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3歲之前是寶寶大腦生長發育速度最快的時期,在這時做好寶寶的早期教育,會收到不錯的效果。但是,由於不少父母對於早教的概念比較模糊,從而陷入一些誤區當中,反倒阻礙了寶寶的早期發展。
早教對於每個父母都早有意識,誤區卻在不知不覺中陷入進去了。
要培養一個孩子,都他將來奠定基礎,作為父母有必要認知審視一下自己的教育概念是否正確,早教而言是孩子的啟蒙急,是父母一門教育必修學問。
如三大最常見的誤區:
1.以灌輸學習為主,忽視學習興趣的培養和各能力的發展。
2.把早教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老師,忽略父母在早教中的角色。
3.不理會孩子的能力差異,用單一指標來評價孩子的成效。父母們可認真掃描自己的教育方式。
解讀誤區所在:
1、有相關調查指出:有70%的家庭把早教與知識灌輸混為一談。科學研究早已證實,3歲以前的孩子雖然能靠鸚鵡學舌的方式將內容死記硬背下來,由於記住的內容並不能提他的心智慧力,也無益於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甚至反倒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打退他們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早教是要不得的。
提示:學齡前幼兒的發育特性顯示,他們的早期教育的著重點應是培養健康的心理、愉悅的心境、合作的精神、思維的方式、動手的能力、語言的表達等,而知識的灌輸和積累主要依賴于孩子的開發,總得來講,硬性教育知識難以轉換成孩子的智慧,強調“重知識灌輸輕智力開發”的早教誤區,有關專家提議父母能夠有效的科學認識孩子的發育時期和特性,選擇一些趣味、體驗式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在遊戲、娛樂中進行基本的能力培養和知識體驗,“寓教於樂”是0-5歲寶寶最佳的學習方式。
2、大部分父母雖提前意識早教的概念,但實際上並沒有尊崇早教的理念。比如一些父母,只管每次帶孩子去上課,一週一兩次,陪著上課就算完成了“早教”任務,就期待孩子能真的得到智力的開發和能力的提升。但實際上,效果微乎其微,究其原因不是早教學校的問題,而是父母忽略了早教學校和家庭早教的銜接關係:一方面,孩子在早教學校學習的內容需要家長在生活中給與必要的重複和強化,這是由孩子的認知特點決定的;另一方面,早教學校的教學理念也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給與貫徹,以統一的標準讓孩子接受持續的教育,而非學校一套,回家就變成另一套,這樣的雙軌早教成效可想而知!
提示:正如國內頂尖早教專家夏弘禹博士所說的那樣,很多父母不知道怎麼去愛孩子,還是用傳統的方式教育孩子,即使上早教課,也是把早教推給學校,自己卻缺乏與孩子進行互動。其實對於0-6歲的幼兒,關鍵是學習興趣的培養,而不是知識的灌輸,這需要父母和早教學校同步去做。比如學鋼琴的問題,金寶貝這樣的早教學校會通過音樂課程讓孩子先享受彈鋼琴的樂趣,一旦他們發現的自己對鋼琴有興趣,父母就無須強制他們,他們會自覺自願地去學,但回到家,父母仍然需要讓孩子去享受,而不能像以前那樣繼續用強迫的方式逼孩子去學琴,這種貫徹對於早教的成效至關重要。由於中國的早教理念還不太成熟,父母們需要更多引導,瞭解更多的早教理念,所以除了課後貫徹早教課上的內容,父母也應與幼兒一起在早教中體驗學習的過程,強化感受學習的快樂和氛圍,渲染孩子學習能力。
3、很多父母在一起談論孩子的時候,總是習慣性的會相互比較,即使有時候表面應承,內心總會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一旦聽到人家同齡的孩子會了什麼或者自己的孩子有什麼比不過,家長就立刻急於求成的希望早教班能幫助孩子“揠苗助長”。忽視孩子心理壓力,正如十個手指都不一樣長,一胎多胞胎的個性脾氣都有差異一樣的道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不能以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每一個孩子,並動不動就給孩子貼上“笨”、“比不過人家孩子”的標籤,這樣對孩子的自信心也將產生心理危害,而正確的早教方式是“尊重差異,因材施教”。
提示:目前,國內已經有不少早教機構開始“因材施教”的探索,許多課程設置和教學理念都以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性與個別差異性為前提,讓孩子在鼓勵和引導中做“最好的自己”。正如夏弘禹博士宣導的那樣,確的早教不是揠苗助長,差異一定有的,而讓每個孩子都有獲得充分開展的能力,每個孩子都應在一個充滿歡樂、鼓勵和支持的環境中充分培養自己的潛能,這不僅強化早教學校應當貫徹的做法,更是父母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就要樹立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