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原來我們每天都在用阿波羅的心上人燉肉!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阿波羅與達佛涅的故事:因為阿波羅嘲笑愛神厄裡斯的箭術(我們更熟悉的是他在羅馬神話裡的名字:丘比特),厄裡斯用他的愛神之弓向阿波羅和達佛涅射出一支金箭一支鉛箭,讓阿波羅陷入狂熱的愛戀,卻讓達佛涅無動於衷。這段單戀的結果是達佛涅為了逃避奧林匹斯第一大帥哥的追逐而變身月桂樹,而癡情的阿波羅擁抱這棵樹,用月桂枝做成桂冠每天佩戴,用月桂木做成里拉琴每天彈奏,連箭匣都改用月桂製作。從此,月桂成了阿波羅的另一個象徵。

貝爾尼尼雕塑《阿波羅與達佛涅》(1622–25),局部。圖片:wiki commons

之所以會有這樣一場瘋狂的愛戀,如今看來,可能是為了解決一個宗教信仰方面的矛盾。前希臘時代,人對月桂樹的信仰早已有之,達佛涅就是這樣一位植物之神,具有預言的神通。忒拜就存在過達佛涅節,節日時人人手持月桂枝。在奧林匹斯神話體系向周圍擴散的時候,如何處置深入人心的達佛涅?那就讓它稱為阿波羅的附屬吧。

西元前五世紀繪製的阿波羅像,他頭戴月桂冠,懷抱月桂琴。圖片:berkeley.edu

達佛涅的地位逐漸模糊,但是月桂搭著阿波羅的順風車,成為了歐洲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在現代奧運會的前身,皮提亞競技會上,優勝者就會戴上月桂編織的花冠——因為皮提亞競技會就是為了阿波羅而設立的。月桂花冠從此也成了榮耀與勝利的象徵,征服者、桂冠詩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人人以戴上月桂之冠為榮。

佛羅倫斯聖十字大教堂門口的坦丁像,頭上佩戴著象徵榮耀的月桂冠。圖片:shutterstock.com

然後這個時候我想告訴你:聽上去高大上的月桂其實我們天天都能遇到,它們不過就是燉肉的時候放進去的香葉罷了……

頭戴金質羅馬式桂冠的拿破崙,是不是突然就變得看上去好吃起來。圖片:wiki commons

月桂(Laurus nobilis)是樟目、樟科、月桂屬的成員。如果從學名上來看的話,應該是月桂目、月桂科、月桂屬。只不過月桂屬植物都原生於地中海沿岸、近東,以及靠近歐洲的亞速爾島、馬德拉島、迦納利群島,國人對其並不熟悉,原產中國的樟就“鑽了空子”,取代了月桂在中文世界裡的“科長”的位置。

月桂樹的果枝。圖片:wiki commons

為了適應乾燥的地中海氣候,減少水分揮發,月桂的葉片是典型的革質,新鮮的時候油亮亮的,表面附有厚厚的蠟質層。而正是因為這種特殊的結構,使得月桂葉即便脫水也不會迅速萎蔫,而是繼續堅挺下去——這對於桂冠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優勢,誰願意接受一頂保存不了兩個小時的頭冠呢。除此之外,月桂葉中還含有芳樟醇和丁香油酚,這些芳香的化學成分讓它在香辛料大家庭中獲得了一席之地。

雖然只是葉片,但是在調料堆裡看上去還是相當有存在感。圖片:shutterstock.com

月桂葉的香氣,是一種混合著花香和木質香的特殊氣味,聞上去有些甜甜的,不論是放進湯裡還是用來燒肉都會是點睛之筆。當然,也切記用量需要控制,它們的香氣非常濃烈,不小心就會蓋過食材本身的風味,正所謂過猶不及。

月桂和胡椒,西方菜裡最具代表性的兩種調料,在東方也頗受歡迎。圖片:shutterstock.com

月桂葉還有一個很麻煩的問題是,厚厚的蠟質讓它變成了“煮不爛的銅豌豆”——哪怕久煮,入口也割嘴。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大家走向了兩極分化——有人將月桂連著枝條采下,綁成小把,煮湯的時候整把放進去,味道散發出來之後再整把撈出來;另一些人則選擇把月桂葉打成碎屑磨成粉,這樣撒進菜裡湯裡就算挑不出來,也不用擔心割嘴了。

好消息是月桂葉不容易碎,肉燉好了也還是大整片兒,挑起來也不費勁。圖片:shutterstock.com

最後,我還想提一句,千萬不要把月桂、肉桂和桂花混為一談呢。月桂和肉桂都是樟科植物,不過前者是月桂屬的成員,而後者屬於樟屬;而桂花和它們的關係甚遠,是木樨科的成員。常綠、有芳香、小灌木,這些共同點可能是它們都被先人叫做“桂”的原因。巧的是它們都是重要的調味料,只不過採用的部分各不相同罷了,月桂用葉、肉桂用皮、桂花用花,每種用對了都美味異常呢。

本文轉自果殼物種日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