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什麼都在變快的今天,書信,這個最廉價的通訊工具,已然變成最奢侈的通訊方式。都說從前書信很慢,路程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曾經那些慢悠悠的日子,一封遙寄千里的書信,每每能帶給人極大的愉悅感與滿足感。
最近有一檔很清流的綜藝節目《見字如面》深受大家的歡迎,在這全民娛樂的大環境下能有這麼一檔以文化為基礎的節目實在不易。節目中出現的內容都是書信,每一封都字字珠璣,每一位朗讀者都飽含深情。或許文章需要修飾,但是書信最是情真意切,充分闡釋著什麼叫“胸藏文墨懷若穀,腹有詩書氣自華”。
如此節目的熱播也帶動了書信熱度,我們不禁思考,是否覺得筆已經放下多時,是否要重新提起,又或者我們可以去品讀節目中寫信的那些文人的作品,充分的去感受那信裡的每一寸的感情。
世界讀書日的腳步也越來越近了,不如趁著節目和節目的東風來為你的床頭增添一份心靈良藥。
|||— ❶ —|||
黃永玉永玉六記
“你多麼需要他那點草莽精神”是節目中出現的書信,是黃老寫給劇作家曹禺的書信。信中的每一個字都包含著二人之間深厚的友誼。
其實黃老比曹禺小十四歲,該稱其為前輩,但是在信中有不滿的地方黃老便直言不諱,我想也這正是這份真性情他們才成為了朋友。
《永玉六記》是黃永玉先生的代表作,風行一時。在其作品中,最具文學、美術聯姻的個人特色。有文,卻又非單純的文學;有畫,卻非單純的美術“一語配一畫,語極精闢,畫極傳神”。是鑒賞的佳作。
|||— ❷ —|||
郁達夫散文集
“郁達夫,給北漂文學青年的一封信”,而這北漂青年指的正是後來的文學家“沈從文”。信中郁達夫表達了對沈從文幫助的感謝之意,並且對沈從文的困惑做了指導。滿滿的都是前輩對後輩的愛。
郁達夫自己的文學造詣也很高,散文,小說寫的尤其出色。
郁達夫的文字看似漫不經心,但越讀心裡越是吃驚。透過文字,仿佛被作家帶進了一個色彩斑瀾的世界。不妨靜下心來仔細品讀一番。
|||— ❸ —|||
蕭紅呼蘭河傳
“有你們,中國是不會亡的”這是蕭紅在病床上寫給失散弟弟的書信,因無處投寄 , 不得已發表在《大公報》,直至 蕭紅病逝。她至死也沒能收到弟弟的任何消息。言辭之間情真意切,無可比擬。
蕭紅的一生十分坎坷,所以它的作品也揭露了日偽統治下社會的黑暗,為後人稱頌。
這部作品是蕭紅代表作之一,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話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
|||— ❹ —|||
王小波 李銀河 愛你就像愛生命
王小波把自己和妻子之間往來的書信收錄起來編成了《愛你就像愛生命》,節目中出現的書信就是就是選自其中。其實愛情也可以落實到筆下,平平淡淡才是真。
王小波是一個既浪漫又專情的人,他寫給妻子李銀河的書信一直以“網路手抄本”的形式在讀者中流傳,每一篇都像一件藝術品,他的表達除了對李銀河個人的感情外,還具有極高的審美意義。
|||— ❺ —|||
顧城詩集全集
“顧城謝燁的終點與起點”,是顧城與謝燁的往來的書信,其中他們的愛情故事感人至深。眾所周知顧城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詩人,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極具浪漫主義色彩,其中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
這本顧城詩集收錄了他所有重要的作品,我們可以通過書信走近他,通過他的作品來瞭解他,享受這浪漫的旅程。
|||— ❻ —|||
蕭乾文章皆歲月
“葉君健未交給蕭乾的信及背後的故事 ”,這是葉君健寫給蕭乾的書信,在節目中被讀出來顯得是那麼的情真意切。蕭乾的一生很是坎坷,所謂“窮且益堅”大概就是他這個樣子。他的文章比較寫實,大多都是真情實感,我們一起走近他,從他的作品中還原一個真實的蕭乾。
文章皆歲月是蕭乾先生的晚年所作散雜文隨筆集,所收篇目由蕭乾夫人文潔若親自審定,全書向人們展現蕭乾晚年關於自己關於人生的回憶和反思,他的公允,他的忠厚,他的軟弱,他的自卑,他的謹小慎微,他的堅忍自律,他的坦白直言,他的自我反省,都會給當今讀者更多啟發和誡勉。
|||— ❼ —|||
魯迅作品全集
魯迅給許廣平寫過很多的書信,之後他們將書信編纂成了《兩地書》。魯迅在中國我國學中的地位應該是毋庸置疑的,臥室門見慣了言辭犀利,直擊內心的魯迅卻很少見到愛情中他的樣子。通過節目中朗讀的信件來認識一個不一樣的魯迅。
魯迅的文章任何時候任何人來看都很適合,他的文字一般都能直搗根本,能“治病”可“醫心”。在讀書日之際不放來拜讀一下他的作品,一定會有新的啟迪。
|||— ❽ —|||
莫言生死疲勞
莫言大家一定都相當熟悉了,憑藉《蛙》獲得了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也是有史以來的唯一的華人獲獎者。在這封“莫言寫給父親的信”中他充分的展示了為人子的樣子,這時他不再是著名的作家,而是一個普通人,為我我們展現了溫情的一面。
莫言的很多作品都很出名,這本《生死疲勞》當然也在其中。小說中敘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國農村這50年的歷史發展過程。圍繞著土地這個沉重的話題,闡釋了農民與土地的種種關係,並透過生死輪回的藝術圖像,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民的生活和他們頑強、樂觀、堅韌的精神。
俗話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平時我們都被數字智慧所引領著,很少有機會來拜讀名著,趁著這次機會,不妨為你的心靈補給些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