他帶來了巨額的財富。

難道卡內基的言行如此不一?

事實並非如此。恰恰相反,卡內基對財富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步入暮年後,卡內基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利用他的財富。他在美國的大小城鎮建造了成百上千座圖書館,並且不餘遺力地贊助支持公益事業。在其經典著作《卡內基:財富的聲音》一書中,他介紹了自己是如何走上慈善公益之路的,以及慈善事業帶給他的滿足感。

也許你擁有的財富無法與他人相比,可是如果你把部分財產轉而用於你所堅信的理想,例如,報名參加一個新的課程、學會一項新的技能、或者資助一份有意義的事業,那麼,你會驚奇地發現你的內心會因此而充滿成就感。

你找到內心裡確信的那份成就感了嗎?

【四】

假設你買彩票中了大獎,你會做什麼?

你所追求的成功是以上哪一種?是阿加西式,卡內基式,還是追求更多餡餅式的成功?或許,你可以從以下的測試中得知結果。

你的答案是哪一個呢?如果你心中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那就說明,一直以來你所追求的不過是社會、家庭所賦予你的所謂的成功,而對於發自你內心的、你真正看重的目標你卻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

【五】

佛陀為何是個胖子?

如果你還未找到內心裡確信的那份成就感,那麼,你知道是什麼讓你所追求的成功背離了你的初衷嗎?

不知你是否覺得好奇,為什麼佛陀的形象都是胖乎乎的?查看史料,你會發現:

釋迦摩尼生於印度北部,他體型勻稱,身形適中,而且是一名素食主義者。他安貧樂道,教導世人要溫和節制,同時也向佛教徒們傳授四聖諦和八正道以求超脫生死輪回。

可為何人們不喜歡釋迦摩尼勻稱的體型,而喜歡胖乎乎的佛陀形象,以致於走進國內任何一家擺有佛陀的商店,你都會看到一尊笑容可掬、體態圓潤的彌勒佛雕像呢?

因為幾千多年前,佛教從印度傳至中國,當時中國的民間故事裡有一個為民眾喜聞樂見的神仙——布袋和尚,他身形圓潤,總是笑口常開。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布袋和尚的形象漸漸被移植到了佛陀身上,最後人們普遍認為豐腴的體態即是成功富足的標誌。於是,世界各地的華商都會在店裡的醒目位置上,擺上一尊彌勒佛雕像,以求招財開運。

或許,每個人身處的文化背景總是暗暗地設定了一條條所謂成功的基線。

《紐約時報》記者愛德華曾寫過一篇波紮伊拱拜孜的旅行手記:

波紮伊拱拜孜位於阿富汗東北角的一個小地方,那裡亂石遍地,寸草不生。一些西方的慈善家曾經打算在那裡推行掃盲計畫,教當地的孩子識文斷字。

可是,他們的一片善心遭受到了來自文化壁壘的沉重打擊。沒有一個孩子來上課,因為他們都在忙著照看家裡的牲畜。

瞭解當地的人們說“吉爾吉斯人只關心山羊和犛牛,他們說只要有羊有牛,他們就別無所求了。”吉爾吉斯人就指望靠山羊和犛牛養老,所以孩子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照看好父母們的“養老金”。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也許,正如哲學家盧梭所說的:大眾文化所認定的“什麼是好的或什麼是令人滿意的”,決定了個體關於“好的”和“令人滿意”的認知。

你是否也在隨波逐流,而漸漸背離自己真實的想法?

【六】

外在認可,內在瞭解,你選哪一種尊重?

上面說的那位F律師,其實是在表達一種感悟:他從前一直在追求職業地位、名聲和財富,而這種追求體現的是獲得社會外在認可的渴望,而不是實現內心真正渴求的理想。

隨後,F同學開始了全新的生活,離開了名牌律師事務所。儘管收入銳減,可是加入一個幹勁十足、並致力於把企業做好做大的創業團隊,這讓他感到滿足,因為這是他內心真正想要追求的人生。有位同事這麼形容他對F律師的印象:

第一天報到的時候,他就穿了一條百慕大短褲和夏威夷襯衫。上班的時候他總是穿著一雙拖鞋,可是他的業務能力反比西裝革履的從前還要好。

哲學家達沃爾將更深層次、更有內涵的認同感稱為內在瞭解式尊重。相反,將獲得社會外在認可的渴望稱為外在認可式尊重。顯然,內在瞭解式尊重比外在認可式尊重更健康,因為它不是流於表面的裝飾品,而是你通過自身努力贏得的。

你現在的自尊,是基於“外在認可”,還是“內在瞭解”?

【七】

奧巴馬何以當上美國的總統?

當你明白了影響你成功理念的因素,那麼,是時候發揮出你的主觀能動性,為你自己的未來做出正確的判斷了。

奧巴馬在傳記《奧巴馬回憶錄:我父親的夢想》中,描述了一段他早年的經歷。

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他在紐約一家國際商務公司找到了人生中第一份工作。那時,他的腦海中已經有了模糊的成功理念。他這樣寫道:

有時候,和某位日本金融家或德國證券交易員會談結束後,我走進電梯,看到門上映出的另一個自己——穿著西裝,打著領帶,手裡拿著公事包。

有那麼幾秒鐘,我幻想著自己成為了業內大亨,威風凜凜地向部下發號施令,大筆一揮成就一大筆交易。

等回過神來,我突然意識到,剛才的那番憧憬其實反應了一種隨波逐流的心態,我為自己的搖擺不定感到無比羞愧。

後來,年輕的奧巴馬足足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意識到,要擺脫電梯門上倒映的那個幻影,唯一的途徑就是離開商業圈。

那一刻,奧巴馬或許並不能確定自己前進的方向,但是他已經明白什麼是自己不想要的——按部就班地坐上紐約商界的頭把交椅。他並沒有刻意規避社會文化的成功價值觀,但他不同凡響的地方,就在於他沒有被這些公認的價值觀牽著鼻子走,而是化被動為主動,把價值觀牽引到了他自己預設的奮鬥道路上。

想要找到內心裡確信的那份成就感,你需要發揮你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做出判斷——哪些價值觀是你認同的,而哪些是你應該摒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