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了!”忙碌了大半天的小琪媽招呼爺和小主前來用膳。
“等會兒等會兒!”爸爸眼睛不離手機螢幕。
“我的城堡還差一點就搭好啦!”小琪的聲音從房間裡傳出來。
過會兒再叫,依然是不搭理一次、不搭理兩次、不搭理N次……
小琪媽生氣了:“不吃算了,以後都別吃!”感覺苗頭不對,爺倆才趕緊溜出來。
小琪媽和糕媽住同個社區,倆娃總在一塊玩,我們也就成了好朋友。這不,吐槽完吃飯要三催四請,小琪媽又向我嘮叨了一堆煩惱:椅子上、沙發上、床上到處都衣服、玩具,她邊收拾父女倆邊亂扔;叫爸爸幫忙拖個地、讓小琪收個玩具,他們總是拖拖拉拉、推三阻四;週末約好公園野餐,小琪想去兒童公園,爸爸想去河邊釣魚……
零碎的“突發情況”、不能達成一致的意見、還有爺倆改不掉的壞習慣,一團亂麻的家庭狀況讓小琪媽身心俱疲。
糕媽森森理解小琪媽的煩惱和困惑,對於很多媽媽來說,永遠收拾不完的家務、總是協調不好的意見,除了把自己累得半死,還總是引發一些小矛盾。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徹底解決呢?根據過來人的經驗,糕媽強烈建議小琪媽——既然日常嘮叨沒啥用,那就開個會吧!
啥?在家還要開會?怎麼開?小琪媽一臉懵逼。
其實家庭會議一點都不難,想想看咱們當年追過的那些劇——國外的《成長的煩惱》,國內的《家有兒女》、《我愛我家》,是不是都有全家人一起解決問題的畫面?不過咱再實施的更科學、更系統一些,就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啦!
糕媽仔仔細細地交代了流程和注意事項,小琪媽半信半疑。反正自己已經束手無策了,那就死馬當活馬醫唄!週六特意把客廳收拾一番,擺好點心茶水,把手機、PAD、玩具、電視遙控器統統關了“禁閉”。鄭重地把小琪和琪爸拎到沙發上,宣佈召開首屆家庭大會,並做了會議說明。
小琪一聽有角色分配,立刻積極要求做首屆“主席”,琪爸一本正經地擔任了“秘書”。
在媽媽的幫助下,小琪主席宣佈會議開始,第一項:向家庭每個成員致謝!小琪認真的感謝了媽媽今晚給她做了最愛吃的大蝦,感謝爸爸給她買了新款樂高。倒是爸爸媽媽對這麼赤果果的感謝有點難為情,扭扭捏捏了半天才表達完整。
第二項:宣佈議題:吃飯拖拖拉拉怎麼辦?
一家人開啟了“頭腦風暴”,小琪說:“我們可以出去吃啊!這樣好吃的又多,還不用洗碗。”媽媽馬上表示同意:“好呀!以後就用小琪的零花錢出去吃晚飯,這樣我還不用做飯了呢。”小琪趕緊說:“不好不好,媽媽總說外面的不健康,家裡吃最好。”小琪媽強忍笑意,一本正經的說:“那怎麼辦才好呢?”
“想吃的人吃,不想吃的人不吃。”“吃飯最晚的人負責洗碗。”“拖拖拉拉的人不許吃肉!”……一番討論之後,大家一致通過:晚飯前不許吃零食,吃飯拖拉一次罰黃牌,兩次罰紅牌。領到黃牌必須完成媽媽指定的一項任務,領到紅牌扣每人當月一周的零花錢充作家庭活動經費。
接下來對幫媽媽收拾餐桌、端盤子洗碗也做了輪流分工。
全家人就確定按照這個方法先試行一周,如果不順利的話,到下個禮拜的家庭會議上再修改。“秘書”爸爸仔細地記錄了下來,大家簽字確認貼在了冰箱上。
接下去一周,雖然小琪被媽媽抓到飯前偷偷吃零食。但飯前擺桌子、飯後收盤子,還有批評爸爸吃飯不積極的事,小琪全部做的妥妥的。
第二次家庭會議,琪爸琪媽對致謝已經很自然啦!對小琪忍不到飯點就會餓的問題,媽媽允許她飯前兩小時加一次點心。領到一次黃牌、一次紅牌的爸爸除了作檢討,還要接受周日晚飯前清洗油煙機、罰了本月零花錢的1/4充作家庭活動經費。
第二屆會議主題是:如何解決亂扔東西。小琪馬上就想出了“失物回收站”的點子:亂丟的東西——包括爸爸媽媽的手機,只要被別人撿到就丟到“回收站”,要全家人投票和接受“懲罰”才可以贖回……
很快兩個月過去了,小琪家的家庭會議一直在繼續。經過很多次的嘗試,全家在分擔家務、分享感受上越來越熟練,小琪家氣氛也越來越好。家庭活動經費越來越充足,全家旅行也開始在會上提出計畫啦!
小琪家的變化有沒有給你一點小啟發呢?家庭會議的確有很神奇的魔力:
鍛煉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媽媽要求我這麼做”變成“我們說好了大家都這麼做”,對孩子來說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共同面對的問題,激發孩子思考參與,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獲得了解決問題的能力並生出了家庭責任感。
家庭氣氛變融洽。在家庭會議中提出問題,大家能夠更理性、更平靜的去對待。告別孩子哭大人罵雞飛狗跳的日常、減少家庭中的緊張和壓力,讓家庭運作更順暢變得SO EASY!
加強家人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平時緊張的工作和生活讓大家都抽不開身,很少有時間坐在一起聊聊天。趁著家庭會議這個機會,家庭成員們可以好好進行交流與溝通,不僅能強化家庭價值觀和家庭傳統,還能加強家人之間的合作和親密感。是不是很棒?
雖然家庭會議的好處多多,但要開好還是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對此,糕媽有幾個小建議奉上:
積累問題:平時把遇到的問題用便簽貼在冰箱上,在會議前一天進行整理,這有助於處理家庭中每個人遇到的問題。
嚴肅對待,認真執行:明確正式的固定時間,每次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以內,並雷打不動地執行。
主旨明確,限制抱怨:記住我們為了解決問題、分享感受,讓家庭氣氛變得更好,而不是指責誰,所以把那些抱怨和指責統統關進小黑屋。
讓每個人都參與:一般3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參與會議,四五歲之後的孩子就成為出色的主持人;即使不會寫字,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他也能把記錄做的很好。
遵守並執行約定:每個人都要給出解決辦法,並且把投票結果以協定的形式簽訂下來。
讓家庭會議變得有趣:在會議中,全家人還可以一起計畫做些有趣開心的事、設計出遊行程,頓時覺得每次會議都充滿了期待有木有!
學會尊重、懂得傾聽、學會合作、懂得自律、獲得責任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家庭會議悄悄地給了這些情商滋生的“土壤”。其實期望理解這件事,都是從學會溝通開始。所以無論是教育孩子、還是促進家庭和諧,每個會使用家庭會議的麻麻都棒棒噠!
參考資料:《正面管教》、《孩子挑戰》、《0-5歲大腦發育關鍵期的70條養育法則》。
參考網站:healthychildren,par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