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發揮吃貨本能,尋找隱藏於市井的風味小店

今天想說說的是惠吉東及惠吉西這兩條連通著的小路,它們位於中山六路中段北側,從車馬喧囂的中山六路轉入緊密的樹蔭之中,時光似乎倒流至上個世紀,路上兩側都是一座緊挨一座充滿著歐式風情的建築別墅。這裡跟新河浦、沙面一帶的建築群與韻味都有點相似,不過在文青們的小資排行榜上卻不那麼靠前,在吃貨的眼中也沒有那麼多咖啡館、餐廳來充撐場面,知名度便遠不如後者。

常言道,大隱隱于市,惠吉東及惠吉西便是一個典型。它們總是靜靜的,卻是“天生麗質難自棄”,在這裡,你可以找到懷舊的老廣州味道,也有走潮流簡約風的西式簡餐,或許還伴著遠處濃濃的咖啡香。傳統而不老舊,新派而不商業,碰撞而不違和,它散發著一種清高獨立的味道。

昔日“小資街”

惠吉西與廣州城裡“三大名刹”六榕寺、光孝寺、大佛寺都相距不遠,這三大名寺也為它增添了不少文化的韻味。民國前後又有不少文人雅士遷入這一帶,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時,這裡又被稱為“小資街”,樓房被稱為“紅樓”。

如今,這裡的每一棟老房子都保存著當年的味道。穿行在這些老房子之間,時光似乎也回到了過去。在廣州,西式建築的老房子如此集中是非常少見的,這跟沙面的西式建築群有類似之處。但沙面是租界,多是作為辦公用途,屬大型建築。而惠吉東路、惠吉西路則都是華僑民居,以小型公寓為單位,多為三層建築的竹筒樓,也有個別庭院式的別墅。

紅磚外牆、花窗趟櫳,這裡的建築都比較講究,據說這裡還是當時最早從西方引進抽水馬桶、浴缸、地磚的建築物。惠吉西二坊2號曾為《大公報》的臨時社址,雖然如今再聽不到樓下《大公報》社高聲的“賣報”以及油墨印刷的味道,也無阻這裡的文藝氣息。

傳統滋味:“由細食到大”

惠吉西路口的“業記”已經有二三十年的歷史,小小的店面據說是家族經營,從收銀到出品都是親切的中年阿姨負責,價錢在如今的世道裡簡直是“清流”,5元起就有不少糖水選擇,蒸飯類的價錢還維持在單位數,最貴的燉品類也不過是十幾塊,所以每到飯市都擠滿了學生和附近工作的人。住在附近的街坊笑著說:“業記是我由細食到大的!你說多好吃也說不上,就是一份人情味,當然還有‘大件夾抵食’啦!”

走過幾步便是“贊記龍鳳禮餅”,初看店名,原以為是一家只做嫁女禮餅的餅店,走進去才發現別有洞天,簡直是粵式餅點的大雜燴,杏仁餅、笑口棗、蝴蝶酥、千層酥、鹹甜薩其馬、南乳餅、芝麻餅、糯米糍……都是傳說中那些“小時候的味道”,這種傳統老鋪也只能在老城區裡找得到了。

店裡的招牌自然是“嫁女餅”,也叫綾酥,懷舊的長輩都好這一口。常見的綾酥有黃、白、紅、橙四色。黃綾是豆蓉餡的,寓意貴族和皇氣。白綾是糖或五仁餡的,寓意女方的貞潔。紅綾是蓮蓉餡,寓意喜慶。橙綾則是豆沙或椰絲餡,寓意小倆口今後生活美滿。不可錯過的還有手工杏仁餅,粒粒杏仁越嚼越香,一點點滲透到舌尖,甜潤心腸,配上一杯清茶便是地道的粵味下午茶。

新派滋味:

一杯咖啡一件歐包

城中愛喝單品咖啡的基本都會知道“玫瑰咖啡”,開業十幾年,孕育了廣州最早的一批咖啡愛好者,說是帶起廣州精品咖啡的風潮也毫不為過。儘管如此,“玫瑰”還是低調得不像樣。隱藏在惠吉東路裡面,而且還不設門牌,要不是門口那醒目的“居民委員會”牌匾,還真會“三過家門而不入”呢。店內沒有咖啡單,酷酷的咖啡師化身人肉點餐機,詢問每位客人:“喜歡酸一點還是苦一點?”

“玫瑰”的負責人說:“在我們這裡喝咖啡不算便宜,基本一杯咖啡30多元,我們開店的主要目的不是讓人到店裡來喝咖啡,而是希望客人看到我們的製作方法,嘗到我們做的咖啡後,以這個味道作為參考,自己在家裡學做咖啡。”所以咖啡師每給客人沖泡一款豆,都會介紹這個產區豆的特性:口感、回甘、黏度、幹香、濕香,和紅酒一樣都很有研究。

除了咖啡,惠吉東路還有“網紅店”。初聽“米氏力奇”的店名,記者甚是好奇,老闆解釋原來是“Miss Niki”之意。這家小店是真心的“小”,占地大概十平方米,上層用於現場製作麵包,下層的座位連上室外的也不過六七個。不過看得出老闆的心思,麻雀小店裝飾得十分溫馨。這裡最值得期待的是老闆純手工製作的歐包,有法棍、蒜香芝士包、核桃果仁包、爆芝香蕉包、榴槤芝士包、香蕉可哥卷等,每天不定品種、不定時供應,能吃到哪種就看你當天的運氣了。另外這裡還有西式簡餐供應,不過需要提前預訂。

------------------

文|羊城晚報記者 王敏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