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別急著揍孩子,寶寶大脾氣背後原因竟是

**孩子的脾氣從何而來?**

首先我們要知道孩子的脾氣從何而來,因為如果我們不能理解他行為背後真正的內涵,再多的方法我們也只能簡單機械地使用,達不到我們所期待的效果,很容易覺得挫敗、急躁和焦慮。

通常我們情緒的根源,特別是憤怒情緒的根源都來自於我們的壓力,很多媽媽會問:在家裡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寶寶能有什麼壓力?

但其實不是的,此時的寶寶正處於飛速成長的時期,面臨這個充滿挑戰的世界,由於他們能力的不足,會感到很多彷徨、迷惘和無助。另外,孩子們內心的需求也不斷地在增長,但外部的能力卻沒有辦法跟自己的需求匹配,所以他就會產生很多很多的壓力。

而面對壓力的時候,我們通常有最本能的兩種反應,一種叫攻擊,一種叫逃避。

小孩子則通常表現出攻擊的反應——發脾氣,這背後的原因則主要來自於兩種情況。

徹底失控

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出現徹底失控的現象。我們知道小嬰兒躺在自己的小床上的時候,餓了就使勁的大哭,他根本不會想到底有沒有人聽到他的哭聲,這就叫徹底的失控。我們成年人在面對某一特定情境時也會出現這種徹底失控的現象。

後果評估

後果評估有兩種:

第一種就是他評估“通過攻擊我會贏”,比如說小朋友在幼稚園裡被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搶了玩具,他可能會出手攻擊對方,因為他評估自己可能會贏。

第二種則是他評估攻擊是安全的,比如說在家裡的時候,即使他隨意地發脾氣也不會被拋棄,也不會失去父母的愛。

孩子們隨著年紀慢慢的增長,對後果評估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這也是為什麼有的媽媽感覺孩子大了,好像懂得了控制自己的家人,或感覺孩子在控制自己的哭鬧。

關於孩子的需求

我相信很多媽媽都知道,從2歲開始,孩子的自我意識就開始慢慢萌發和不斷增長,他內心會經歷一個內心需求的膨脹期。

2歲以後的孩子會希望我能自己穿褲子、襪子,我能自己倒水喝,甚至我能自己換尿片,我能自己刷牙,而不是像之前那樣被動的接受外界的一些刺激,然後再給反應。

3到6歲的寶寶,他們最重要的一個內心需求就是自主和主動,換句話說,就是孩子為了對世界有自己的認識,而去建立對這個世界的規則、規律感。

比如說孩子看到一壺熱氣騰騰的熱水,你告訴他“寶寶這個水很燙,你看上面冒著煙”的時候,孩子只是從外界接收了一個資訊,他內心會非常渴望去驗證它,因為只有當他真正被燙到的時候,他才知道被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才能在內心建立起一個規則——燙的東西、冒煙的東西我是不能摸的。

比如說我家大寶有一段時間,每次進社區的時候必須由他來刷業主卡,每次進家門的時候,都要由他來按門鈴。假如我們忘記了讓他刷卡、按門鈴,他就會整個人崩潰地發脾氣,一定要重新讓他再做一次才行,這就是他在笨拙地對外界建立一些很初步的規則。

當時就這個問題我還諮詢過他幼稚園的老師,老師告訴我“這正好是他的一個規則的敏感期”,建議我儘量尊重他的規則。

這個現象持續了有半年左右,現在已經慢慢開始消退了,因為他對這個世界建立起了更高級的規則。

關於自由意志

3到6歲的孩子內心需求跟青春期12到18歲的孩子也非常相似,此時他們最重要的內心需求叫做自由意志。

我曾經接到過一個父親的諮詢,他的孩子正在上初二,他說孩子非常討厭英語,英語成績也相對比較差,但有一天他接孩子回家的時候,發現孩子拿著一本英語練習冊,爸爸的心裡非常驚喜,忍不住跟孩子說:“兒子你終於懂事了,知道帶英語回來看一看了?”

他感覺給了孩子表揚和鼓勵,但孩子從頭到尾沒有給一個好臉色給他看,馬上把英語書塞進自己的書包裡藏起來了,從那次以後他再也沒有見過兒子把英語書帶回家。他覺得很奇怪,問我:“老師,我給了他很正面的回饋,為什麼他居然乾脆不帶英語練習冊回家複習了呢?”

我就跟他分析:這個時候的孩子很注重——這件事情到底是我要做的?還是你要求我做的?特別是他現在對父母的反抗是最激烈的,其次才是老師。

當父母親給了鼓勵的時候,他會感覺到:這件事情是父母要求我做的,而我自己的意志在這裡面就變得非常的弱了。所以這時候孩子感覺自由意志受到了損害,沒有得到滿足,索性就不做了,這時候不做這件事情就變成了他的自由意志。

所以在3到6歲或者在12到18歲這個年紀,我們也許應該更關注孩子對自由、自主的要求。當然,3到6歲的寶寶,自主要求非常的簡單、直接,當他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通過哭鬧去解決,而到了青春期往往會用逃避來解決。

**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每個寶寶都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我們自己”,說實話這真的不是一句心靈雞湯,而是一個真正的事實。

孩子攜帶著我們情緒的基因,所以會帶有我們的情緒基礎,也就是我們所謂的脾氣基礎。由於每個人的基因組合是不一樣的,所以每一個寶寶的脾氣基礎也是不一樣的。但無論寶寶是哪一種脾氣基礎,我們首先要做好一個觀察者,能夠先摸清寶寶的脾氣規律,同時接納他的脾氣基礎,才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去處理。

其次是營造一個平和的情緒環境,情緒氛圍可以由很多方面去營造,比如說父母平時說話的語氣,父母親在家裡的情緒狀況,家庭的節奏。

在家庭節奏方面,其實我見過蠻多有寶寶的家庭不適應寶寶的慢節奏,經常會出現下面的情境:

你吃飯快一點

你刷牙快一點

你洗澡快一點

你穿衣服快一點

你快點快點來喝水

... ...

整個家庭都充斥著“快點快點”的催促聲,長期這樣會讓你的寶寶生活在一種非常焦慮的一種狀態。

想像一下,如果你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裡,你的老闆每隔5分鐘就過來“巡視”,催你:“你這份策劃案怎麼還沒有寫完,快點寫完,快點寫完!”再過5分鐘他又來一看:“怎麼才多寫了300字,趕緊寫完,趕緊寫完!”此時他的催促不但不會使你的效率提高,還有可能影響你的進度,同時讓你的情緒變得很煩燥。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氛圍當中,整個人的情緒都會變得非常焦躁,遇到什麼事很容易一觸即發,只要稍不順自己的意思,就很容易發脾氣。

因此我覺得家庭節奏做到鬆馳有度,甚至在某些程度上比平時慢一些,是很重要的。只要不是必須得快,我建議都儘量地慢下來。

那麼什麼情況下必須得快?也許是早晨要送寶寶上幼稚園的時候,此時需要讓他明白,遲到是不對的行為。

但當他們逛動物園、逛公園、逛遊樂場、逛超市的時候,我們也許可以多留一些時間給孩子,去慢慢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完成這些事情。

最後,行動大於語言。此前有一位媽媽,也是我的好朋友,諮詢我:

她說:“我的寶寶很喜歡玩手機,才3歲,就有一點網路成癮的感覺,我該怎麼辦?”

我就問:“寶寶玩手機的時候你們會怎麼做呢?”

“我當然跟他說,寶寶你不可以玩手機,你不能這樣子,玩手機對眼睛不好。”

“你們難道沒有人直接把他的手機拿走嗎?” 

她愣了一下:“拿走的話他肯定會大哭大鬧,大喊大叫,我們控制不住他。”

“那你有沒有試過?”

“不敢試……”

實際上,當我們在講各種各樣的道理時,孩子未必聽得懂,也不理解。就算到了青春期十來歲,甚至到我們這個年紀,聽得懂道理了,也未必愛聽。

《後會無期》裡不是有句話:“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語言在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上,力量是非常薄弱的。行動的力量也許會更強。諮詢後,這位寶媽第一次鼓起勇氣把手機從寶寶的手裡直接拿走。

第一次,寶寶會大哭大鬧,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因為這跟他以前理解的世界完全不一樣,以前媽媽都不會動手,這次居然動手了?他的情緒肯定會非常的激烈,但是第二次呢?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有時某些規則的建立,必須經歷過一些痛苦,而一個孩子不管多大,可能都需要經歷過痛苦才能夠成長。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