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看到這個文章標題,實在是受到了不小的驚嚇。慢慢看下去卻又不禁深思,並且認同。
我想,看完你也會認同的。

01
媽媽,我做錯了嗎?
“媽媽,你每次要我容忍,大氣。我忍了3年,這次我大氣不了了,對不起。大氣換不回理解和尊重。大氣只換回了今天的家暴……你任由他抓著我的頭髮推倒地上,媽媽,我做錯了嗎?……”
前些天朋友圈被這條消息刷屏:一位年輕媽媽帶著2個小孩從13樓躍下,留下十幾頁遺書。
遺書我一字一句認真看了,讀後潸然淚下……
震驚噓唏,心痛不已,為那位素昧謀面年輕媽媽,也為2個懵懂無知尚未開智的寶寶。
從遺書中可得知,姥姥不斷地要這位年輕的媽媽“容忍”“大氣”並且“任由他抓著我的頭髮推倒地上”……

不難想像,在更多的還未到忍受底線的日常裡,姥姥曾怎樣的勸解自己的女兒:
忍忍就好了,等孩子大了就好了。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孩子離婚太難了,忍忍吧,這是為你好……
這位年輕的媽媽一忍3年,終於忍無可忍。她選擇了最無奈最無可挽回的方式結束這種忍受:帶著兩個寶寶結束生命。
理由是無法為孩子提供好的成長環境,兩個孩子會受到更多的傷害。
大概在這位年輕媽媽的心裡,這也是為了寶寶好吧!
對姥姥來說,因為我是為你好,所以我要你忍受,干涉你的生活;
對年輕媽媽來說,因為我是為你好,所以我可以決定你們的生命!
對他們來說,孩子是他們的私有財產。

02
人生最怕活成一道證明題
週末去一個學姐家做客,她有個兒子才6歲。看到我來了,學姐把正在書房裡畫畫的孩子喊出來彈鋼琴給我看。
那個孩子小心翼翼地彈完一首曲子後又默默的回書房去了。
是的,默默的,安靜的,沒有一點孩子的蓬勃朝氣。
學姐卻很得意的說:“我兒子呀,我不但給他找最好的外教,還讓他學鋼琴、畫畫。他也很爭氣聽話,雖然一開始不願意,但也堅持下來了。這還不是為了他好嗎,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啊!”
那個小男孩默默的、疲倦的神情卻一直在我腦海裡揮散不去。

我不知道他是否喜歡鋼琴,愛好畫畫,願意學英語。
但我曾聽學姐說過她最大的遺憾就是小時候家裡買不起鋼琴,沒有學畫畫,還因英語口語不標準被嘲笑過。
也許並不是怕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她只是通過孩子這個介質,滿足自己童年的願望,她只是想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孩子很爭氣,自己很爭氣。
她根本不關心兒子真正喜歡什麼。
人生最怕活成一道證明題。
當一個人要向別人證明自己價值時,她就沒有價值了。
不是嗎?為何她的價值需要別人去賦予?更何況,這個證明還要扯上自己的孩子。
在無關的人面前,一切證明都沒有意義。

03
對我好,而不是為我好
你一定,也聽過父母的“為你好”。
我罵你是為你好,我打你是為你好,我不讓你出去玩是為你好,我讓你放棄音樂放棄繪畫,去學電腦考公務員是為你好,催婚逼婚催生通通可以套上一句“為你好”。
你一定,也曾對這些“為你好”嗤之以鼻。
也許你還曾憤怒過,反抗過。
我不覺得這是叛逆,是自私。我甚至覺得每個人都需要這麼一段時期,跟父母跟這個社會的期待有所分離,我們通過獨立思考和實踐來完成我們自己。
相反,最可怕的事情是我們不斷的自我犧牲,去滿足其他人的期許,變成他們需要我們成為的樣子。然後也同樣要求我們的下一代說:“親愛的,我這都是為你好……”

最無私的感情,不是“為你好”,而是“對你好”。
哪怕孩子做了個錯誤的決定,也容許他去犯錯去試錯。
當他身處迷茫,你可以給他指出一條明路,但做決定的選擇權請不要剝奪。
你可以做他最堅強的後盾,不嘲笑、不奚落、不詆毀,而是鼓勵他、支持他。
請不要再用“為你好”來綁架孩子的人生了!

04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論孩子》
—— 紀伯倫
你的孩子,
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
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