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人民日報》在10版頭條,以《從創業心態轉向服務心態 村淘有了新玩法》為題,報導了福建漳州市詔安縣金星鄉黎明村村小二陳曉冬的故事。文中說,陳曉冬幫黎明村57歲的黃守林賣滯銷的水果,半年為老漢增收5萬元。
這則報導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冬冬都上人民日報了!”“種地都可以上人民日報?!”“村長沒上過,過去縣長也沒上過!”十裡八村地傳,傳到陳曉冬的老家院前村時,這被看作光宗耀祖的大事。28歲的陳曉冬,聽說後差點掉下眼淚——此前一段時間,她是以尷尬的“叛逆者”形象出現在村民眼中的。
院前村離黎明村不遠,靠海但魚類資源不豐富,沙地貧瘠,是周圍最貧窮的村莊。全村400多戶,每戶耕地不足一畝,村中的女子十五六歲就開始“出社會”,多到廣東的電子廠、包裝廠等打工,每月往家裡寄錢。陳曉冬是陳姓家族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學費和生活費成為父母的負擔。大學期間,她共借了4萬元。
圖:村民通過陳曉冬(左一)賣水果實現增收
大學畢業後,陳曉冬到廈門一家相親交友網站工作。“收入不高,也找不到自己的最大價值。”2015年,她認為農村淘寶是個機會,便決然回村成為一名村小二,還包了5畝沙地種地。“她花了好幾個月研究項目政策、本地市場、村民購物意識等,再三權衡之下決定返鄉創業。”《閩南日報》在一篇報導中稱。村民對此都驚呆了,把她當成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甚至要將她扭到廣東的工廠打工。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陳曉冬發現這份工作的核心是服務,服務好了也一定能賺到錢。她不但幫村民網購物美價廉的日用百貨、火車票等,還幫村民查詢醫療資訊甚至解決日常生活和思想煩惱。盡力提供無所不至的服務,陳曉冬的村淘服務站越來越像村裡的一個百寶箱,《閩南日報》曾報導稱,陳曉冬漸漸承包了全村人的一切日常用度。她在改變這個傳統的村莊,村民對她的看法也隨之改變。
據《人民日報》,57歲的黃守林不識字、買錯了苗,把白心芭樂種成了紅心芭樂,當地的收購商不收紅心芭樂;就在黃守林打算忍痛砍掉200多棵果樹時,陳曉冬攔住他,幫他在網上賣;月售4000多公斤,才半年黃守林就多賺了5萬元。《人民日報》記者來村裡採訪時,黃守林感歎:“要早幾年認識冬冬,我就是村裡首富!”陳曉冬百感交集,自己在農村淘寶的收入也讓她還清了所有債務;她還在海邊買了地皮、建了一座小樓。“推開窗,窗外就是大海。”陳曉冬說。
“阿裡巴巴希望通過村淘讓鄉村智慧化、讓鄉村更美好。”阿裡巴巴集團副總裁孫利軍曾告訴《人民日報》,隨著農村電商產業發展,會逐漸圍繞村淘衍生出產業生態圈;村淘給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服務社會、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