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吃懂上海,若是接受不了濃油赤醬的本幫菜,恐怕還是得從小吃開始。那是它的一面本味:樸實親切,但也不丟羅曼蒂克式的精緻。
上海人管小吃為點心,囊括了麵食糕點、湯糰甜物、酥皮油炸。充滿澱粉香氣的鍋貼生煎,可以是一頓慢篤篤的早餐,那深街小巷亮著一盞紅燈籠的餛飩,也可以是一碗深夜的治癒。
小 籠
無論有餡無餡的包子,上海人都稱作饅頭。
這些年,各地小吃在滬上割據混戰,很多本地年輕人也不曉得的是:在20年前,上海人把小籠包稱為小籠饅頭。
那滿大街用“湯包”稱呼小籠包的,可不能代表本地風味,尤其是這種頂碗大的:
看著精緻,小籠饅頭的確也是講功夫的點心,光種類就有不下十來種:
▲點開查看大圖
以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南翔饅頭為代表,用不發酵面做皮(俗稱死皮),開粉用滾水燙熟。另一流派則用半發酵麵團,作法歷史更悠久,從揚州一路而來。
盤旋而上的褶子不光為了精緻好看,也有它的實際用途:內陷往往較大,需要不停碾出褶子才能將其包裹住。有些小籠店還會標榜自家褶子數,十幾到二十不等,越多越考驗功力。
正宗南翔鮮肉小籠饅頭的肉餡不摻蔥末,薑末則少許。所謂鮮肉便是當天的新鮮夾心豬後腿肉斬成,瘦四肥一,不可偷懶絞成肉泥。肉皮凍比例則要適宜,少則湯汁不足,多則湯汁偏油,更破壞了饅頭的口味。
小籠的餡料為白湯,如果在餡料中加入醬油,這小籠風味便失之粗略而近於江北風格。另外,要緊的還有糖:吊肉鮮而不可成為主味,甜味一旦浮現並成為主角兒,那就是無錫小籠的做派了。
吃小籠饅頭,不能急。
剛上菜時極燙,初體驗的顧客常常會被滾燙的湯汁整得手忙腳亂。老食客則篤定用筷子輕輕夾住饅頭上部褶子閉合處,將饅頭輕輕一提,放入薑絲的醋碟中蘸蘸,左手以勺子托住包子,咬開包子一角,慢慢將湯汁細細嘬光,再大口吃掉饅頭,輕鬆自得。
南翔饅頭店(三樓)
價格:35元/籠起
地址:豫園路85號
來上海免不了去城隍廟,去城隍廟也免不了路過南翔饅頭店,被長長的隊伍釘住腳步。
百年老店固然值得一試,但吃一樓外賣的灌湯包可就是找錯物件了。強烈建議上三樓,吃一回老派端正、精緻可人的真·上海小籠包:
城隍廟的南翔饅頭店分三樓,每樓都有不同主題,第三樓再分三個廳,人均消費從50到150不等。小籠餡料選擇頗多,從傳統鮮肉到招牌蟹黃,從精緻野菜到名貴松茸,尤其是冬季,一年一會的蟹膏小籠,不可錯過。
萬壽齋
價格:鮮肉7元/籠,蟹粉35元/籠
地址:山陰路123號
代表著地道的本幫小籠,特徵是不加醬油,白湯,個小,皮略厚。
店鋪非常小,只有四五張桌椅,原本已經深受本地人愛戴了,被各類美食號輪番轟炸後,即便工作日非飯點去,也可能會面臨人滿為患寸步難移的尷尬。
富春小籠
價格:11元/籠起
地址:愚園路650號
屬於揚幫小籠的派系,同時又汲取了上海做法。蘸料用加糖的香醋,不放薑,蝦仁取整粒,料足。現在富春的店面越盤越多,繁華洋氣的商場也有其身影,但還是愚園路上做的味道最好。
福 德 小 籠
價格:6元/籠
地址:東余杭路862號
名氣不如前幾家大,味道卻絲毫不輸。皮韌性十足,不粘牙,反有“咬牙齒”的勁道,餡料清爽乾淨,價格實惠。
生 煎
遊客來上海,首先奔向小籠包;但對本地人來說,生煎也許才是他們心中的上海第一小吃。
老派上海生煎用發酵後的精白麵粉作皮,發酵不用發酵粉,而是用老酵面混合新麵團發成。所以老早點心店,如果同時出售鍋貼和生煎,那就是大店了,因為需要兩個點心師傅,一個料理發麵生煎,一個料理死面鍋貼。
現在死面做皮之所以大行其道,可能歸結於發麵製作複雜,每天早上估好用量,用完不能再加。死面則無此憂,可以隨時開粉做皮,生產率明顯高於發麵生煎。
生煎最主要的就是鮮肉生煎,不像小籠饅頭中蟹粉、蟹黃等花色小籠所占比重甚大。花色生煎不過是點心店的噱頭。鮮肉生煎一般配以咖喱牛肉湯、咖喱牛肉細粉湯、咖喱牛肉清湯、雞鴨血湯或者咖喱雞血湯佐餐。
現在所謂“個大、皮薄、湯大”的新派生煎,就吸收了不少外來做法,以死面做皮,肉餡中摻了大量肉皮凍,汁水滿溢,但湯汁和肉餡仿佛兩家人。
大壺春
價格:7元/客起
地址:雲南南路89號,四川中路136號
在90年代前,上海的生煎分兩個流派。褶子朝上以大壺春為代表,楊浦虹口均是此套路,饅頭擠在鍋裡,形成一個個白色方形饅頭,饅頭收口肥嘟嘟,甚是可愛,鮮肉生煎之用蔥花撒面,湯汁略少,少用肉皮凍,以肥肉汁水為主,薄脆底。
東 泰 祥
價格:8元/客起
地址:重慶北路188號
另一派則是褶子朝下,如今東泰祥名氣最響。饅頭表麵肥白光滑,圓鼓鼓,蔥花芝麻撒面,酥脆厚底,肉皮凍稍多,湯汁飽滿。
東泰祥只做鮮肉和蝦仁兩種餡料,而餡皮屬於介於不發酵和全發酵之間,吃起來有微妙的酥感。
舒 蔡 記
價格:6元/客
地址:雲南中路142號
落在老派小吃紮堆的雲南路上,偏安和汕頭路的交叉口,店面略陳舊,操作間頂在街頭,路過就能見到一鍋靜臥的生煎:
個頭偏小,底厚,澱粉焦香直撥得人心癢,只撒白芝麻,放棄小巧可人的蔥花,改用大條蔥段,看著略顯粗獷,但香氣更盛。
餛 飩
小
上海小餛飩主要指的是鮮肉小餛飩。
好的小餛飩一客18只,講究的是皮,要求薄如紙,半透明,露出裡麵粉紅色的餡料來,新鮮豬肉不加醬油也不以多取勝,裹在摺疊若花的皮子裡助口感和鮮味。小餛飩湯底有兩種,古法為骨頭清湯,簡易法為豬油或麻油加開水和細蔥花,還可再來點白胡椒粉。
縐紗小餛飩是小餛飩裡的精品,皮子其薄如紗故名。看師傅包餛飩乃是一大賞心事:
安坐桌前,用刮板挑起肉餡抹在左手的餛飩皮上,順手一捏即成型,餛飩下擺有如紗裙,半透明,層層疊疊,隨風決然可以略略飄舞,師傅隨手一甩,餛飩便如蝴蝶飛舞般入鍋,師傅手勢快如閃電,幾個師傅同時做,餛飩在空交相飛躍穿梭,目不暇接,而師傅則談笑風生全不在意。
餛飩在沸水一滾即起,用大碗公盛放,餛飩漂浮在骨頭清湯麵如花瓣展開,兩三點蔥花滴翠奪目,極簡中極美味。
除了家常版鮮肉小餛飩,外出打牙祭還有這些:
▲點開查看大圖
大
上海大餛飩是既能管飽又可做點心的家常食品。
與上海人熱愛鮮肉餡點心的習慣略有不同,大餛飩以菜肉餡為主,最著名的是薺菜鮮肉大餛飩。家裡做餛飩,會以7:3加上三份青菜,吃口更好,精緻點還會加一些開洋(蝦米)吊鮮。
外形有兩種樣式,一種是餛飩皮包好餡料後外折成元寶樣式,鼓鼓的煞是可愛;另外一種是內折成梯形的。平日以湯餛飩為主,所謂湯其實就是開水淋些麻油或者醬油,有些店喜歡加兩把香菜。
上海郊區本地人喜歡幹拌元寶形餛飩,出鍋後,不加湯,以醋、辣油或者醬油和胡椒粉拌食或蘸食。
此外,大餛飩還有冷熱兩種吃法,各自有時令。夏天,將餛飩煮熟後放涼,淋上食用油,食客按口味加辣油、醬油、胡椒粉、醋和花生醬,上海各家以大餛飩出名的飲食店夏季都有售。而大餛飩瀝幹水後,下鍋略微煎下即成,佐以香醋或者辣醬油,是不錯的冬季小吃。
盛心點心店
價格:5.5元/碗起
地址:順昌路528號
要拼湊一幅上海土著童年的美食記憶,有點破破舊舊的盛興絕對少不了。
想吃小餛飩得趁早,下午三四點就基本沽清。不過就算晚了,還有全家福可以慰藉:五隻大餛飩兩隻大湯糰,大餛飩折成傳統的元寶樣子,鼓鼓囊囊一大個,用堿水面皮,染了層淡淡的鵝黃,入口滑溜,韌性滿滿。
前文富春小籠也售小餛飩,皮薄肉鮮,蛋皮清爽,湯汁乾淨,配炸豬排正好:
最近大熱的夢花街餛飩,人太多沒排上號,故不做評價。
鍋 貼
相較之下,鍋貼要安靜低調得多,鮮肉唱主角,清真店有牛肉餡兒。不像小籠和生煎們一直為餡皮是否發酵而爭吵不停,戰火在不發酵的鍋貼這兒總算可以平息了。
鍋貼全國各地都不少,但你也很容易栽進陷阱。比如,鍋貼只有不發酵的死皮,用開水和麵擀成。如果看到生煎鍋貼一塊兒煎,多半不用嘗試了:
兩種食材對火候要求不盡相同,放入同一鍋,味道哪能好?
再比如,外性一目了然的敗筆,在熙熙攘攘的景區依然有人埋單:
那,正宗上海鍋貼該是怎樣?
傳統仍是白湯,醬油只為入味而不是著色,不放薑,少量蔥。
整齊排滿一鍋,少油,待油和澱粉混出焦香,倒小半壺熱水,悶個五六分鐘。
舊時上海鍋貼呈細細彎彎的月牙形,現在順應潮流變得胖乎乎。上海流行過一陣子臺灣的四海游龍鍋貼,那其實是煎餃,和上海鍋貼毫無淵源。
但如果你說上海鍋貼不就是煎餃嗎,就有一大堆人要跳起來為它正名了:鍋貼是生著煎的!而且,老師傅從不說煎一鍋,而是說“烘”一爐鍋貼。這個烘字正是妥帖,說明火候不可急,而且要平均。有些老店的鍋貼爐子用的還是煤球,生火麻煩,但火候均勻,不過在日益先進的上海,煤球爐子已經是稀罕物什了。
為民點心店
價格:4元/兩
地址:惠民路62號
為民點心店破破爛爛的,仿佛自80年代以來就沒有正經裝修過,匾額上字幾乎不可辨認,這幾年才換了新牌。點心店只賣鍋貼、牛肉湯、牛肉清湯。
老阿姨,當年的夥計,如今的老闆,只認她的手藝,耐心等一鍋現做新鮮出爐。
又一村
價格:6元/兩
地址:四平路591號
虹口老牌點心店,無論菜肉餛飩、鮮肉鍋貼還是夏天的冷面,都表現不俗。尤其,是一整鍋還在滋滋作響、香氣撩人的鍋貼:
又一村的風格油偏多,皮子甚好,一口濃汁,如果你是赤醬愛好者,一定會愛上這口紅湯鍋貼。
文|shanghailander
攝影 |霈璿
設計|小綠
編輯|blub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