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現代居所來說,可以不放桌子,但絕對不能沒有椅子。在所有傢俱中,“佔有”你時間最長的就是椅子——工作、飯飲、閱讀、休憩,幾乎所有睜眼時間都是在形形色色的椅子上度過。
除開功能性之外,椅子還涉及到美學、材料學、人體學、結構學等等。在現代設計作品中,椅子也是少數不用受制於他人,可以由設計師獨立完成的產品。
這也是眾多建築師、工業設計師、時尚設計師都熱衷於設計椅子的原因。在不足百年的工業設計史上,椅子這個類別最為豐滿迷人。
其中最出名的,可能要數丹麥設計師漢斯·瓦格納(Hans J. Wegner)。
漢斯·瓦格納(1914–2007)
作為丹麥以及整個北歐設計風格的奠基人,漢斯·瓦格納一生設計了超過500條椅子。作為一個傢俱設計師,影響幾代設計人,幾條椅子甚至在60年後的今天,都備受推崇,比如說這把中國椅(The Chinese Chair)。
中國椅,1943
“中國椅”的設計靈感來自於中國明代圈椅,看上去簡單,但你要考慮到它的創造時間——1943年。當時沒有CNC,整把椅子的2米長椅圈是由蒸汽彎壓。相比傳統中國榫卯結構,這把“只有四條腿、一個座位、椅圈和扶手”的椅子,強度更大。
重現中國經典美學,作為一個丹麥人卻造出了一把所有中國工匠都無法媲美的明椅,這把“中國椅”的影響力無椅能敵。甘迺迪在競選總統與尼克森進行電視辯論時,因為背疾無法站立,屁股下坐的就是“中國椅”。
坐在“中國椅”上與尼克森進行總統電視辯論的甘迺迪
實木作為椅子主流材質延續了千年,第一個打破傳統的是來自德國包豪斯學校的設計大師馬歇爾·布勞耶(Marcel Breuer)。他在1925年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把電鍍鎳鋼管皮革椅——瓦西裡椅(Wassily chair)。
坐在“瓦西裡椅”上的馬歇爾·布勞耶
這把椅子的名字是為了紀念布勞耶的老師,抽象藝術先驅——瓦西裡·康定斯基。鋼管搭建主結構,皮革完成支撐面,與康定斯基對抽象藝術的探討一樣充滿先驅性,這把椅子開啟了現代裝飾中的金屬篇章。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瓦西裡椅”的包豪斯設計理念。把椅子拆開,鋼管與皮革是非常常規的工業社會產物,但把它們拼接到一起,無風格的原材料又組成了某種特定流派。這條標準化,看似無風格,可批量生產的椅子,完美融合了包豪斯思想。
1954年,義大利化學家Giulio Natta合成出聚丙烯,工業設計進入了聚合時代。塑膠極大地拓寬了椅子設計的可能性,也催生了世界上第一把一次成型的椅子——潘頓椅(Panton Chair)。
潘頓椅,1959
“潘頓椅”來自維納·潘頓(Verner Panton),此潘頓非彼潘頓,與潘通色無關,維納·潘頓是一名來自丹麥的建築師(是的沒錯,又是丹麥)。
維納·潘頓(1926-1998)
作為世界上第一把塑膠一次壓模成型,單一結構的椅子,它沒有任何額外骨架。貼合人體生理構造,因此也被人稱為“美人椅”。
除了新材料與結構性的突破外,潘頓對色彩的使用也極具突破性。在木結構椅子時代,坐上一把造型史無前例,顏色多彩的塑膠椅,的確是件很先鋒的事,這把椅子也被多家博物館收藏。
以上三把椅子,都是突破各個時代壁壘的產物,可能只適合放在博物館。你的家中應該放一把怎樣的椅子,才能兼具功能性與家裝美感呢?
比如說這把由義大利設計師Luca Nichetto設計,與「造作」共同研發的“絲綢椅”。
絲綢椅,2015
“絲綢椅”是個混血兒,設計師Luca Nichetto來自瑞典斯德哥爾摩,椅子製作於義大利威尼斯,生產于廣州,最終在北京亮相問世。
曾獲iF、EDIDA等大獎的設計師Luca Nichetto
這把椅子兼顧了人體結構學與美學,又具有包豪斯式的現代工業理念。椅座的柔和曲線貼合臀部,用力學結構解放坐姿。
“絲綢椅”共有五種顏色,能夠搭配一切家裝風格。啞光色椅座,配上邊緣高光同色,椅子上還透著設計師對於美術的巧思。
這把椅子整體採用ABS注塑工藝打造,抗老化材質能夠持久保持清亮。不銹鋼椅腿搭配EVA樹脂防滑墊,在木地板、瓷磚、水泥上都能提供穩定抓地力。
滿足現代工業社會量產需求,“絲綢椅”如同“瓦西裡椅”一樣,可拆卸拼裝。預留的1mm孔位,一個人也能獨立完成組裝
作為一把為現代居室打造的百搭椅,無論將其放於客廳、臥室還是餐廳,“絲綢椅”都是屋內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