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高峰起常見於3~4月到8-9月。
手足口病好發于學齡前兒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
發病後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徵,因此被稱為「手、足、口」病。
自2008年5月2號被訂為丙類傳染病以來,大眾對手足口病的認識程度也逐漸加深。
指導專家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大兒內科副主任、感染性疾病科主任
徐翼 教授
手足口病每年流行病原都不同
徐翼主任指出,導致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總有20多種,而每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病毒株其實不太一樣。
以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去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為例,造成重症手足口病EV71(腸道病毒71型)比例下降至15%,而CoxA6(柯薩奇病毒A6型)和CoxA10(柯薩奇病毒A10型)趨勢上升明顯達30~40%。
EV71是造成重症手足口病,尤其是死亡病例的主要病原,因此臨床上防控的重點仍然是針對腸道病毒EV71。
今年到目前為止,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收治的EV71患兒數量呈散發態勢,較以往呈逐年下降趨勢。
徐翼主任分析,根據手足口病流行趨勢,今年高峰期可能在這個月底,家長不可掉以輕心。
手足口病的發病年齡段主要以學齡前兒童為主,其中5歲以前的孩子,尤其是3歲間的孩子是高發人群,也是重症的好發人群。
他建議最好給6個月~5歲的孩子接種EV71疫苗,能有效降低重症死亡率。
發現孩子身上長皰疹 要提高警惕
什麼叫手足口病呢?徐翼主任介紹道:「手心、腳心、肛周、還有口腔裡面出現小泡泡、小皮疹,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在手足口病的流行季節裡,或者孩子同時伴有發燒、煩躁不安或者小寶寶出現流口水、拒食、精神差等情況,都應該及時去醫院就診。」
確診手足口病有三個步驟即臨床診斷、實驗室診斷、確診診斷。
一般典型的手足口病診斷特徵是比較明顯的,如果患兒皮疹不是很典型或者是皮疹部位比較隱蔽那就要進一步做病原學檢測,從患兒口中取些口水進行咽試子檢測或者用肛試子進行病原檢測,結果呈陽性再結合臨床症狀就可以明確診斷。
出現這些情況警惕手足口病重症
目前手足口病還沒有特效針對病原的抗病毒藥物,對於確診手足口病的患兒,應該怎麼治療和護理?
徐翼主任指出:「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在沒有併發症情況下,一般5~7天就能自愈。」
輕症的患兒,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護理,臨床上只需對症處理,比如患兒有發燒,就退熱處理;如果患兒有吐水,就需要補充點液體。
有些患兒口腔裡泡疹比較多,可能出現拒食的情況,這時就用溫熱的或者稍涼的流質食物來餵養,可以補充點維生素。
但是有極少部分孩子,尤其是EV71感染的患兒,會出現腦炎等中樞神經的併發症,造成神經源性肺水腫、肺出血等情況危及生命,這種情況需要家長格外重視。”
家長如何判斷患兒是否會發展為重症呢?徐翼主任建議家長密切觀察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觀察孩子神志、精神方面是不是很差,是不是容易激惹、驚跳、肢體抖動、嘔吐、哭鬧、煩躁,比如原來很調皮,現在很乖,睡眠時間延長,或者原來很乖現在變得非常調皮;
第二、觀察孩子的迴圈情況,看孩子有沒有出現手腳發涼、大汗淋漓和高熱不退等情況;
第三、觀察孩子睡眠或者清醒的時候,呼吸的節律是否規整,是否會有呼吸加快、時快時慢,或者呼吸突然停一下。
出現以上三種情況家長就要注意有可能會發生重症,這個時候一定要去醫院及時就診。
臨床上根據患兒病情的分級和分度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
需要提醒的是:孩子患上手足口病後應暫停去幼稚園或學校,避免傳染給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根據醫生建議,決定是否留院觀察或住院治療。
預防手足口病 寶寶和父母勤洗手
預防手足口病,家長要幫助孩子堅持做到十五個字:“常洗手、勤開窗、喝開水、食熟食、曬衣被”。
此外家長要儘量避免帶孩子到擁擠、空氣不流通的人口密集的場合,減少孩子感染的幾率。
徐翼主任介紹稱,手足口病的流行有非常明顯的季節性。
在廣東地區,有兩個流行高峰,第一個小高峰是每年的3月份到8月底,第二個小高峰是每年的10月份到11月份。
因為手足口病主要是通過呼吸道飛沫,以及與患者的密切生活接觸來進行傳播,因此個人的衛生非常重要,也就是俗話說的“病從口入”。
另外孩子一定要注意飯前便後勤洗手、多洗手,尤其是小寶寶會有經常吃小手指的習慣。
需要特別注意有沒有洗手,因為洗手是可以有效的避免腸道病毒的入侵,降低入侵幾率。
他特別提醒,照顧孩子的父母和其他長輩也一定要注意個人衛生,包括餵養食物的時候,都應該注意手等部位的消毒。
因為手足口病的主要侵入對象是學齡前兒童,其實成人也有病毒感染的情況,只是細菌通常對成人的影響較小,這時候,大人就作為病原載體把攜帶的病毒傳給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