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3D列印網訊 逢年過節,通常是食品行業的旺季。電視、網路上會有一波零食廣告的高峰,而餐館店家會開始賣力促銷年夜飯。過去一年,你吃過哪些新口味的零食或者難以忘懷的新菜色?比如食堂大師傅的創意黑暗料理,又或者喝一小口就三天忘不掉的怪味飲料?
對於食物,我們從來不缺乏拼命折騰的精神。賈府家宴裡那道先用雞油炸,後拿雞湯煨,又用香油收、糟油拌,最後還要拿出來炒的茄鯗,把劉姥姥吃到驚呼佛祖,在鳳姐口中卻是稀鬆平常。可即便是見過大世面的鳳姐,穿越到現代人的超市,也不一定會理解貨架上清爽黃瓜味的薯片或者巧克力草莓夾心餅乾,更不要說配料表上各種拗口的添加劑名稱以及複雜的加工工藝。如果你還想拉她到街上的高級館子走走,那就找一家分子料理。然後輕描淡寫地告訴她,那堆泡沫其實是海鮮,而桌子上縹緲的仙氣都是因為乾冰,大概鳳姐也會驚呼“額滴個神”。
過去100多年,由於科技的進步,讓世界的變化速度快的驚人,這其中也包括食物。人工色素、香料,以及推陳出新的加工設備,讓食品加工業繁榮發展。同時,新的廚房設備,比如微波爐、榨汁機,也改變了家庭餐桌上的食物樣式。食物界的革命者已經不僅僅是廚師。令人有點意外的是,最近一個世紀以來食物領域劃時代的革新,大多都是化學家和物理學家的傑作。最近一次他們連袂上演的廚房好戲,是分子料理。這是由物理學家尼古拉斯·柯蒂(Nicholas Kurti)和化學家艾維·蒂斯 (Hervé This)在 1988 年共同提出的理念。他們鼓勵科學家和廚師共同合作,通過物理或者化學的變化,把食材的味道、口感、質地、樣貌完全打散,再重新“組合”成一道新菜。而艾維·蒂斯在食物領域的研究,不僅讓他成了化學家中最懂吃的人,還因為出版了《分子美食:探索味道背後的科學》(Molecular Gastronomy: Exploring the Science of Flavor)這本書,成為全球暢銷書作家。
那麼接下來我們還會吃點什麼?環境學家認為我們可能需要開始吃蟲子了。也許在一部分人看來,螞蚱、蠶蛹、蠍子等本來就是日常零食,但在更多人眼中,這些活物多少還是有些倒胃口。然而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增長,種植、畜牧業資源日趨緊張,同時牲畜養殖成為溫室氣體排放源,讓一些人開始從環保的角度,很認真地考慮吃蟲子。飼養同樣重量的蟋蟀要比養牛節省90%以上的農地,而且與相同重量的紅肉相比,昆蟲不但含有同樣多的蛋白質,還有更多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於是在最近一兩年,即便是在昆蟲接受度非常低的歐洲,也開始出現了含有蟋蟀成分的麵粉和義大利面。
縱然昆蟲又有營養,又環保,但我們可能依然忘不了紅燒肉的味道。面對這個問題,科學家們也找到了解決方案——“試管肉”。它不是直接從動物身上取肉,而是透過生物工程培養動物的肌肉細胞。2013年科學家們已經成功用試管肉做出了漢堡包,據說味道還可以,但可惜標價33萬美金的高價嚇退了聞訊前來的“吃貨”。如果製造成本能大幅降低,倒是真有可能改變全球食物緊缺的問題。
除了這些新的食物來源,最新的製作技術也會改變食物的外觀,比如3D列印。3D列印可以在電腦的控制下,快速列印出各種幾何形狀的三維物體。這項技術運用到食物上,甚至可以超越精湛的刀功,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雕刻造型。要知道,刀功不僅能讓食物更加美觀、精緻,甚至還會影響食物的口感。
然後有人真的用含昆蟲的麵粉做原料,結合3D列印技術做出了一份造型精緻的餅乾,口感特別酥脆。
人口的持續增長也許會讓地球缺少傳統意義上的食物,好在人類對食物源源不絕的創造力和想像會讓事情變得沒那麼糟。
相關文章