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鼓勵學步期的孩子多走樓梯,多走斜坡,是不是覺得很匪夷所思?
以下這種情況是不是更加普遍:兩三歲甚至三四歲的寶寶走到了樓梯旁邊,直接舉起雙手要媽媽抱抱,看似撒嬌,不抱還不上樓。或者是走樓梯走到一半賴著不走了,蹲下扶住欄杆不樂意走了。
嗯,除了在樓梯上,應該帶孩子外出也可以經常看到,寶寶欣喜地自己走著出去,牽著手信誓旦旦說自己走,然後回來的時候卻賴著要父母抱和背。這真的是寶寶的雙腳出了狀況?還是寶寶對行走不感興趣?還是父母的隨和讓寶寶失去了行走的技巧和能力?
從孩子的發展里程碑來說,行走期是最重要且持續最久的一個階段。從一開始的爬行奠定了寶寶的大腦整合能力的基礎,再到學習站,和蹲下,直至勇敢地邁出第一步,腳踏踏實實地站在地上,走在路上,則更是一個標誌點。臺灣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介紹說,一般幼童一歲半的時候就可以扶著欄杆上下樓梯,那個階段的孩子,對樓梯也有相當的好奇,雖然行走速度緩慢,但這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並且讓大腦整合四肢和身體的協調,借此建立雙腳行走的基礎。
但是我們總有很多顧慮,比如安全問題,生怕孩子受傷跌倒,因此到了樓梯口不用孩子提醒,立刻抱起來上下。再比如覺得孩子上下樓梯太慢,或者在走路過程中分心,總是不按照大人規定的路線走,因此不耐煩乾脆將孩子抱起,簡單輕鬆。
這些舉措,其實很有可能影響了孩子的雙腳力量,包括其統感的發展。但我們長輩可以做些什麼,讓孩子既能夠鍛煉自己的雙腳力量,穩穩當當,又能夠保障孩子的安全,是的,媽媽們最擔憂的莫過於萬一孩子跌掉,行走速度太快,甚至直接滾下樓梯等狀況。研究所君也一樣擔心,但擔心並不意味著沒有方法解決。
**奠定雙腳力量的基礎**
據babaycenter建議,以下五個舉措的輔助方式可以提供給學步期的寶寶,並且根據其走路動作發展的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輔助方式。
第一階段:父母可利用學步用的推車,讓寶寶自己推著走,協助寶寶忘記走路的恐懼感覺學習行走。
第二階段:訓練寶寶學習蹲——站的方式為父母將玩具丟在地上,讓寶寶自己撿起來。
第三階段:父母可以各自站在兩頭,讓寶寶慢慢從爸爸的這一頭走到媽媽的那一頭。
第四階段:讓寶寶練習爬樓梯,如家中沒有樓梯可利用家中的小椅子,讓寶寶一上一下、一下一上地練習。
第五階段:可利用木板放置成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但傾斜度不要太大,讓寶寶從高處走向低處,或由低處走向高處,此時父母須在一旁牽扶,以防止寶寶跌下來。
**建立規則**
一歲半的幼兒可以聽懂一些基本指令了。規則的建立必須擺在第一位。
第一,要讓寶寶意識到自己的路自己走。
第二,媽媽可以建立一個固定的語言激勵模式。比如學步期的幼兒學走路,他們會舉起一隻小腳丫往前踩一步,另一隻小腳丫緊跟上去。父母可以一個在後面跟著隨時保護幼兒,一個在前面呼喚幼兒,語言激勵包括“來來,過來媽媽這邊,很好,左腳,右腳,一步一步走,慢慢來……”
第三,發號施令。比如學齡前的幼兒,可以用 “一,二,一,二”讓孩子有規則的走上樓梯,幼稚園的孩子,可以改成“左,右,左,右”,到了小學,則要讓孩子知道上下樓梯可能發生的危險,讓孩子能夠自我要求和規範。
走樓梯的訓練不需要急迫,任何一個孩子都無法一開始就能從一樓爬到五樓,張旭鎧建議可以讓孩子每天至少能夠走一層樓,讓寶寶從中體會到走樓梯的樂趣,提高技能。其餘樓層如果要抱得先和寶寶講清楚規則和原因,而不要讓寶寶理解成為行走是可以隨意規避的。
那對於如果連走平路都需要抱的孩子怎麼辦呢?張旭鎧提供一個小妙計:先問問孩子要抱幾步,當孩子回答“五步”,那麼就請孩子先走五步,然後再抱起他走五步,之後放下他再重複前面的問題,而孩子為了要能夠多被抱久一點,相對的他要走的步數也會增加,雖然這樣的方法無法馬上讓媽媽不用抱孩子,但是卻在無形之中減少了媽媽的負擔,並且訓練了孩子行走的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