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時間過了還不到一半,外界就彌漫成了“共用”的天下,很多創業者想憑藉共用的外殼尋求資本的親睞,而在既共用單車之後,共用充電寶又一次脫離了冰冷的口袋,魚躍龍門之後成為很多投資者的座上賓。
從3月底到4月初,短短10天時間裡,就有5家共用充電寶企業相繼宣佈獲得融資,總金額近10億元。IDG資本、騰訊、欣旺達、海翼股份與著名投資人王剛等紛紛入局,大有去年共用單車瘋狂融資的勢頭,也被外界認為可能是繼共用單車之後的下一個風口。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該行業已有10多家創業公司入局,規模較大的包括“來電科技”、“街電科技”和“小電”等,這幾家的A輪融資都已接近或衝破億元,其他“玩家”還有電小鳥、雲充吧、Hi電等公司。
而據龍飛瞭解到,目前,共用充電寶有兩種共用形式,一是機櫃式租賃機器,租賃機固定,使用者可以帶走實體充電寶。例如“來電”就是採用這種形式,共用充電寶隨身充電、異地歸還。
二是實體充電寶,主要是桌面固定充電寶。例如“Hi電”推出的產品就是桌面型充電寶,容量為20000mAh,定價1元/小時,無需押金,也不需購買充電線;“小電”也採用這種形式,其終端是一台容量為16000mAh的移動電源,通過從埠引出帶有三個端頭的充電線為手機等設備充電。
這類充電寶不可移動,主要投放於餐廳、KTV、咖啡廳等地方,目前已經在杭州、上海、南京等城市出現。
或許,誰也沒有料到,被小米、三星打得奄奄一息的充電寶廠商,能夠換個共用經濟的馬甲煥發生命力,姑且不論產值,投資者倒是很瘋狂,可以說這是繼“賣不掉”的單車之後,“賣不掉”的充電寶也將要變成香餑餑。
很直接的說,共用單車的火爆燒著了共用充電寶的欲望,因為從兩者的共用模式上看,可以說都是複製粘貼的,基於押金的現金流操作,比如在頭半小時或一小時內基本是免費充,之後才開始按時收租金,比如每小時1元或每天2元收取費用等。
但從長期的剛性市場來看,共用單車和共用充電寶的迫切性又不在一個維度,因為短途出行在通勤市場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剛需,而且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內不會遭遇到技術層面的顛覆力,單車相對笨重,不能放在包裡隨身攜帶,而且並非人人都有單車,因此單車租賃面向的是一個相對還算剛需與高頻的市場。
對於充電寶而言,因為其體積小隨身攜帶方便,所以大大的壓縮了用戶對其的需求,而且對於用戶來說,在緊急的情況下手機沒電是偶發性現象不是高頻現象,當前共用充電寶市場事實上打的其實是這種偶發性需求而不是高頻需求。
雖說從目前的市場前景來看,共用充電寶的生命力不會長久,但共用充電寶的產生也不是一無是處,可以說從人們的偶然需求到資本的瘋狂追逐,共用充電寶至少給我們存在的剛性需求做了嫁衣!
智慧續航凸顯科技實力
智慧手機可以說是當代人群不可缺少的溝通工具,而移動智慧時代的來臨,更是讓智慧手機貫穿了人們的衣食住行,當人們高頻次的使用手機的時候,手機的續航能力也成了很多手機廠商凸顯自我品牌價值的標配。
隨著人們對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手機的續航能力會越來越強,只不過想要達到這種使用和續航平衡依然需要一個過程,而共用充電寶只不過是在其中充當著一個橋樑,給手機廠商的科技突破提供了喘息的機會。
在當前智慧手機創新乏力的前提下,各大廠商都在提升電池的容量,諸如石墨烯電池等產品事實上已經面世,加之隨著當前智慧手機的技術進步,在近一兩年內電池技術不斷突破也是時間問題。
比如我們看到,無線充電技術成2017年CITE(中國電子資訊博覽會)上,蘋果、索尼、華為等各大手機廠商紛紛著手為自家旗艦機型配置無線充電功能,一旦充電技術被革新,充電寶消失的那一天也不是太遠了。
安全使命彰顯品牌價值
無論是共用單車還是共用充電寶可以說最大的受益者是產品的生產者,但共用充電寶相對於共用單車在民眾的安全問題上裂變出許多安全隱患。
央視“3·15晚會”上曾經曝光過在公共充電設備上充電的手機容易被駭客攻擊盜取資訊,不少使用者也因此產生了提防心理。所以,共用充電寶的安全性是否過關很難把握,現在通過資料線接入手機盜取信息的事太多了,很難說沒人鑽這個空子。
不光如此,充電寶的爆炸問題同樣另人們擔憂,因為充電寶作為可擕式移動設備,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很可能將它隨意擱置,如果在擱置過程中遭遇擠壓、針刺和重物衝擊等外部衝擊時,可能導致內部短路,從而發生起火和爆炸的危險。
2014年5月8日上午,深圳地鐵4號龍華線一乘客攜帶的充電寶發生爆炸,繼而引發踩踏事故;2014年4月8日,西安咸陽國際機場一位乘客行李箱內的充電寶發生爆炸;2013年6月23日,北京地鐵10號線一名乘客包內的充電寶發生自燃……
此外,根據過往案例,廣州地鐵公司日前已經提出“乘客在地鐵請勿使用移動電源”的建議;就在不久前,民航部門出臺新規定,每位乘客最多只能隨身攜帶兩塊充電寶,不得托運。
隨著我們科技的進步,我相信為了滿足民眾的輕便出行,不管是共用充電寶還是自己自身附帶的充電寶,都會越來越輕便,體積也會越來越小,但由於我國目前還沒有任何明確的充電寶生產規範和檢測標準,眾多小品牌廠商採用劣質電路板、鋰電子電芯、不阻燃的外殼等材料,生產山寨產品,甚至是三無產品,埋下巨大的安全隱患。
雖說充電寶在未來還能存活多長時間,現在我們還無法預測,但就目前的發展態勢而言,充電寶依然是助力智慧設備續航的有力依託,而共用充電寶的落地可以說加強了民眾對於品牌充電寶的監督,畢竟人群基數的加大會加加大對充電寶的使用頻率。
屆時那些沒有品質保證的充電寶必然會在共用充電寶的市場上暴露原型,而真正經歷層層品質把關、嚴格技術執行的充電寶則會彰顯出應有的品牌價值,到那時無論是共用充電寶的產品還是民眾私有的產品都會像有品質保障的品牌靠攏。
偶然事件誘捕線下流量
雖然共用充電寶的模式可以說是直接套用了共用單車,但深化了二者的發展體制卻還是有差別的。
共用單車可以說是隨騎隨停,想用的時候掃個二維碼,不想用的時候鎖子一鎖,結束騎行,然後將自行車隨意停放就可以了,但共用充電寶就不同了,當你手機快沒電的時候,你需要通過平臺來鎖定就近的充電寶投放地點,來為其的手機做好提前沒電的續航場所。
也就說共用充電寶一開始就比共用單車高大上了一個級別,至少自己需要一個使用者量足夠大的市場來承載起自己的共用服務,這也使得高鐵、機場、地鐵、大型酒吧、商場和景點等“場景應用”正在成為各家的必爭之地。但對於 “風口”而言,並不清晰的盈利模式導致一些行業公司以給商戶“補貼”的方式來搶佔市場,在當前備受資本熱捧的情況之下,恐怕各家都要做好打一場惡戰的準備。
不過,值得肯定的是無論這個共用設備投放何種場景,其被共用充電寶覆蓋的消費場景或多或少的都會帶來線下流量:“來電”透露其目標是兩年內鋪設10萬台大機櫃、50萬~80萬台小機櫃。“小電”在近期融資後曾宣佈今年將在全國鋪設360萬台共用充電寶,而“Hi電”則計畫今年在全國鋪設1000萬台共用充電寶。
各種充電寶的場景會出現多個競爭者,導致訂單不斷分流、價格持續下降,到最後行業開始打免費牌來培育用戶習慣或成必然。
這種惡性競爭的結果,只能導致商戶有了更大的話語權與議價權,商戶方可能會藉此要求更高的入場費甚至分成費,不僅如此,在企業打價格戰的時候,用戶是首要的受益人,而可以承載這種受益分發的場景就是商戶了,而商戶一旦打通了線下流量的入口,可以說就獲得了開啟銷量的金鑰匙,只不過如何把握使用者的動態走向,就要看各大商家的自身本領了。
從本質上說,充電寶是一種滿足人們安全需求的產品,一塊滿電的充電寶放在包裡可能一兩個月都用不到,但用到的那一天,就是它一直存在的原因。
公共場所提供的充電服務,不管以什麼形態出現,都更像是一種錦上添花的應急措施,所以,對於共用充電寶而言,或許獲取流量很容易,但如何留住用戶、啟動流量價值才是共用充電寶真正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