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質匱乏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手工掛麵曾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奢侈品”。在沒有機制掛麵之前,純手工掛麵因入口爽滑、耐嚼勁道、天然面香而大受歡迎。
在有了高效率的生產機器後,人們的物質生活也極大地豐富起來,超市里隨處可見韭菜掛麵、蕎面掛麵、豌豆掛麵、玉米掛麵……但機器生產出來的掛麵少了勁道和麵香,於是,純手工掛麵漸漸成了人們心中的“非遺”。
掛麵的製作過程極為講究,和、醒、繞、拉,全要功夫。和麵時,不能和得過硬或過軟,要反復用力揉,直至不粘手、不粘盆為止。醒面時,要用快刀將麵團劃割成直徑3釐米左右的圓條,連續劃割,中途不能停頓,隨之用手來回反復撚搓成直徑1—2釐米的圓條,再將其層層盤入盆中。繞條時用力要均勻,自然有序,一氣繞成。
純手工製作的掛麵,經過和麵、醒面、盤條、繞條、二次醒面、拉條、三次醒面、上杆、二次拉長、下杆等多道工序的製作後,就算完成了。它耐存耐煮、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其實美妙的不僅僅是口感,製作過程本身就妙在其中。
放眼望去,成排的掛麵在陽光的照耀下銀光閃閃,偶有微風掠過,輕輕搖擺,宛如琴弦。這樣做出的麵條,細如髮絲、筋道滑爽。
絲絲縷縷的手工掛麵有韌度更有長度,這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天長地久”和“源遠流長”等寓意巧為融合,象徵著幸福綿長、吉祥美好。
手工掛麵製作上耗費人力時間較多,相對普通機制掛麵的銷售價格也會比較高,大多以土特產、精包裝的方式銷售。手工掛麵人工和麵,自然晾曬,做出的麵條,細如髮絲,光滑勁道,易消化,比普通掛麵口感稍微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