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潘石屹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中美峰會”上演講,提到目前火的一塌糊塗的共用單車,也談到了自己的看法:我們看到很多行業,本來是很好的行業,就是因為錢太多,馬上就摧毀了。例如最近出現的共用單車,把北京都擠滿了,我給我們的23個項目下了個命令,咱們就是圍上一個圈,不要讓共用單車到我們的園區裡去。好多企業以收錢為目的,我覺得這是犯罪。難道我們辦企業的目的不是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嗎?
這段吐槽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網友回應,認為“坐私人汽車的當然不會懂每天上班擠車的辛苦和騎自行車帶來的便利”部分評論言辭相當激烈,字裡行間充斥著濃濃的火藥味,不過拋開鍵盤俠的無腦對噴,筆者認為我們也是時候冷靜思考一下,共用單車目前的發展模式是否會毀掉自己?
網友的回應言辭相當激烈
如今的共用單車市場競爭用“紅刀子進白刀子出”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看似和諧的市場背後,各家都在憋著大招:一月份摩拜單車宣佈完成新一輪(D輪)2.15億美元的股權融資,三月份ofo也宣佈完成4.5億美元的融資;拋開這些神仙打架,每天還有各種新型單車紛紛加入戰局。之所以會出現這一情況,筆者援引另一位互聯網大佬的總結:
①市場競爭門檻過低,簡單地說就是“靠錢砸”;
②共用單車具有很強的地域性;
③模仿成本太低:你的優點我照抄,還要加上你沒有的優點;
④管理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市場規模越大越難管理,如今的混亂局面可以說很大程度是管理缺失的鍋。
共用單車市場會在混亂中消亡嗎?
在一團亂麻的市場中,究竟誰能走到最後?這一行業的未來究竟會是什麼結果?恐怕潘石屹也無法斷言。而作為每天接觸共用單車的普通用戶,在某些方面或許我們比大佬更有發言權。
共用單車的便利性毋庸置疑
首先,共用單車帶來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其最初推出時的口號便是解決從家到地鐵站的“最後一公里”,低碳出行的理念讓它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我國共用單車用戶數量已達1886萬,2017年這一數位更是有增無減,其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亂停放問題已經成為城市的“心病”
不過行業的發展速度遠遠超過管理和服務並不是什麼好事,這也是最近共用單車屢遭吐槽的主要原因;一邊是“低碳出行”的溢美之詞,另一邊則是“亂停亂放”的質疑之聲。單車違停、上私鎖、惡意損壞之類的新聞每天都在刺激著公眾的神經,不得不承認共用單車的出現也是對國民素質的一次大考驗。
當然,行業大佬們考慮的自然和我們也不太一樣,在他們眼中潛在風險最大的莫過於大規模的押金管理問題。以摩拜單車為例,據統計截至目前摩拜單車APP的裝機量為1321萬,以每位用戶299元押金來計算,沉澱在企業的押金數量約為39億元,看到這兒每個人應該都會問:我們的錢去哪兒了?
激烈的競爭似乎讓人們忘了法律的約束
儘管每個企業都表示“押金一分都不會動”,但數十億資金的監管不是兒戲,企業的擔保不能成為監管缺失的藉口,而在相關法律不完善的情況下,押金模式的確存在“非法募資”之嫌。不出現問題還好,一旦出現企業“卷錢跑路”的事件,這個鍋該誰來背呢?
總結這些問題我們不難看出,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監管的缺失。無論是對企業的監督還是對消費者行為的管理,相關法律和規定的缺失是導致各種事件和隱患的主要原因。也許一開始,共用單車的行業命脈掌握在各大企業和投資人手中,但隨著其迅速擴張,無論是普通用戶還是投資人,對任何一方的監管缺失都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後果。當然這麼說並不是讓政府為這些問題背鍋,畢竟法律法規的制定是極其嚴謹的過程,其速度遠比不上如火如荼的行業發展。
這也是為什麼解決之道顯得既簡單又複雜,說它簡單是因為我們只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即可輕鬆規範這一行業,複雜的則是這些監管措施的完善過程,制定法律不是兒戲,需要對整個行業的全方位考量以及對問題的透徹分析,並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能做的,首先就是規範自身的行為,不要讓共用單車成為城市的負擔;在這一基礎上,加大對企業的監督,避免共用單車變成“圈錢單車”事件的發生,這才是共用經濟真正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