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五星禁片」我第一個想到它

“北上廣”“房價”“結婚生子”……

你們最近的朋友圈一定被這些月經帖刷屏了。

連明明年紀還差一大截的表妹也中彈,不再問美不美,不再問買不買,這丫頭,竟然也開始緊張銀行卡的數位了。

Sir仿佛見到一個假表妹。

不行。

Sir要把她找回來。

這部電影,就是Sir的秘密武器——

《海盜電臺》

The Boat That Rocked

導演理查·柯帝士,這是他繼《真愛至上》《諾丁山》《BJ單身日記》系列後,首部非浪漫愛情喜劇電影。

可惜,轉型失敗。

5000萬美元成本,3635萬票房。IMDb也僅僅7.4。

絕對被低估了!

在Sir看來,這是一部有魔力的電影,沒有人能安安靜靜地看完它,不是此時,就是彼刻,你總會忍不住站(躁)起來。

毫不誇張,解壓神器。

故事發生在1966年,英國。

當時腐國人民的生活被死死鉗住,政府對娛樂有諸多禁令,連音樂都限量供應——連BBC,都每天只允許播放不到45分鐘的流行樂。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海盜電臺”應運而生。

這是由一群不妥協的年輕人打造的搖滾電臺,24×7不間斷播放。

以“海盜”冠名,是因為他們的根據地,不是某棟大廈、某層樓、某個房間。

而是——一艘船。

是的,只有這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遊擊戰術,才能躲避政府的追捕。

船長(比爾·奈伊 飾),一根硬骨頭。

硬得來又很騷,每次出場,各型各款的騷西裝絕不重樣,連胸口的小方巾,都要疊成玫瑰花狀。

你可能認出來了。

是的,船長扮演者,也是《真愛至上》的搖滾歌手、《哈利·波特》的魔法部長……以及《加勒比海盜》那深情又殘忍的章魚怪。

“海盜”死對頭,也硬,但卻是僵硬、機械的政府長官。

你可能也認出來了。

政府長官(肯尼士·布拉納 飾)同樣來自《哈利·波特》片場,臭美的洛哈特教授,搖身一變,成了大背頭、“性冷淡”風的保守派。

政府先聲奪人,管不了你,還管不了你的“衣食父母”嘛,它立法宣佈,禁止全國廣告商在海盜電臺投放廣告。

這招狠,原本小日子過得自由滋潤的海盜電臺,因為被斷糧草,節節潰敗,關鍵時候,船長搬來神兵——廣播界神秘大拿蓋文(瑞思·伊凡斯 飾)。

是的,你肯定也認出來,他又又又來自《哈利·波特》,瘋姑娘盧娜的老爹。

大拿做節目很有一套,聲音性☆禁☆感,語調沉穩,善與觀眾互動,簡直男女通吃。

當年,被央視封殺的陳佩斯,面對媒體採訪,曾這樣回應——你管得了我,你還管得了觀眾愛看誰啊。

說白了,老百姓才是藝人的衣食父母。

不是政府,更不是廣告商。

海盜電臺就是這樣,節目收聽率一起來,名氣一大,國內廣告主不讓投,國外廣告卻接踵而至。

電臺越辦越好,長官頭越來越大……

初看《海盜電臺》,你看的可能是,政府與無政府之間的貓鼠遊戲。

這樣的貓鼠遊戲,我們並不陌生。

故事發生的60年代,我們不少上山下鄉的知青,也悄悄躲在被窩,偷聽“敵臺”的美國之聲。

20年後的80年代,《月臺》裡那班身處平庸但又不甘平庸的小鎮青年,也喜歡在聚會時,放著鄧麗君的“黃色歌曲”——《美酒加咖啡》。

乃至今天,我們仍然要靠下載、翻牆,才能看到一部分電影的完整版,一部分世界的真實面貌,就像,鑿壁偷光。

Sir一點不懷疑,正是這種長期被壓制的好奇心與探索欲,讓海外口碑平平的《海盜電臺》,在我們這竟能驚喜打入豆瓣Top250。

這種感受,你懂的。

但,在Sir看來,這部電影又絕不僅僅是在宣揚一種無政府主義,相反,它的核心,是對秩序的反抗與逃離。

很多人一直在反抗,一直在逃離,但極少人真正清楚,他(她)反抗、逃離的到底是什麼。

如同我們被灌輸的按部就班的追求,房子、車子、老婆孩子。

而《海盜電臺》則清晰堅定地告訴我們,先找到自己。

說白了,世俗的名利、情☆禁☆欲,對他們而言是沒有意義的,他們真正想要的是自我。

這正是“海盜電臺”讓我們心馳神往的地方,他們不追求社會的認可,同時,也就擺脫了社會的負累。

注意片中意味深長的佈景與色調。

每次官員出場的畫面,都是一系列呆板僵硬的條條框框,色調始終冷清。

你看,即使過個耶誕節,桌上擺著豐盛的晚餐, 現場氣氛也蜜汁尷尬——僕人面無表情地杵在後面,吃飯的人被桌子遠遠隔開。

你能感受到他們的精緻與貴重,與此同時,那種虛弱與孤獨也呼之欲出。

反觀“海盜”和喜歡“海盜”的聽眾畫風,淩亂而生動,逼仄而充滿情趣,連色調,都是溫暖柔和。

這正是《海盜電臺》最過癮的地方。

它要書寫的不是對抗,是無法抑制,也無法定義的每個人。

換句話說吧,它對抗秩序的武器不是子彈,是不拘一格的快樂。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