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0到3歲這一年齡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嘴是極為重要的一樣器官。從嬰兒期的進食開始,以嘴進行吮吸形成主要運動;到隨後必要經歷的口水狂流出牙狀態、以及能下地爬行後,拿到什麼就往嘴裡放,甚至連自己的手也不放過,他(她)們以嘴對這個世界進行探索,也正是依賴於嘴部的運動,小寶貝們成長第一階段的“口唇期”心理得以完成。
不過,隨著寶貝們年齡的增長,嘴的主要功能由單一進食,新增了語言方面的功能發展,而身體及四肢的活動能力也有了增強,如果這時的兒童還是保持著喜歡用嘴作為工具,喜歡到處啃咬東西、喜歡咬人,家長就需要多關注了!這個可能是由1歲前未能滿足的口唇期心理引出的補償,或是言語能力較弱、情緒壓力過大導致的發洩或攻擊性質的行為,也可能是從周圍環境習得。
為了讓家長們更好瞭解孩子咬人背後的原因和應對方法,結合生活中這一行為發生的年齡時段及一些情境。讓我們實戰瞭解一回!
實戰情境一:哺乳
母乳餵養寶寶的母親們,通常在孩子們5個月左右時,近乎百分之百都有被寶寶咬的經歷。有的母親被咬到穿衣服碰到都痛,因此放棄了哺乳;而有的母親因孩子的突襲引發較大情緒,導致嬰兒的“罷奶”或遊戲心理。
育兒師建議:
1、餵奶時,抱姿正確穩妥,心理選擇安靜的環境,一定要抱穩寶寶,這樣寶貝不會因有會被掉落的感覺,而咬人;
2、餵奶時要注意觀注,當寶寶吞咽速度漸慢,可結束餵奶,避免養成寶寶在吃飽後形成將母親乳☆禁☆頭當作遊戲物件的習慣;
3、當母親感覺到寶貝咬時,請冷靜處理,可將手指輕輕放進寶寶的牙床之間,移開乳☆禁☆頭,然後需要看著寶寶堅定認真地對他(她)說:“不可以咬媽媽”。
4、不要阻止寶寶的吮吸行為,提供適合的替代品,注意使用物的衛生。
實戰情境二:出牙
長乳牙時的寶寶,愛亂咬東西、咬哺乳者、或吸自己的手。
育兒師的建議:
1、一定要提供寶寶充分的嘴部運動機會。可使用矽膠材料的牙齒訓練器、牙膠,讓寶寶放在口中進行咀嚼;也可準備一些磨牙餅或者麿牙玩具,來幫助小乳牙成長,同時,讓孩子的口唇期心理發展得到滿足。
2、當寶寶咬人或啃咬不當的物品時,可用正確的工具替代,並且要平靜堅定地告訴他(她):“不能咬人,會痛”,或者 “髒,不能咬”。
實戰情境三:遊戲或相處中咬其他(她)小朋友
一般情況下,3歲左右及以下的孩子們,言語功能不完善,面對與小朋友們的相處遊戲還不善於應付,當自己的玩具被搶,或是想對對方表達自己時,會發生咬人的行為。
育兒師建議:
1、及時阻止咬人寶寶的行為,安慰被咬孩子的情緒;
2、需要嚴肅而堅決地告訴寶寶:“不可以咬人,別人會痛的!”;
3、在有家長可監督範圍內,先和較少的小朋友一起遊戲玩耍,避免他(她)們因一件玩具爭搶,或因不懂表達,引起的咬人或打人行為。
實戰情境四:家長的錯誤提醒及誤導(2-3歲)
不少家長們對孩子的咬人行為既不理解其必然性,又表現出不明確的否定態度,或是情緒反應過激烈都是導致孩子們這一行為的原因之一。有的家長在孩子發生咬人行為時,會戲謔性地說:“喲,我家小狗狗咬人了”、“你怎麼變成小狗了!?”
育兒師建議:
1、理解孩子發育成長過程中咬人或啃咬事物的必然性,不要用語言對孩子進行提醒或暗示;
2、不要讓孩子覺得咬人是一種遊戲或有效實現目的的行為;
3、正確堅定的進行否定,合理引導孩子釋放情緒,讓咬人行為自動減退;
4、用積極趣味的玩具或方法,在孩子咬人行為發生時進行注意力轉移的引導。
實戰情境五:情緒壓力過大或發怒激動
因為語言功能發展尚處起步階段,身體行動能力仍受限。所以,當孩子的受到欺侮、感到有壓力、或者特別憤怒時。例如:媽媽特別喜歡其他小朋友,而忽視自己時;或,自己的玩具被家長隨意送給別人時。這些都時引發孩子帶有攻擊或發洩性咬人行為的因素。
育兒師建議:
1、父母一定要注意瞭解孩子咬人行為背後的原因;
2、正確堅定的溝通,不使用過激行為進行阻止;
3、對待孩子的情緒與怒氣,請先接納再說理;
4、給予孩子足夠關愛,傾聽孩子,多鼓勵孩子使用言語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