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數學,一定有很多孩子,哪怕是家長都要覺得頭大。那些年的“雞兔同籠”“排列組合”不知愁壞了多少人。
而一聽說國外孩子學的數學簡單,我們多少都希望能去國外,告別“煎熬”的數學。但是,這兩天讓大家炸開鍋的一則新聞是——英國學生也要使用中國數學教材啦!!
你就說虐不虐吧!心疼英國的孩子們5秒……
1
一字一句翻譯
英國孩子將“史無前例”地使用中國教材
3月20日,英國《衛報》上發佈了這樣一篇新聞《英國學校將翻譯引進中國數學教材》。
△ 英國哈伯柯林斯出版社與上海一家出版單位達成了一項“歷史性協定”,中國的數學教材將會翻譯成英文供英國學校使用。
注意!其中所用的描述是“ a historic deal ”——歷史性的協議!
為何用“歷史性”這樣的詞?柯林斯出版社的總經理休斯的說法是:“據我所知,這是以往歷史上沒有發生過的事情——為中國學生編寫的教科書將被一字一句翻譯出來,銷售給英國學校使用。”
據《衛報》網站3月20日報導,包括上海和北京在內的中國城市出產一些世界上數學成績最好的小學生,而英國學生的排名遠遠落後于他們的亞洲同齡人。
昨天,《The Times》也接著發表了這樣的新聞:《英國將使用中國數學教材》。
2
使用中國數學教材背後的“秘密”
“掌握式學習”
按計劃,英國部分小學將從今年秋天開始陸續使用上海一至六年級數學課本、課本練習部分和教師用書,共計36個品種。同時,這套教材也已被英國卓越數學教學中心列為範本教材,供師生使用。
以前不是總說中國的教育模式是“填鴨式”麼?為何如今卻“逆襲”了,甚至要漂洋過海去國外?這和教材的特點有關,卻也和數學這門學科的特殊性脫不了干係。
這套在我們看來稀鬆平常的數學教材,為何被青睞?上海的數學教學經驗被英國總結為“掌握式教學”。對應地,這套教材背後的“秘密”也被總結為:
• 明確分析出每一節課教師的教學目標是什麼、教學重點在哪裡,還會對教師教學的過程給出建議,適當地,還會指導教師如何進行練習題的設計。
• 教材知識點都有系統的佈局,配套練習冊的設計也足夠科學合理。
• 而在課內,教師也通過“變式教學”和緊扣數學學習關鍵的練習,確保學生“掌握”所教內容目標的達成;
• 課後,教師則通過因人而異的作業,進行“小步前進”式的指導,加深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學會“流暢”運算的方法。
對,這一切的立足點都應該是讓孩子能夠“掌握”知識點,再循序漸進。
3
興趣固然重要
但是不重落實卻會毀掉孩子的基礎
北京十一學校的特級教師魏勇,曾在參觀完美國的初高中後寫下了自己的感受,說美國的課堂上為了保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基本上對知識和技能是“不落實”的,也就是不會反復做練習題去鞏固知識點,老師也很少歸納總結。
但是由此產生的問題卻是,大多數美國人和英國人一樣,數學就是不好。比如,網上常常流傳著一些在國外找零而遇見的各類哭笑不得的事實。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碩士,現居美國,任職於美國最大的早教機構之一的Bright Horizon,擁有扎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實戰經驗的小馬君,因此而提出了質疑:“也許正是美國老師的'不落實',毀掉了大部分美國孩子的數學基礎”。
他接著提出的一些觀點也讓團長審視過分鼓吹興趣,是否走入了另一個極端,所以在此也一併分享給大家。
當然,這只是討論數學這一門學科。
“數學的分水嶺出現得太早,
靠興趣可能掉坑裡”
▽
數學是有學習先後順序的學科。許多孩子在幼稚園階段對數學其實是非常有興趣的,他們會拿著玩具數數,也喜歡玩找錢的遊戲。但是,很多美國初中孩子卻無一例外地說討厭數學。
為何學校和老師為了保護孩子們的興趣不遺餘力,最後的結果卻很尷尬——
在如何調動孩子積極性和參與度上美國老師確實很花功夫,但是有些問題單靠孩子自發興趣作驅力,短時間內無法研究出個所以然來。而數學本身又是一個對於知識積累很有要求且重效率的學科,前面一個基礎知識點你沒搞清楚,後面又來一個,時間長了一定反而會擊垮孩子對數學的興趣。
大部分的研究表明,數學基礎教育的第一個風水嶺出現在“分數”上。孩子可能很容易理解4>3>2>1, 但當變成了分數1/4 <>
而接下來的分數加減法,更讓孩子叫苦不迭。
興趣為王,還是狠抓概念?
舉一個分數算術的例子:1/2 + 1/3 ,很多孩子會直接算成 2/5,這時大部分美國老師的回答是孩子可能“忘記”了只有相同的分母才能加減,中國老師則認為,出現這樣的錯說明這個孩子根本不理解“單位”的概念,需要重新學習。
由於兩國老師對錯誤的認識不同,於是執行的方案也不一樣。
• 美國老師說,他們會用更多的具象化的東西讓孩子理解並最大化地聯繫生活實際,比如一個披薩餅切成兩份,然後另外一個蘋果切成三份讓孩子去理解這兩樣東西無法直接相加,再讓孩子自己去探索。
可孩子確實知道了無法相加,但然後呢?解不出來會不會反而乾脆放棄呢?
• 接著出場的是中國老師,他們給出的答案是必須先要把“分數統一單位之後才能相加減”的概念用具體的方式教給學生,讓他們充分理解,之後還要反復練習和鞏固這個知識點。
接下來就要讓孩子明白統一單位這件事。1/3 段繩子和 1/2 繩子沒法相加那麼怎麼辦?可以提示孩子把分成三份的那組繩子的其中一段再剪開一半,然後拿這個1/6的單位長度去量1/2和1/3的繩子長度,這樣孩子很快可以理解其實1/2等於3個1/6的單位長度;1/3等於兩個1/6的單位長度,這樣用一個新的單位(即1/6)作為橋樑,很快就可以解開原來沒法理解的題目。
這樣一個知識點,不得不先抓住孩子無法理解的一個核心,讓孩子自己靠興趣他是沒法知道的。
學生為王,還是狠抓落實?
另外,美國老師更多的是根據學生的興趣走,如果學生想要知道一件事情,即使會牽扯到沒有講過的知識點,老師也會盡力去解釋,他們不太認同需要系統性的講知識點,中國老師則有不同意見。
比如教孩子加減法。中國老師一開始只要求學生明白只有大數才能減小數。美國老師卻反對這種“一刀切”的教法,如果有孩子提出能不能用小數減大數,美國老師還是會去解答,但是中國老師則會說,這個知識以後會學到的,現在不需要理解這麼多。
中國老師認為,如果過早地去夾雜很多干擾性的知識很容易讓本來的數學體系被打亂,也不利於孩子的理解。
當然可能有一部分孩子真的可以聽懂,但是不可能犧牲一個班級的教學時間,去對賭一個小概率能聽懂的可能性,且反而可能出現讓本來能聽懂的孩子概念混淆的情況。
數學到底需不需要刻意練習?
美國的教學方式通常有這樣一種心理,覺得通過刻意練習來鞏固某個數學知識點是不對的。
可是追求學習的快樂和做練習題並不矛盾。如果題目出得漂亮,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知識點,讓孩子有信心去解決更難的題,為什麼不去做呢?
孩子做題的痛苦多是來源於“不會”。適當的好的練習題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數學知識,而且難的知識點的確需要鞏固,不然太容易忘,當然有一部分天才可能真的可以不按套路來,但大部分孩子畢竟都是普通人。
每一種教育方式都自有自己的長處與短處。“興趣第一”固然沒錯,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將“興趣至上”走入極端,而使得我們忽視了練習的重要性。數學這門學科尤為典型。
成功背後有個“一萬小時定律”,說的是“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培養了孩子的“數感”與興趣,是否就足以應對將來更漫長的學習呢?
正如英國引進中國數學教材,稱其為“中式教育的逆襲”或許有些誇張了,但這或許正說明,妄自菲薄與閉門造車都不是正確的立場。孩子們也無需羡慕國外小朋友啦,同一個世界,同一套教材……該寫的作業,還是去寫吧……
你對英國引進中國數學教材有什麼看法?而在你看來,對引導孩子好好學數學這門學科,有著什麼心得?來吧!在文末留言給更多的家長支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