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力乃至生命力都來自於感覺,可豐沛的感覺如何產生?第一,需要充足的準備;第二,需要全神貫注的投入。充足準備與全情投入,都可以幫助你與一個事物建立深度關係,而豐沛的感覺,正是來自於深度關係,而不是拍腦袋、白日夢與瞎幻想。
作者|武志紅 本文經授權刊發
憑感覺寫文章,感覺是那麼好。
那麼,是不是我在那裡等待就可以了,等待我心中有感覺自動湧出。
這個辦法或許可以,但以我的經驗看,這是不屬於我們人類的經驗,那是極少數的一些聖人們才可以做到的,譬如老子,譬如禪修功夫極強的和尚們。
對我們人類而言,找到感覺其實是一件極為艱巨的工作,你常常必須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充沛的感覺才會自然湧出。
《千與千尋》是一部傑作,而這部傑作,宮崎駿是如何憑感覺完成的呢?
宮崎駿說,他是先憑著感覺畫了一百多萬幅畫後,才突然有了一種感覺:這個故事圓滿了。有了這個感覺的那一刹那,整個故事的結構框架自然形成了,而後宮崎駿只需按照這個感覺剪輯即可。
我想,正是因為宮崎駿的這一感覺,《千與千尋》才給了我一種感覺:整部片子看起來很流暢,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同時又完全沒有故意為之的感覺。
宮崎駿瑰麗的動漫世界,來自于充分的準備與深入潛意識
據說,美國大片與電視劇的創作都有一個模式,幾分鐘一個高☆禁☆潮,幾分鐘一個性☆禁☆感畫面,等等。這種模式,是從觀眾的角度出發,極度揣測觀眾的需要是什麼,然後按照觀眾的心理特點去編劇。
也正是因為這一原因,美國大片與電視劇常常是精彩的,但很少是第一流甚至超一流的。
當然,按照美國大片與電視劇的方式,也可以獲得成功。也如你的人生,如果你的注意力特別放到對別人心思的揣測上,然後就此加以利用,那麼你也可能會獲得成功。
但至少,你可以知道,還有像宮崎駿這樣的另一條路。
我自己寫文章時,那些我滿意的作品,清一色都是因為使用了宮崎駿這樣的路線。
譬如,我在分析芙蓉姐姐時,整整花了20個小時的時間,去網上看所有關於芙蓉姐姐的資料,最後,突然間有一個聲音從我心中跳出說:夠了!
那一刻,關於芙蓉姐姐的故事的整個框架自然在我腦海中呈現出來了。並且還有一個畫面在我腦海中形成:一個小女孩在爬牆,牆有點高,而她爬牆的本領不高,她摔了下來,她的自尊心受傷了,她對著牆說,你有什麼了不起,我才看不上你,我要爬更高的牆。她真的去爬更高的牆,但是,她沒有鍛煉自己爬牆的本領,她的本領還和以前一樣,甚至她為了表達對牆的蔑視,她根本不鍛煉,到了最後一刻直接去爬牆,結果不會有奇跡出現,她又摔了下來。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更大傷害,她對著這面更高的牆大喊,我才看不起你,我要爬更更高的……
這個畫面正是涵蓋了芙蓉姐姐心理的核心,她本來一門心思考北京大學,但三次努力失敗,最後一次失敗後,她從一個從來不打扮的女孩變成了一個打扮得性☆禁☆感到怪異的女孩,而她的目標同時也變了,她要考北大的研究生,考北大的研究生兩次失敗後,她改考清華大學研究生,並且,三次研究生考試的專業都不一樣……
通常,我們會認為,是我們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分析一個事物,就可以認識到這個事物的道理。但其實,事物的道理,是我們將自己投入其中時領悟出來的。
用很哲學的話來講,是當一個事物的本質與我的本質建立連結時,這個事物的本質自然會出來。
換一句話說,如果你想在某一領域有所成就,最重要的是,你能投入到這一領域中。
這一點宮崎駿也有精彩的論述,他對美國記者說,他不是導演,故事本身才是導演,故事“有一個內部的秩序,就是故事本身的需要,它可以把我帶向結局……不是我製作了影片,而是影片自己完成的,我沒有選擇,必須服從。”
這看上去是一個很深的道理,但我想,只要你有任何一次全神貫注地投入到一件事的體驗,你都可以體驗到這一道理。
最深的感覺,需要投入,因投入,你才能建立深度關係
當然,這一道理也可以用更平實的方式來表達。
美國人彼得·林奇被譽為“股聖”,在股市,他的影響力僅次於巴菲特。實際上,在同等時間內,彼得·林奇創造的效益更勝於巴菲特。他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他的辦法看起來很土,就是對他感興趣的公司進行充分的調查,然後根據充分的調查來斷定是否購買這一公司的股票。
很多人也會這樣做,但是,他們中很少有人達到彼得·林奇的境界,這一境界的核心是信任自己。彼得·林奇有過一句很牛的話:
就算聯儲主席偷偷告訴我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我也不會改變我的任何一個作為。
美聯儲主席掌握著無數的內幕資訊,而且他在相當程度上可以決定投資市場的短期甚至長期走向。可以說,在股市上,他的貨幣政策就是超級颶風,但是就算這樣的超級颶風都不能撼動彼得·林奇的立場。這一如德川家康,就算拿八千人對陣羽柴秀吉的五六萬人他也不慌,就算有一個機會可以殺死羽柴秀吉他也不心動。
咱們老祖宗一句古話讚譽這樣的人說:泰山崩於前而不形於色。如果你想多少活出一點這樣的感覺,關鍵就是信任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